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四川绵竹抗金名相张浚家族变迁的历史轨迹:宿州道观寺庙寺院

符咒网    2023-02-07    25

转载 宋朝四川绵竹张浚家族变迁的历史轨迹

发布日期:2017/12/6 11:18:30 访问次数:6604

一、北宋末初入仕途——张咸、张浚父子均进士及第

张浚(1097.4.19-1164.8.28),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人,高宗、孝宗二朝右相、抗金名将宿州道观寺庙寺院

北宋元丰二年(1079)张浚父张咸(1048-1100)中进士,历任州县属官,除蜀州新津簿,继迁仁寿县令,再迁雅州百丈令,改剑南西川节度推官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元祐三年(1088),张咸自华州(今陕西渭南市华县)学官举贤良方正、能言直极谏特科,哲宗亲擢第一(张咸、秦观、方坰等参加秘阁考试),比合试乃报罢。北宋绍圣元年(1094)复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中第五等,授宣德郎、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绍圣四年(1097)丁亥四月十九日子时张浚诞生。北宋元符三年(1100)五月张咸卒,张浚母计氏含辛茹苦把张浚兄弟抚养成人,张浚从小立志报效国家。北宋政和八年(1118)张浚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调山南府(兴元府,今在陕西省汉中市,在元朝时是山南西道节度使理所)士曹参军兼权城固县(城固位于汉中盆地中部,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是西汉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乡)事。秩满后调任褒城(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市西北的大钟寺,属兴元府,褒城县撤销后,所属地域分别划归勉县、汉中市、留坝和南郑县)令,辟熙河路察访司干办公事。宣和间(1119-1125),张浚为成都士曹司士参军事(掌津梁、舟车、舍宅、工艺),宣和末(1125)底,张浚娶乐氏,不日被召,自恭州(今重庆)司录改秩至京师(今河南开封)。靖康元年(1126)初,张浚三十岁时官至太常寺主簿,九月,金国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在围城二百五十余日后攻陷太原。

二、高宗朝位高权重——张浚平兵变立功、统领经略川陕、任右相全线抗金、因淮西事变落职

南宋建炎元年(1127)五月宋高宗南京(今商丘南)即位前夕,张浚自京师投奔南京(今商丘南),参与登基仪式,任枢密院编修官宿州道观寺庙寺院。七月,受到新任右相黄潜善的赏识,升任殿中侍御史。是年宋高宗逃至扬州。

建炎二年(1128)六月,张浚奏论修备治军,与求和的黄潜善意见相左,受到排挤,已被出为兴元知府,被宋高宗留任为礼部侍郎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张浚面见高宗提出了一系列挽救危难的方略,被任命为御营司参赞军事,从此参与抗金的军事活动。

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军数百骑突袭“行在”扬州,宋高宗仓惶撤退,张浚与吕颐浩追随渡江,张浚与中书侍郎朱胜非任同节制平江府(今苏州)、秀州(今浙江嘉兴)军马,驻守平江抗金宿州道观寺庙寺院。不久,朱胜非召赴行在杭州,留张浚驻守平江。三月,杭州发生统制苗傅、威州刺史刘正彦兵变,拥三岁之太赵旉即位,孟太后垂帘听政,逼高宗赵构退位,张浚在平江组织张俊、刘光世、韩世忠等所部勤王。四月,“苗、刘兵变”平定,宋高宗复位,张浚升任知枢密院事。张浚认为:“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遂慷慨请行。”五月,高宗并欲拜张浚相,张浚认为自己晚进,执意推辞,而被任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在招抚西北散兵领袖薛庆、与刘子羽诛杀军阀范琼成功后,于七月赴任,十月下旬到达兴元府,设司于此,随后调整西北各路军事长官。同年十月,金将兀术统大兵渡过长江,进攻南宋。十一月间张浚到达秦州,经参议军事刘子羽介绍,张浚接见吴玠、吴璘兄弟,并提升吴玠为统制。曲端在陕西进行抗金活动,但专横跋扈,曾想杀死节制陕西六路军马王庶,南宋朝廷即以御营使司提举一行事务召曲端,但曲端不奉诏。十二月,张浚任命曲端为处置使司都统制、威武大将军,并进行隆重的登坛拜将的仪式,张浚图用曲端的抗金声威,树起西北的抗金大旗。

