揭秘本土两千年道教人员规模外来基督教的原因
我国大约有一亿有宗教信仰,在这些宗教信仰的人数里,佛教已经占到了66%左右,基督教占到19%左右,道教和伊斯兰教、天主教分别只占5%左右
是什么让道教在两千年中一步步丧失人们的信仰,在近代甚至不如基督教?黄梨Talk带你一探究竟。
宗教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有利工具,它能体现统治阶级的思想变化。
如果你了解世界各大教的发展史,你会发现宗教与统治阶级密切相关,它的创立和发展一般都处于社会动乱时期。
比如伊斯兰教,它成立于6世纪末至7世纪初,此时阿拉伯半岛正处在原始氏族部落解体、阶级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
在社会动乱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通常会发展宗教,增强政权内的凝聚力。这时宗教的教义通常能够体现统治者的思想,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
像西汉早期,因为多年征战,人口凋零,此时最好的政策就是休养生息。而道家的无为而治刚好能体现这一思想,因而这一时期黄老之术盛行。
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雄厚,统治者就想要建功立业,让世人对自己歌功颂德。为了建立不朽功勋,阶级内部就只能有一个声音,于是就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现象。
宗教也分一神教和多神教,一神教的约束力更强。
一神教是指宗教内部只有一尊神位或者存在至高神,至高神对其他神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比如基督教,上帝是绝对的至高神,占有绝对地位,没有人能和上帝唱反调,耶稣也不行。一神教的宗庙绝对会供奉至高神,而不存在单独供奉某一尊神却没有至高神。
多神教是指宗教内部有多个神位,没有至高神存在,并不是所有神都从属于某一神仙。拿道教举例,没有哪尊神仙占有绝对地位。
道教里面地位比较高的三清有三个,而不是一个。还有民间供奉的灶神等等,他们都是单独供奉,没有三清的位置。
因为一神教里面有至高神,别的神仙都从属于它,所以宗教内部只有一个声音,或至高神直接说出来,或至高神的代言人说出来,彼此之间成体系,好不冲突。
多神教则不同,它的内部有多个声音,甚至相互矛盾,每个教派之间互相看不上眼。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一神教比多神教更有约束力。
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趋势是中央集权、阶级固化。
先来说说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主要是体现在政权上。两汉时期相权十分大,可以影响到皇帝人选,甚至可以废黜皇帝。
汉昭帝刘弗陵死去后,由于没有诞下子嗣,权臣霍光让他的侄子昌邑王刘贺当皇帝。刘贺当了皇帝后,飘得不行,不听霍光的管教也就算了,天天做些离谱的事。
没办法了,在得到太后的支持,霍光开始将刘贺废黜,贬为海昏侯。
后人一看,这不行啊,怎么能这么搞。所以到了唐朝就划分三省,分化相权,此时相权对皇权没有太大威胁,但相权还是有一定地位。
比如宋朝刑不上大夫,也就是说当朝为官的,只要不是谋反,罪不致死。
到了清朝,皇权进一步巩固,别说官员罪不致死,就算你没罪,也能用文字狱把你杀了。
再来看看阶级固化。
两汉唐宋时期,只是阶级固化,也就是寒门难出贵子,穷人当不了宰相。但文化是不存在阶级的,至少不存在鄙视链。也就是说学问的高低不是因为你的身份,而是你的才华。明清时期不同了,因为科举,文人划分了秀才、举人和进士。
秀才要对举人行礼,举人要对进士行礼,文化开始出现阶级固化。普通穷人出个举人有多难呢?世说新语的范进中举就是最好的例子,普通人考上举人后都开心的疯了!
可见文化的阶级到了何种程度。
基督教更能体现晚清、民国时期特征和统治者的集权思想。
在清朝以前,基督教在中国的势力很小,晚清和民国时期是基督教的大发展时期。
我们之前说过基督教是一神教,而且它有固定的教会活动,约束力也越强。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受到冲击,此时是传教布道的好时机。
而道教是多神教,其观念与统治者的集权思想冲突,所以在整个民国时期都没有太大发展。
基督教则不同,它只信奉唯一真神上帝,信奉基督教的人更容易接受中央集权思想。
基督教也有比较严格的等级特征,上帝处于绝对地位,他的儿子耶稣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接下来就是天使,而教众就是救赎的对象。
它也不会有普通人经过努力就成为天使之类的励志故事,就算打败恶魔,也多借用上帝的力量,这十分利于阶级固化。所以它在晚清到民国时期十分盛行。
我是黄梨Talk,用不同的观点看世界。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229.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