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丨去眉山看东坡:何等水土,养育这等人物:汝州道观寺庙寺院
如果苏轼当道士,说不定一生还顺遂些,可以终老故乡汝州道观寺庙寺院。然而,正因为怀有修齐治平的儒士抱负,又沉浮宦海四十年,被无尽的荣辱悲喜“九蒸九晒”,才成就了更丰茂、繁博的东坡。假如蜀中多一个苏道士,《赤壁赋》等绝妙好辞恐怕难以降临世间,汉语会因此失色。
但道家思想确实为东坡敷了一层自在逍遥的底色,让其诗文流溢空灵浪漫;在愁郁的贬谪生涯里,更是给予他极大慰藉汝州道观寺庙寺院。
(本文首发于2023年1月19日《南方周末》)
三苏祠披风榭前的东坡坐像 (卢向前/图)
老苏选定的吉壤
从剑南大道南沿线一直前行,右驶入可以双向通行的乡村道路汝州道观寺庙寺院。走不多远,拐进一条狭窄小路。路旁停着一辆小型红色机动三轮车,跟它几乎无间隙地交错时,要屏住呼吸。顺路而上,两旁是成片的橘林,橘子满树,基本上成熟了,垂得最矮的枝丫离地面仅几寸。
前方出现高大的牌楼,苏氏墓地到了汝州道观寺庙寺院。沿着围墙走了一段,从较高处向内遥望,墓园中有大片墨绿色的松树,跟东坡诗“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正相照应。他说自己少年时就擅长栽松,种了数万株,都已经成材。“三万”大概是坡仙的夸张,不能较真。
墓园里面,松林附近既有修竹密集,也有香樟、枇杷、构树等高低错落汝州道观寺庙寺院。就像成都平原的很多林盘那样,杂树参差,偶尔显得繁芜,却让规整、洁净的墓园,添了两分家常气息。
进入主道不久,首先见到苏辙之墓,墓碑下方摆着一束黄菊汝州道观寺庙寺院。再往前走,苏轼、王弗之墓并列,相隔几米。献给他俩的花束更多,王弗墓碑上还有两个橘子。
苏洵墓规模大得多,居于中心位置,墓碑前方有硕大的长方形香炉汝州道观寺庙寺院。这当然符合尊卑长幼之序,而且,苏洵夫妇与王弗确实葬在此处,苏轼兄弟的衣冠冢,系1986年眉山政府修复墓园时新建。
墓园在元代曾经湮没,明清有几任地方官主持过修复、扩建或增置祀田汝州道观寺庙寺院。嘉庆五年 (1800年),眉州知州涂长发整修墓园并立苏洵碑,眼前“宋赠太子太师苏老泉之墓”于那年六月完成。
苏洵之墓(卢向前/图)
苏轼兄弟的母亲程夫人最早入土汝州道观寺庙寺院。苏洵墓侧有两块红砂石碑,是他的《老翁井铭》与东坡区政府的《重修老翁井记》。由苏洵的讲述可知,他为亡妻卜葬时,很满意此地的风水,占卜者也说是块吉壤:高山之末分为两股,回转环抱。山间有泉水涌出,水量丰沛,蓄为大井,每日可供百余家饮用,村民说泉名老翁井。
苏洵墓碑前宽敞的石板地上,偶尔有银杏的黄叶白果,悄然落下汝州道观寺庙寺院。群鸟在临近的树枝间惬意地穿梭鸣叫,看来它们没有被打扰到。
离苏洵墓不远是几亩水塘,有小亭曲桥通往塘里的老翁井汝州道观寺庙寺院。井旁有民国时立的老、翁、泉三块石碑,井口呈八边形,直径两尺左右。水位很高,表面有隐约的细纹,似乎伸手即可探到,却又不忍触碰。成都平原的秋冬向来阴云密布,这一天却是难得的艳阳天。蓝天清亮,云朵疏松,飘到头顶的那两团,正好映入老翁井。
英宗治平二年 (1065年)五月王弗在京病亡汝州道观寺庙寺院。父亲对儿子说:媳妇跟随你经历艰难,“不可忘也”,改日一定要送回乡,安葬在她婆母的墓侧。次年四月,苏洵病故。