建炎四年(1130)正月,张浚命曲端率军救援在陕州围城中的李彦仙时,曲端却拒不出兵宿州道观寺庙寺院。曲端命吴玠、张中孚等抗击金军于彭原店(今陕西彬县南),自拥重兵远处后方的宜禄(今长武)。当吴玠血战时,前军稍有退却,曲端不仅不出兵救援,反而立即率军逃向泾州(今属甘肃),吴玠等遂战败。 “白原之败,其(曲端)气已沮”,主要是依靠部将血战,取得虚名的曲端,已被金军的气势所压倒,当张浚提出进攻以分金的军势时,曲端竟然提出:“俟十年乃可议战。”张浚知道依靠曲端为主将,领导抗击金军是不可能的,于是曲端以彭原之战坐视不救,以致陕州终于被金军攻陷,被夺军权并被贬。二月,张浚得知金军早已渡江南下,立即将处置使司事务交由刘子羽负责,自己率步骑数万人自秦州东进救援。当三月间到达房州时,得知金军主帅宗弼已自临安退兵北归,张浚遂率军重回西北。当年秋初,张浚得知金左监军完颜昌(挞懒)仍在淮东,而前此渡江南犯的主将完颜宗弼(兀术)也滞留在江北,张浚推测金军企图深秋时将再次渡江,因而考虑出兵进攻金军,以分金军并力南下势。自张浚经营川陕以来,陕西军民受到很大鼓舞,使得金军主将完颜娄室“所下陕西城邑,辄叛”,不得不请求增兵。完颜宗翰(粘罕)等也认为宋“陕西五路兵力雄劲,当并力攻取”。七月,金派位望隆重的皇子、左副元帅完颜宗辅前往陕西任主帅,并命江淮战场的主将完颜宗弼(兀术),“以精兵二万先往洛阳”,准备“以八月往陕西”,与张浚争夺陕西。宋高宗“以敌萃兵淮上,命(张)浚出兵,分道由同州(今陕西大荔)、鄜(今富县)延(今延安)以捣其虚”,企图以之消除金军再次渡江南犯的可能性。八月,张浚移檄金左副元帅宗维(即宗辅),问兴师犯宋之罪。同时,派权永兴军路经略使吴玠攻取永兴军(今陕西西安),环庆经略使赵哲也收复鄜延诸郡。于是,张浚调集熙河经略使刘锡、秦凤经略使孙渥、泾原经略使刘锜、永兴军经略使吴玠、环庆经略使赵哲,各率所部东进,金左副元帅完颜宗辅也立即将在京西的完颜宗弼所部2万人马,调入关中。九月下旬,张浚集合五路宋军,骑兵6万、步军12万,号称40万,以刘锡任都统制,进抵富平(今富平北),金主帅宗辅以宗弼与娄室所部分为左、右两翼,与宋军决战。“泾原帅刘锜率将士先薄虏阵,自辰至未,杀获颇众”,金军左翼主帅宗弼“陷重围中,韩常流矢中目,怒拔去其矢,血淋漓,以土塞创,跃马奋呼搏战,遂解围,与宗弼俱出”重围。“宗弼左翼军已却,娄室以右翼军力战”,“自日中至于日暮,凡六合战”,两军相遇勇者胜,在此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环庆经略使“赵哲擅离所部”,率先逃跑,宋军相继溃退,金军虽胜但伤亡亦重,因而“得胜不追”。“富平之战”是宋金两军以大兵团决战,宋军虽然战败,但仍然达到了宋高宗要求张浚将金军主力调离江淮战场的目的。所以,当张浚在斩赵哲、贬刘锡、上疏待罪时,宋高宗就说:“‘浚放罪诏,宜早降’。因言浚用曲端、赵哲、刘锡,后见其过即重谴之,浚未有失,安可罢也。……有才而能办事者固不少,若孜孜为国,无如浚。”有的史书亦称:“富平一战,偶为赵哲离部以取败,……(张浚)痛念向者(高宗)海道之幸,(自己)已出襄汉。今也敌驻淮旬,有再入吴越之谋,万一犯属车之清尘,纵欲提兵问罪,亦何及矣。此公所以不顾利害,不计胜负,而决于一战也。”去冬渡江南犯的主将宗弼及所部精兵,此后数年一直滞留在川陕战场,确实减轻了金军在江淮地区的压力。富平之战失败后,张浚退向兴州(今陕西略阳),命刘子羽去秦州,召集败散的宋军达10万人。在金军进攻下,张浚又退往阆州(今四川苍溪东南)。张浚任命王庶为兴元知府,王庶汇聚溃军、义军2万人。

绍兴元年(1131)吴玠收兵保和尚原,并于五月大败来犯的金军宗弼所部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和尚原一战,使整个军事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金军北逃,南宋政权初步稳定了下来。十一月,张浚妻乐氏去世(乐氏无出)。

绍兴二年(1132)正月,张浚被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宿州道观寺庙寺院。三月前后,张浚娶妻胡氏。九月,南宋任命王似为川陕宣抚处置副使;十二月,又加任命卢法原为宣抚处置副使,引起张浚的不满。张浚被罢宣抚处置使,仍任知枢密事。

绍兴三年(1133)张浚长子张栻(1133.1.15-1180.2.2,字敬夫,又字钦夫、乐斋,号南轩,世人因之称南轩先生,理学名儒,湖湘学派集大成者,高宗、孝宗二期右相、抗金名将张浚之长子)正月十五日诞生于绵竹宿州道观寺庙寺院。正月,金将完颜杲率军由旬阳攻入金州(治今安康市内),欲进兵洋州。四月,川陕宣抚使张浚遣统制王浚收复洋州。五月,诏令张浚回朝。

绍兴四年(1134)三月,在台谏的攻击下,张浚罢知枢密院事,以提举洞霄宫、福州居住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张浚调离川陕后,六月,金军主将宗弼才自川陕回燕山府(今北京)。九月,伪齐与金军渡淮南犯。十一月,张浚再次被起用为知枢密院事。张栻在绵竹度过童年。 绍兴五年(1135)二月,张浚升任右相兼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随后即诏张浚“暂往江上措置边防”,“西连陇蜀,北洎江淮,既加督护之权,悉在指挥之域”,负起了全面的抗金重任,但主要是领导江淮前线的抗金斗争。同年六月,在张浚亲往湖湘督战下,岳飞镇压了杨幺作乱。

绍兴六年(1136)正月,张浚视师荆襄;后又被召回朝奏事,张浚即命韩世忠自承(今江苏高邮)、楚以图淮阳(今邳县西南),刘光世进屯合肥,张俊进驻盱眙,以杨沂中作为张俊部的后翼;岳飞进驻襄阳,准备北伐中原,摆出对金进攻的态势,军心振奋宿州道观寺庙寺院。韩世忠首先自楚州攻淮阳,张俊于五月间进驻盱眙。五月张浚次子张杓(字范夫)出生。张浚六月渡江至淮南视师。刘光世于七月收复寿春府(今安徽凤台),岳飞于八月攻占蔡州(今河南汝南)、卢氏(今属河南)等地。宋高宗在张浚的力请下,也于九月初出发前往建康以鼓舞斗志,张浚又赶往镇江督师,伪齐闻讯后发兵分道南犯。十月,刘光世慌忙南逃,张浚乘马奔到采石,并下命有一人渡江者斩,刘光世被迫停止南逃。数日后,杨存中等大败伪齐军于藕塘(今安徽定远东南),伪齐其他南犯军队也纷纷退回淮北。绍兴六年(1136)张浚次子张杓出生。

绍兴七年(1137)特赐张浚兄张滉进士出身宿州道观寺庙寺院。三月,刘光世因骄惰怯敌被罢军职,宋高宗原已答应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扩充其兵力以恢复中原。但首先遭到枢密使秦桧的反对,张浚也不同意将刘光世所部并入岳飞军,遂收归自己兼任的都督府直接管辖,以刘光世部将王德任左护军都统制、郦琼任副都统制,以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节制,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视。八月,郦琼杀吕祉等,裹胁4万人叛变投向伪齐。九月,张浚以处置不当而罢相,提举宫观,后贬居永州(今属湖南)。抗金大好形势因而受挫,降金求和势力抬头。金朝废刘豫,拟同南宋议和。宋高宗起用秦桧为枢密使。

绍兴八年(1138)张栻随父张浚居永州,“浚爱之,自幼学,所教莫非仁义忠孝之实宿州道观寺庙寺院。” 魏公(张浚)门生蒋“尝同至天庆观读真宗御制碑文,南轩一过辄能诵。栻再读,亦不遗一字。”三月,秦桧任右相兼枢密使,主持降金求和活动。同年末,金以原伪齐辖区划归南宋,以换取南宋的臣属。秦桧任宰相兼枢密使。金归宋河南、陕西地,宋对金称臣。

绍兴九年(1139)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议大赦,张浚恢复提举宫观宿州道观寺庙寺院。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抚使。金朝内讧,主持对宋和议的挞懒被杀。张栻在祖母计氏及父亲督促下在绵竹读书。据《绵竹县志》记载,四川绵竹县北十五里有读书台,是张栻的读书处,县南郊南轩洗墨池为张栻遗迹。

绍兴十年(1140)郑樵与复职为资政殿学士、知福州的张浚相会于福州,得张浚器重宿州道观寺庙寺院。金还淮北于宋。五月金攻宋,兀术分道南侵,夺回河南、陕西地。七月岳飞破金兵于郾城、颖昌;刘锜率“八字军”在顺昌获捷。宋高宗、秦桧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撤兵,岳飞被迫奉诏还武昌,所收复失地又被金兵占领。

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同月,授张浚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次年封和国公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张栻随父母出川,居长沙城南。父母常讲些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孔孟之道,教读圣贤经史。张栻天资聪慧,自幼好学,勤学好问,通宵达旦。苦读诗文,颇受父母喜爱。“高宗尝问魏公(张浚)‘卿儿想渐长成。’魏公对曰:‘臣子栻,年十四,脱然可语圣人之道’。”宋高宗罢岳飞等大将兵权。兀术南侵,大败于柘皋。高宗及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岳飞。宋、金订立“绍兴和议”。