苏轼兄弟于治平四年安葬了亲人汝州道观寺庙寺院。苏轼为王弗撰写的墓志铭说,她葬于眉州东北彭山县安镇乡,位于父母之墓的西北八步。他的文字里有哀痛也有敬重:她富于见识,敏于洞察,有时还能警醒与规劝他。
从苏氏墓园出来,遥望来时路,能明显感觉到墓园地势较高,但也绝不像苏洵的描绘:“山之所从来,甚高大壮伟汝州道观寺庙寺院。”没办法,川西坝子过于平坦,所谓高山往往就是缓坡。远方地平线上横卧的浅丘,曲线柔缓,平原终于有了起伏。
苏氏兄弟离开眉山后,拜托堂兄子安与友人杨济甫照料墓地汝州道观寺庙寺院。东坡后来给他们写信,总是感激不已,也“日望归扫坟墓,陪侍左右”。他“瞻望坟墓,怀想亲旧,不觉潸然”。大苏小苏都未能返乡,最后葬于汝州郏城县。
世人最耳熟能详的悼亡词《江城子》,作于苏轼知密州时,神宗熙宁八年 (1075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还故乡,王弗依然是青春模样,“小轩窗,正梳妆”汝州道观寺庙寺院。不到40岁的苏轼,却自觉已经风尘满面,鬓发如霜。
今天终于见到,令他断肠销魂的“短松岗”汝州道观寺庙寺院。
三苏曾经来踏青
从眉山城区往东,过岷江大桥不远,一座浅山被茂林覆盖汝州道观寺庙寺院。登上数十级坡度平缓的石阶,就看见赭红色的山门。墙面的颜色比较新鲜,但褐色匾额上与之几乎同色的“蟆颐观”几个字,显得模糊、古旧。它上方精巧的斗拱,似乎也很有年份。
蟆颐观(卢向前/图)
蟆颐观又名重瞳观,始建于唐,是蜀中著名道观,曾经香火鼎盛汝州道观寺庙寺院。民国《眉山县志》说,蟆颐山“林峦特秀,如虾蟆状,故名”。目前景区仍在整修,不少施工点尚未完工,游人却比想象中多一点。几重大殿随着地势逐渐抬升,明代石碑与清初重修的重瞳殿等建筑,被森森古木环绕。绿脊灰瓦,黑色窗扉,好像沉淀了许多前尘旧事。却也不算太萧寂,大概是不时有人过来敬香,红烛微火,袅袅青烟,添了一丝生气。
明代成化年间的《重瞳观新修殿宇碑》说,眉州名儒、高士、显宦辈出,固然是山川钟灵毓秀,也因为真人默默襄助汝州道观寺庙寺院。苏洵求子,官民祈雨,都心想事成。
苏洵的《题张仙画像》说,自己在成都玉局观无碍子的卦铺中得到张仙画像,每天清晨焚香祷告,几年后生下苏轼、苏辙,都天性嗜书汝州道观寺庙寺院。
著名的古眉州八景中,蟆颐晚照与江乡夜月都与蟆颐山、岷江有关联汝州道观寺庙寺院。日月临水照山,烘托映衬,景色当然出彩。
蟆颐观密植银杏、楠木、黄连、无患子、柏树等古木,有的树龄达五六百年汝州道观寺庙寺院。文昌殿前方的几棵古楠,特别魁梧舒展,树冠遮天蔽日。太岁殿前那两株挺拔俊逸的银杏,枝叶纷披,旁边有“苏洵手植树”的石碑,从树龄来看并不吻合。不过,跟另一块石碑标注的“苏洵求子处”一样,后人不过借以彰显与三苏的关系罢了,虚实不必深究。
蟆颐观太岁殿(卢向前/图)