绍兴十六年(1146)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奸相秦桧大怒,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贬往连州居住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张栻随父居贬所连州,从王大宝学。是年秋张浚回绵竹探母时作《登道观》。

绍兴二十年(1150)张浚又移往永州(今湖南)居住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张栻至南岳从胡宏五峰先生,问河南程氏文学。“先生一见,知其大器,即从所闻孔门论仁亲切之旨告之。”公栻退而思,若有所得也,以书质焉。而先生报之曰:“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公以是益自奋励,以古圣贤自期”。

绍兴二十二年(1152)张浚在福建福州宿州道观寺庙寺院

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病危,自知活不长久,于是派人罗织罪名,把张浚投入监狱,正准备杀害张浚时,十月,奸相秦桧死,阴谋遂未能得逞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十二月,张浚被重新起用,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

绍兴二十六年(1156)秋,张浚母计氏法真卒,张浚携子张栻奔母计氏丧回绵竹,一起护送灵柩葬于绵竹汉旺大柏林之中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在祥符寺手植桂树六株,至今犹存,张栻作《桂香亭》,在县城祥符寺侧尚有南轩遗迹“桂香亭”。十月,张浚(六十岁)再次被贬往永州居住。十一月二十三日,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张杓等荐权知嘉州朱昌裔,诏转一官。十二月十二日,大理卿张杓言:“乞将四川见奏辟县令去处,尽归铨选,按格法差注。”从之。

绍兴二十七年(1157)权尚书刑部侍郎张杓宿州道观寺庙寺院。正月二十一日,诏侍从各荐宗室两人,随材擢用。从刑部侍郎张杓请也。

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准备的同时,也放宽了对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张栻寓居城南,筑书院于妙高峰,以待来学者。八月,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直攻至淮南;宋高宗欲从海路避敌,被宰相陈康伯劝阻。十月,在宋金战争已经开始的情况下,又起用张浚任判潭州。冬十一月张浚又改为判建康府,虞允文在采石矶犒师时挺身督军击退金兵,残暴的金主亮被部将杀死于扬州龟山寺;当张浚十二月下旬到任时,“采石之战”已结束,金帝完颜亮已被部下杀死,两淮金军也开始退兵。但宋金战争仍在进行中,宋高宗却认为终归于和,所以并不重用张浚。

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月,高宗还临安,以张浚留守建康宿州道观寺庙寺院。五月,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六月,高宗即退位,孝宗即位。孝宗在做太子时就积极主张抗战。他一即位就立召见张浚,说“久闻你的大名,现在的朝庭就全靠你了。”即封张浚为魏国公,任命他为江淮东西两路宣抚使。张栻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开府治戎,参佐皆极一时之选。

隆兴元年(1163),张浚请孝宗进驻建康,鼓舞将士北伐宿州道观寺庙寺院。由于将士奋勇,宋军接连收复灵壁县、虹县、宿州。捷报传来,宋孝宗亲自写信给张浚说:“近日边报,中外鼓舞,十年来没有这样的胜利。”但是当金军反攻宿州时,宋军将领不和,邵宏渊临阵按兵不动,并让身为统制官的儿子和几个军官带兵撤逃,导致了“符离兵败”。张浚在艰难的情况下仍巡视江淮,招收山东、淮北的义军一万多,扩充镇江、建康两军,组成“万驽营”,并且在要地修筑城堡,准备做长期斗争并打击金兵供给线。金军大为惊慌,被迫撤走。

隆兴四年(1164),投降派官僚乘张浚出朝视师的机会,在孝宗面前大肆攻击张浚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在投降派的压力下,孝宗从前线调回张浚,罢去他的相位,贬官福州。浚辞,改醴泉观使。

高宗绍兴末年,张浚从子张枃授承奉郎,历广西经略司机宜宿州道观寺庙寺院

三、孝宗朝重新崛起——张浚东山再起、右相主持北伐、再因兵败落职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张栻、张杓、张枃受重用

隆兴元年(1163)正月,张浚升任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宿州道观寺庙寺院。“上谓浚,当先图两城(指虹县、灵璧),边患既纾,弊以次革”。时以年少周旋于幕府中,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四月,张浚命李显忠、邵宏渊出兵北伐,李显忠接连攻占灵璧、虹县,张浚渡江前驻盱眙督战,李显忠又攻占宿州。李显忠被任为淮南、京畿、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为副使,准备收复中原。但不久在金军攻击下,因邵宏渊坐视不战,其子又率先逃窜,李显忠被迫退兵,宋军溃败,史称“符离之战”。主和派势力随即抬头,秦桧党羽汤思退,于七月间被任为右相兼枢密使,议和活动也在进行中。十月十八日,张栻入都奏事,朱、张第一次会面,讨论主战用兵,朱熹称“上初召魏公,先召南轩来,某亦赴召至行在,语南轩云:汤进之不去,事不可为。”二十四日有旨引见。间以军事入奏,始得见宋孝宗。十二月,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也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

隆兴二年(1164)三月,张浚还奉诏视师淮上,“遍行两淮,筑治城垒”,积极部署抗金措施宿州道观寺庙寺院。但于四月间即被召回朝,随后江淮都督府也被罢,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预下,左相汤思退更加紧进行降金乞和活动,张浚看到抗金无望,即求致仕,遂被罢相,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改授醴泉观使闲差。魏国公张浚贬经余干,寓赵氏养正堂。携子栻、杓游冠山乘风亭、煮茶亭。张栻作《养正堂铭》。龙图阁学士王十朋来余干探望张浚,并游干越亭,五彩山,有诗。甲申八月二十八日子时张浚忧愤成疾,病逝余干养正堂。得病时曾手书付二子栻、杓说:“吾当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死后张栻遵父遗言护其父灵柩到潭州(今长沙)。时张栻扶父灵柩过豫章(今天南昌),九月,朱熹从福建来二十日赶赴豫章,张栻于途中的船上同朱熹相遇,临柩致哀,得以相见,在舟中哭祭张浚,后从豫章护灵至丰城(今江西中部)。丧仪结束后,同张栻畅谈了三天,面叩湖湘学,讨论中和说。朱熹高度评价张栻“名质甚敏,学问甚正”。张栻送朱熹一本自己序定刻板的胡宏《知言》,历时二个月。十一月辛亥张栻、张杓营葬父于湖南衡山脚下(衡山县南岳之阴丰林乡龙塘之原,今宁乡县官山)毕,自己亦徙居衡阳。张浚一身反对投降,坚持抗金,虽仕途坎坷,但矢志不改,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张栻办完丧事,秉承父志,反对和议,力主抗金,屡次上疏言事。

乾道元年(1165),刘子羽长子刘珙知潭州,重建岳麓书院,次年修复告竣,张栻亲撰《潭州岳麓书院记》,刘珙特聘张栻主书院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张栻往来于城南、岳麓之间,从此岳麓书院名盛一时。

乾道二年(1166),张栻主持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宿州道观寺庙寺院。朱熹与张栻论中和旧说,连致四札。

乾道三年(1167)八月,朱熹携弟子林用中(字择之)、范念德(字伯崇)从福建去长沙访张栻,二人切磋学问,反复辩难,友情甚笃宿州道观寺庙寺院。朱熹与张栻论学,曾三昼夜不合。朱熹留住两月,张栻邀与南岳,于十一月初十日至衡山,十九日下山,二十四日同至株州而别。同游者有朱熹弟子林用中,三人唱和诗多达一百四十九首,编成《南岳倡酬集》行世,张栻作序,朱熹作记。张栻任湖南提刑,静江知府张维重建府学于桂林城西始安郡故址,张栻为之作《重修府学记》,张栻作《经世纪年》。

乾道四年(1168)二月,张孝祥作《送张定叟》,张枃“行李太忽草,问君何当还?”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张栻讲学于城南书院,“岁在戌子,栻与二三学者讲诵于长沙私塾(城南书院)”,作《讲义发题》。为刘珙作《敬斋铭》。八月朱熹与张栻等讨论观过知仁之说,作《观过说》。

乾道五年(1169),因刘珙推荐张栻被朝庭授官知抚州,末赴任又改知严州(今天浙江建德),张栻知严州时即访民疾苦,“其治不平而威,不疾而速,大抵以教化为先务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奏蠲丁盐钱绢,民以蕃庶,旅名山,斥湮祠,至今遗老犹能诵张直阁焉。”。比他小四岁的吕祖谦为教授,两人同巷而居,过从甚密,并以经学诲勉诸生。在张栻的有力支持下,吕祖谦大力整顿严州书院,精心制定了一套严州书院学规,教养了一批学人。吕祖谦《阃范》一书,张栻为之作序。作《桂阳军学记》。张浚卒后第五年,谥忠献。朱熹、张栻观日于岳麓山顶,曾筑“赫曦台”。张栻好友爱国主义文学家张孝祥卒。

乾道六年(1170)前,在潭州为官的张杓为右从政郎潭州宁乡县丞祝充作《韩文音义》刻而叙,在毛叔度(1106-1170)序之后宿州道观寺庙寺院。乾道六年(1170),朱熹将周敦颐以《太极图》与《通书》合为一篇,题为《太极通书》,张栻为之题跋,并将《太极通书》刻于严州学宫以教学者。四月朱熹以所得明道先生遗文九篇寄张栻,刻于长沙府学。闰五月十七日赴召,诏为吏部员外郎兼权左右侍立官,除左司员外郎,在朝为一年,得孝宗召对达六七次之多,颇得孝宗嘉赏,张栻晋见孝宗时试图以理学言论说劝孝宗。出栻知袁州(今江西宜春)。为岳飞建忠烈庙于鄂州。朱熹崇安草成《太极图说解》,寄张栻、吕祖谦讨论,至闰五月修订成《太极图说解》。秋草成《西铭解》,寄张栻、吕祖谦、蔡元定讨论。