三苏都曾涉足蟆颐观汝州道观寺庙寺院。大苏小苏幼时很贪玩,总爱结伴出游。苏辙《踏青》诗说,蟆颐山上有松竹亭榭,人们很喜欢结伴去踏青。“峰头鼓乐聚簪缨。缟裙红袂临江影”。苏轼和诗云:“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可惜,跟苏轼兄弟关系更密切的天庆观,已无迹可寻汝州道观寺庙寺院。道士张易简在天庆观北极院办了一所乡校,苏轼兄弟都曾在此读书。苏轼为范仲淹文集所作序文回忆:仁宗庆历三年 (1043年),有读书人从京师来到眉山,给张先生看石守道写的《庆历盛德颂》。自己在旁边偷觑,虽能诵习其词句,却不知所颂十一人是什么人。请教先生,他却说小孩子何必知道这些。苏轼回应:他们若是天人,我就不敢了解;如果也是人,为何不能打听呢?张先生听了颇惊讶,就详细讲解,还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为人杰。当时虽然不能全部懂得,却都记住了他们。
苏轼登第后,欧阳修对他异常器重,还引荐他认识从小就仰慕的富弼、韩琦汝州道观寺庙寺院。几位前辈对苏轼以国士相待,后来王安石变法,苏氏兄弟与几位前辈的政见也基本一致。
东坡晚年在岭南写给刘宜翁、王庠的信里提到:年少时喜欢学道,本来不愿结婚、入仕,想要投迹山林,但父兄不允许,因而落入世网汝州道观寺庙寺院。小时候的有些念头,往往当不得真,但道家思想确实为东坡敷了一层自在逍遥的底色,让其诗文流溢空灵浪漫;在愁郁的贬谪生涯里,更是给予他极大慰藉。
东坡喜欢寻仙访道,也迷恋养生术汝州道观寺庙寺院。他的一些长寿之方,今天看来也行之有效。也有的相当稀奇古怪,让人忍俊不禁。
天庆观的同学陈太初后来成为道士汝州道观寺庙寺院。如果苏轼当道士,绝对也是妙趣横生、文采飞扬的,说不定一生还顺遂些,可以终老故乡,“守死坟墓”。然而,人的阅历、遭际会深刻地影响到见识、胸襟与情绪,正因为怀有修齐治平的儒士抱负,又沉浮宦海四十年,被无尽的荣辱悲喜“九蒸九晒”,才成就了更丰茂、繁博的东坡。假如蜀中多一个苏道士,《赤壁赋》等绝妙好辞恐怕难以降临世间,汉语会因此失色。
就这么假想片刻,都要受一番惊吓汝州道观寺庙寺院。
瑞草桥边水乱流
到达青神县中岩景区的停车场,请教五十来岁的看守师傅,瑞草桥在哪里?师傅说时常有人来问,但他从小就没有见过,只听说桥在大江对面,思蒙河汇入岷江的地方汝州道观寺庙寺院。顺着他的手指望过去,水面宽广,波平浪缓,最开阔的那一段,正是两条河流交汇处。
父母去世后两次回乡守制期间,苏轼经常与亲友盘桓瑞草桥,此后频繁忆起汝州道观寺庙寺院。在密州时他给居于此地的王庆源写信说:现在酒量稍有长进,来日可以在瑞草桥奉陪叔丈,路上沉醉放歌;另一次他期盼早日归来,陪同叔丈,“但言此,心已驰于瑞草桥之西南矣。”
陆游在眉州追寻东坡旧迹,曾经踏访瑞草桥,看见“瑞草桥边水乱流,青衣渡口山如画”汝州道观寺庙寺院。晚明曹学佺的《蜀中名胜记》说:瑞草桥在青神县西,崩塌的桥边有块残碑,是东坡写给岳父母的信。可知那时桥已经圮毁。
从停车场沿着河堤往下游走几十米,有一尊汉白玉雕像汝州道观寺庙寺院。瘦削男子的宽袍大袖,被轻风吹得微微扬起,衣裳皱褶的轻柔质感被表现得不错。这当然是苏轼了,看面容大概三十多岁。他最后一次离开眉州时刚刚32岁,年龄基本相符。他的头略微昂起,右手伸出,手掌摊开,好像在试探是否有零星小雨。左手却握着一把剑,这是为什么呢?我疑惑了片刻,突然醒悟:苏轼固然是才士,却也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英宗治平元年 (1064年),夏、宋再起战事,在凤翔府任签判的年轻官员苏轼,还曾经学习骑射。他写诗告诉弟弟,“近日从戎拟学班。”“班”即投笔从戎的班超。苏辙的《闻子瞻习射》为之高兴:“旧读兵书气已振,近传能射喜征鼖”。随即也跟哥哥开玩笑:你的力气实在太小了,若要论文才,倒是能轻易胜过敌军。
所以呢,苏轼佩剑还是合情合理的汝州道观寺庙寺院。转身离开时,瞥见塑像的枣红色基座上,有一幅不太显眼的黑底白字:开元十四年 (726年)李白仗剑出蜀,顺岷江而下……是李白。愣了一下才回过神来,觉得他站立此处,也是合宜的。两位天才诗人,都曾经由此出蜀入蜀,这真是一段“黄金水道”。
青神县中岩景区大门外的李白塑像,他右手下方思蒙河汇入岷江的地方,为瑞草桥旧址汝州道观寺庙寺院。(卢向前/图)
我外婆家在眉山与彭山之间,那里的水面比这一段狭窄得多汝州道观寺庙寺院。四岁左右去外婆家住了大半年,记得有一次外婆提着两把挂面,带我去走亲戚。从家门口出去,穿过马路,没走几步路就是岷江。她挽起裤腿,把我背上身,涉江而过。水势不大,高度未及她的膝盖。
亲戚家也在江边不远处,他们在林盘里摆好小桌竹椅,端上老鹰茶和炒过的花生、瓜子、胡豆招待我们汝州道观寺庙寺院。我听不进去大人聊天,正好专心吃东西。花生香脆,胡豆却过于坚硬。
东坡贬谪黄州时给妻弟王元直写信说:假如能够蒙圣恩允许,回归故乡,最想跟叔丈等“往来瑞草桥,夜还何村,与君对坐庄门,吃瓜子、炒豆汝州道观寺庙寺院。不知当复有此日否?”东坡与亲友聊天时吃的瓜子炒豆,也是胡豆吧?看得无比亲切,借由两款乡间零食,好像跟他有了稀薄的牵连。
中岩景区去过许多次,山不高而幽,景物不算惊艳,游客也不汹涌,适合轻松闲逛汝州道观寺庙寺院。第一个景点到了,一潭绿水对面,直立着红色崖壁,上有石刻“唤鱼池”,据说是苏轼题写。水潭侧面是苏轼、王弗塑像,年轻而有书卷气,他俩身后有块卧石,写着“苏东坡初恋的地方”。
唤鱼池的苏轼王弗塑像(卢向前/图)
苏轼兄弟离乡回乡都曾扬帆岷江汝州道观寺庙寺院。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服母丧后返京,他们与父亲顺岷江、长江而下,至江陵才改为陆行。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在京去世,大苏小苏由水路扶柩回眉山,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行舟岷江。
苏轼除丧后续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汝州道观寺庙寺院。苏家王家肯定对上一段姻缘彼此满意,所以都愿意继续结亲。
神宗熙宁元年 (1068年)岁末,苏轼、苏辙从陆路北上京城,从此便是“剑外思归客”,经常怀想岷峨雪浪汝州道观寺庙寺院。
丹荔古井旧碑刻
三苏祠位于纱縠行南段汝州道观寺庙寺院。路边的仿古建筑里,有许多销售地方特产的店铺。房屋并不陈旧,纱縠行却真是一条古街。眉山自古蚕桑业发达,经营丝织品的商家云集于此。苏洵27岁那年决计发奋读书,程夫人负责维持生计,她卖掉嫁妆里的细软,在纱縠行租房经商,收入颇丰。此后大量周济贫困亲戚与乡邻,她去世前积蓄已不多。
三苏祠从元代改宅为祠,曾经几度兴废,现存不少康熙初年的建筑汝州道观寺庙寺院。前厅、飨殿、厢房、启贤堂、瑞莲亭等厅堂亭台,有大量名家撰书的楹联,十分耐看。