乾道七年(1171),张栻除知袁州(今属江西宜春),冬,张栻返回长沙,复往来于岳麓、城南两书院之间宿州道观寺庙寺院。作《诛泗言仁序》、《主一箴》。湘中大旱,农民大量逃亡。张栻主张 “薄赋宽民”。

乾道八年(1172),刘珙复知潭州,再次整修岳麓书院,请张栻主教事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张栻来往于岳麓、城南两书院,教授学者。八月,朱熹将自己过去与张栻讨论《中庸》已发、末发和察识、涵养之序的往来书信汇编为《中和旧说》,并为之作序。张栻作《四益箴》、《尊美堂记》,并为十三年前所作的《希颜录》题跋。十月朱熹 与张栻讨论《洙泗言仁录》,十二月《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初稿成,寄张栻、吕祖谦讨论。

乾道九年(1173),张栻辟岳麓书院教授宿州道观寺庙寺院。作《南轩书说》、《南轩论语解》、《南轩孟子说》。张栻理学思想趋于成熟。是年春,陆游出任蜀州通判,居住在罨画池南岸的恰斋。在蜀州期间,陆游写下了120余首描写当地风物的诗作。八月十九日,诏浙西提举张杓除直秘阁。以去岁旱伤,监司、守臣赈济有劳,故有是命。十二月二十二日,张枃以宣教郎知严州,到淳熙三年(1176)正月十九日替。

淳熙元年(1174),张栻已退居潭州(长沙)三年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六月朱熹与张栻、吕祖俭、吴翌等展开心说论辨,作《观心说》。“上复念公”,乃召张栻除旧职。

淳熙二年(1175)二月,召张栻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兼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所统州二十有五宿州道观寺庙寺院。“所部茺残多盗。栻至,简州兵,汰冗补阙,籍诸州黥卒犹健者为效用,日习月按,申严保伍法。谕溪峒酋豪,弭怨睦邻,毋相杀掠,于是群蛮贴服。”在静江学宫设立周敦颐、二程“三先生祠”并为之作记,表彰三人在理学宗统中的地位。张栻作《韶州濂溪川先生祠堂记》、《无倦斋记》。张枃通判严州。

淳熙三年(1176),张栻知静江府任上宿州道观寺庙寺院。胡大时辑其父胡宏的诗文为《五峰集》,张栻为之作序。张栻送其弟子游九言赴官九江,游九言在张栻幕下相从一年。是年,重修静江府学,约朱熹作《重修静江府学记》。十一月至十二月与张栻共作《四家礼范》。

淳熙四年(1177),张栻知静江府上,作《雷州学记》,“知雷州李茆重修州学宫,张栻为之作记”宿州道观寺庙寺院。作《钦州学记》。八月,朱熹作《与张敬夫论癸巳论语说》。十一月作《静江府学记》。张枃任袁州州守,至淳熙六年(1179),寻改知衢州。

淳熙五年(1178),孝宗闻张栻治行,且未尝叙劳,乃诏特转承事郎进直宝文阁,因任寻除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安抚本路宿州道观寺庙寺院。为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后知江陵府(今天湖北江陵)安抚荆湖北路。八月,张栻因有事来到袁州(江西宜春),其从弟张枃正知袁州,张枃新建成袁州州学,受袁州教授李中之请,张栻为之作《袁州学记》,张栻又因治理静江有政绩,受诏政知江陵府(今属湖北)。会子始许两界并行,朱熹请修白鹿洞,赐岳飞谥武穆。

淳熙六年(1179)三月,朱熹出任知南康军,复建白鹿洞书院,授徒讲学于其间,立周敦颐祠于学宫,来信请张栻作记,张栻作《南康军新立濂溪祠记》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张栻子卒于江陵府署。“盖公自是退居三年,更历两镇,虽不复得闻国论,而蚤夜孜孜,仅身,修德、爱民、讨军,以俟国家扶义正名之举,尤极恳至。于是天子益知公可用,尝赐手书,褒其忠实,盖将复大用之,而公已病矣。 病丞且死,犹手疏劝上以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以清四海,克固不图,若眷眷不忘者。写毕,缄付府僚使驿之上,而倾乃绝。”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祐观。赴福建武夷山述职,与阔别十二年的老友朱熹相会。

淳熙七年(1180),张栻 “以病请祠”,改授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闲差以养病,未及拜命,于二月二日病故,终年48岁宿州道观寺庙寺院。朱熹接到讣告,罢宴恸哭,悲痛难抑,在写给吕祖谦的书信中时常流露出对张栻之死的哀痛:钦夫竞不起疾,极可痛伤。荆州之讣,前书想已奉阅。两月来,每一念及之,辄为之泫然。钦夫之逝,忽忽半载,每一念之,未尝不酸噎。盖不惟吾道之衰,于当世亦大有利害也。对张栻之死,吕祖谦极为悲痛,吕祖谦听到张栻讣告时,“适方饭,惊愕气通,手足厥冷,几至委顿”,在给朱熹的信中,连呼:“痛哉!痛哉!”。时吕祖谦已身染恶疾 “右肢风痺”,抱病撰写张栻祭文,“虽病中语言无次序,然却无一字妆点做造也。”吕祖谦乞咐朱熹说:“张栻遗文告趁郡中有笔力早写一本见示,极所渴见,不必待编定,亦不以示人。其方无恙时,谓相见之日长,都不曾抄录,今乃知其可贵重也。”柩出江陵,老稚挽车号恸,数十里不绝。讣闻,孝宗亦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滋相吊;而静江之人,哭之尤哀。张杓为衡州使君。六月其弟张杓护丧归葬于宁乡魏公墓侧,即今宁乡县官山之麓。朱熹应张栻弟张杓请为张栻作《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

淳熙八年(1181),张浚次子张杓欲赴湘扫墓,当时在杭州闲居的陆游也同道前来,途径岳麓书院、龙塘,至龙塘三日后,二人携手到了沩山,参拜沩仰祖庭宿州道观寺庙寺院

淳熙九年(1182),张杓湖北提举常平茶盐司中为奉议郎,正月初八日到任宿州道观寺庙寺院。九月内张枃除直秘阁。九月二十日,诏殿前司于许浦差将官一员,拨水军三百人,就江阴军控扼去处置寨屯戍,专一巡捕弹压盗贼。从浙西提举张杓请也。九月二十五日张杓除两浙运判。淳熙九年(1182)九月起,张枃任尚书兵部侍郎兼两浙西路安抚使。

淳熙十一年(1184),张栻卒后4年,朱熹作《张南轩文集序》;十二月编订《张南轩文集》成,刻版于建阳;作张栻、吕祖谦画像赞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张杓两浙运判除直徽猷阁、擢副使,再任。五月二十九日,张杓以承议郎、直徽猷阁、两浙运副知临安府。

淳熙十二年(1185),张咸孙(张浚从子)朝散郎、权尚书兵部侍郎兼知临安军府事、两浙西路安抚使(张)枃到绵竹祭祀其祖父张咸及其夫人赵氏、计氏墓宿州道观寺庙寺院。侍郎临安守张杓建钱塘门外王家桥的贡院。整治西湖江堤、西湖“疏积年湖壅、三闸,六井一一修复”,受到好评。七月二十八日,诏直徽猷阁、知临安府张杓职事修举,除直龙图阁。十二月二十日张杓除权兵部侍郎兼知。

淳熙十三年(1186)八月十七日,知临安府张杓特降两官宿州道观寺庙寺院。以府治遗火,杓上章自劾故也。八月十八日,张枃改知镇江府。朝奉郎,润州太守自淳熙十三年十二月到次年八月。张杓全家又赴湘扫墓,陆游写了首《送张杓由浙入沩省墓》的七律相赠。该年春六十二岁的陆游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临安春雨初霁》,此前已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淳熙十四年(1187)夏四月戊寅,宰臣王淮等奏平江阙守臣宿州道观寺庙寺院。上曰:“卿等商量,须得资望稍高者为之。”淮等奏张枃,上曰:“枃在镇江恰好(朝奉郎,润州太守张枃自淳熙十三年十二月到次年八月)。”八月,张枃被召除权戶部侍郎。朱熹致书户部侍郎张枃。高宗十月初八日崩。

淳熙十五年(1188)二月,张枃以朝散郎、集英殿修撰知绍兴府,董山陵事宿州道观寺庙寺院。五月召赴行在,为户部侍郎。吕祖俭寻以(孝宗)侍从郑侨、张杓、罗点、诸葛庭瑞荐 ,召除籍田令。

淳熙十六年(1189)正月二十九日,臣僚奏请诸军承代之人更不施行相验年貌指挥宿州道观寺庙寺院。以户部侍郎、兼权吏部侍郎张杓言。二月,光宗即位。

四、光宗朝护卫京畿——张枃除权兵部尚书兼临安知府

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光宗即位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十月,张枃除权兵部尚书兼知。十二月六日,诏摄太傅奉上尊号册、宝,差右丞相留正;押册案吏部侍郎三员,权兵部尚书兼知临安府张枃、吏部侍郎余端礼、礼部侍郎李巘。十二月二十六日,诏册命皇后,临轩发册宝:礼仪使前导,权吏部尚书郑侨;奏中严外办,权兵部尚书、兼知临安府张枃。