三苏祠前厅,楹联为“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汝州道观寺庙寺院。(卢向前/图)
木假山堂的花窗外侧,挂着著名诗人王士祯《眉州谒三苏公祠》的行书诗匾,字迹清秀俊朗汝州道观寺庙寺院。康熙十一年 (1672年)秋他来到眉山,但见“蟆颐山色腴不枯,玻璃江水如醍醐”。这段岷江清澈碧蓝,有个漂亮的别名“玻璃江”。
并非节假日,各路游人却络绎不绝汝州道观寺庙寺院。有一队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在参观“苏宅丹荔”,讲解员特意采用了适宜儿童理解的表述,他们听得兴趣盎然。东坡从杭州《寄蔡子华》诗云:“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他年少就喜欢植树,当年极可能兴致勃勃跟老友一起种下这棵荔枝。无奈,“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1990年代,荔树枯萎了。眼前这墩九百多岁的老桩虬根,栗红色的表面被打磨得光洁油润,根部直径有两米多,线条奔放健美。三苏祠很用心,在原址补栽了一株荔枝,夏日结果后还请游客品尝。而松鼠不请自来,在树上大快朵颐,也曾经成为热点新闻。
小朋友们接着参观的苏宅古井,也十分直观汝州道观寺庙寺院。水井被木栏维护,井口不大,苔藓将红砂石砌成的井台,几乎染成绿色。井畔有株老树,枝干凹凸不平。它下方有说明文字:“此井经年不枯,井水甘洌,孕育了三苏父子,被誉为‘圣水’……井旁黄荆树传为苏洵手栽。千年古井和千年黄荆为三苏祠祥瑞之宝。”
“圣水”之说,是恰当的汝州道观寺庙寺院。眉州丹棱才子彭端淑的《老苏瑞莲池记》议论的是苏祠瑞莲,却也可以推而广之。他说少年时代读苏氏文集,慨然仰慕其人。后来到过秦、豫、吴、越、楚、粤等地,但凡东坡足迹所至,那些贤人君子觉得,就连山川草木都代代与有荣焉。何况他出生之地手泽所存呢?当然足以为祥瑞了。
古井前摆着一个盛满水的石缸,不少游人忍不住浇一点来洗手汝州道观寺庙寺院。听说临近高考中考时,许多学生会专程来此,沾染三苏的灵慧。嘉祐二年 (1057年)春,大苏小苏同举进士,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算来刚刚20岁,苏辙年仅18岁。真是优异。
三苏祠内汝州道观寺庙寺院,苏宅古井(卢向前/图)
三苏祠碑廊里有130通左右历代碑刻,绝大部分与三苏相关汝州道观寺庙寺院。东坡撰书诗词文的碑刻占有相当比例,比如刻于明代的《马券碑》等,行、楷、草书,各体皆美。陈列于碑亭的《罗池庙碑》足有两三米高,的确是东坡楷书的极品,沉雄丰腴又不失流丽飞扬。
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有许多善政,病逝后当地人建罗池庙纪念他,特请韩愈撰写《柳州罗池庙碑》,由著名书法家沈传师书写并刻石汝州道观寺庙寺院。韩文夸赞柳宗元“生能泽其民”“贤而有文章”。后来东坡书写了篇末的《迎享送神诗》,南宋勒石。朱熹以“奇伟雄健”点赞,王士祯认为它在东坡书法中位居第一。《罗池庙碑》汇集“韩文柳事苏书”,凝聚唐宋八大家中韩、柳、苏的文采精华,被称为“三绝碑”。眼前这通《罗池庙碑》系1916年重刻。
三苏祠内《罗池庙碑》汇集“韩文柳事苏书”,被称为“三绝碑”汝州道观寺庙寺院。(卢向前/图)
一只大黄猫慵懒地蹲在碑侧长凳上,它前方是碑亭的楹联,光绪帝师傅翁同龢集东坡等人诗句并书写:“亭上雄文凿青石;槛前修竹忆南屏汝州道观寺庙寺院。”猫咪一直待在下联那根柱子背后,离“忆南屏”几个字不远,不知道它有何所忆何所思。有六七个说普通话的游人轻声交谈着走过来,好像大部分是书法家。他们在《罗池庙碑》前驻足凝视,一位年轻人像是有所发现,朝被簇拥在中央那位五十岁左右的男士说:老师昨晚写的字,跟这块碑有点像哦。气度雍容的老师,连忙轻快地推挡:有点像?那还得了。神情和语气都真诚地谦逊着,也隐含三分愉悦。
我“听壁脚”听得窃喜,对这拨人陡增好感:学生说的只是“有点像”,绝非阿谀;可就连这么俭省的夸赞,老师也不肯泰然领受汝州道观寺庙寺院。双方都有得体的分寸,骨子里当然是对东坡的仰视。
果然,人人都爱东坡,处处可见端倪汝州道观寺庙寺院。
来源:南方周末
点亮“赞”和“在看”汝州道观寺庙寺院,让更多人看到
寻找符咒,灵符,符咒网,道教符咒网,灵符网站,灵符网官网,购买符咒请灵符,这里有各种手绘开光符咒:财运符,财运符咒,财运亨通符咒,五路财神符咒,太岁符咒,化太岁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护身符咒,文昌符咒,学业灵符符,开运符咒,转运灵符,桃花符,月老姻缘符咒,偏财符,五鬼运财符咒,化小人符咒,事业符咒,升官符咒,去病符咒,去疾符咒,健康符咒,平安符咒,夫妻和合符,情感和合符咒。
符咒类型如下:
01.财运符-增财运补财库开运 02.太岁符-化解不利顺利度过 03. 回心符-挽回感情增缘复合 04. 护身符-辟邪镇宅转运护身 05. 学业符 -魁星点斗文昌帝君 06. 开运符-开运转运驱除霉运 07. 桃花符-桃花早到月老姻缘 08. 偏财符-五鬼运财偏财运势 09 .小人符-化解小人是非口舌 10 .事业符-事业有成无往不利 11. 去疾符-药王化疾祛病消愈 12. 健康符-身心健康得偿所愿 13. 平安符-诸事顺利健康平安 14 .和合符-夫妻情感姻缘和合 15.定制符-心有所想 专属定制
01.化解太岁法事——解太岁、谢太岁 02.升官晋职法事 ——官运亨通提升政绩 03.文昌考试法事—— 开窍聪慧考试顺利 04.偿还阴债法事—— 生债阴宅逢凶化吉 05.开财门补财库—— 增加财运助旺事业 06.助种生基法事—— 病魔缠身增寿增运 07.催子受孕法事—— 生子布阵子女满堂 08.开运转运法事—— 改运天命一帆风顺 09.催财发财法事—— 偏财运势正财持久 10.化解童子法事—— 姻缘顺利仙灵护佑 11.化解小人法事—— 化解小人防人陷害 12.小儿平安法事—— 驱邪回魂活泼健康 13.超度亡灵法事—— 祭奠亲人早登极乐 14.超度宠物法事—— 人类朋友转生脱苦 15.超度婴灵法事—— 打胎坠胎消灾除难 16.祈福许愿法事—— 许愿还愿祈求祈福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5703.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