光宗绍熙元年(1190),张杓为刑部侍郎宿州道观寺庙寺院

绍熙元年(1190),张枃为府尹,始议筑斋宫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张枃再尹京,风采倍,他日有内侍毛伯益占西湖菱地为亭,与外戚家舆仆以刃交争,狱具寅缘,宣谕求免罪,枃曰:吾官可去,法不可屈,执奏论如律。

绍熙元年(1190),浙东安抚使张枃奏申朝廷:知秀州华亭县柳楙“日赴所部燕饮,恣为大言,陵轹州县”,柳楙因而改差监潭州南岳庙宿州道观寺庙寺院

绍熙元年(1190),八月,张枃除兵部尚书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十一月,免兼。

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三日前,京西谋帅,张枃进焕章阁学士、知襄阳府宿州道观寺庙寺院

未几,张枃进徽猷阁学士知建康府宿州道观寺庙寺院

绍熙五年(1194)七月,孝宗去世,光宗被逼退位,宁宗为宗室、枢密院事赵汝愚和外戚韩侂胄所拥立宿州道观寺庙寺院

五、宁宗朝逐步式微——张枃年老降职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张忠恕后期任知府

宁宗即位后,赵汝愚作为右相掌握了朝廷大权,推荐当时的道学家朱熹为侍讲宿州道观寺庙寺院。赵、朱谋将韩侂胄排挤出朝。宁宗免去了朱熹的侍讲之职,不久赵汝愚被罢相,同时,韩侂胄被加开府仪同三司,他的支持者京镗被任为右相,以他们为首的一派在宋廷中取得了主导地位。

绍熙五年(1194)七月,孝宗去世,光宗被逼退位,宁宗为宗室、枢密院事赵汝愚和外戚韩侂胄所拥立宿州道观寺庙寺院

八月,韩侂胄权势更大,左相留正被罢相,旋以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后以论落职),张枃继复命还襄阳宿州道观寺庙寺院。是年,张枃以宝文阁学士任太中大夫、江东安抚使。

宁宗庆元元年(1195)正月二十二日,宝文阁学士、太中大夫、江东安抚使张枃知平江府,未行,改知建康府宿州道观寺庙寺院

庆元三年(1197)二月,张枃升龙图阁学士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宿州道观寺庙寺院。是年,张枃进端明殿学士,复知建康府,未行,以疾乞祠,庆元四年(1198)初卒于隆兴府。

嘉泰四年(1204),韩侂胄主政,南宋朝廷追封岳飞为鄂王,从政治上予其高度褒奖宿州道观寺庙寺院

开禧二年(1206),在韩侂胄的主持下,朝廷正式作出决定,削去秦桧的王爵,大大鼓舞了主战派的士气,上下抗金情绪极度高涨宿州道观寺庙寺院。辛弃疾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任命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兼陕西、河东路招抚使,郭倪兼山东、京、洛招抚使,赵淳、皇甫斌兼京西北路招抚使、副使,以收复失地。是年四月,宋军先后收复泗州、虹县、新息县、褒信县,初战告捷,形势大好。五月间,韩侂胄请宁宗正式下诏,出兵北伐,“开禧北伐”全面爆发。早在宁宗下诏伐金前一月,吴曦已在四川里通金朝,图谋叛变割据。其派遣门客去金军,密约献出关外阶、成、和、凤四州(今甘陕一带),求金朝封他作蜀王。宋出兵伐金,金朝指令吴曦在金兵临江时,按兵不动,使金军东下,无西顾之忧。吴曦叛变,对宋军伐金的部署破坏极大。是年六月,韩侂胄又用丘崈为两淮宣抚使,丘崈受命伊始,就放弃已占领的泗州,退军盱眙,宋军退守,金兵分九路进攻,战争形势,由宋军北伐变为金军南侵了。是年底,金军又秘密派人去见丘崈,示意讲和,丘崈密送金使北归,从此,丘崈多次遣使与金军谈和,暂行停战。是年张杓卒。张杓长子张琜(1157-1230)官至吏部尚书,次子张珍(1159-?)官至兵部左侍郎,幼子张玖(1163-1236)官至刑部尚书。

开禧三年(1207)正月,韩侂胄罢免丘崈,改命张岩督视江淮兵马,又自出家财二十万,补助军需,但战势对宋方不利,只能派遣使臣方信孺到开封同金朝谈判宿州道观寺庙寺院。主和派中坚礼部侍郎史弥远率先弹劾韩侂胄,后皇后杨氏和皇子荣王,指使权主管殿前司公事(相当于近卫军司令)夏震等,在韩侂胄上朝时,突然袭击,将其截至临安城南门外玉津园夹墙内害死,事后才奏报给宁宗。韩侂胄被暗杀,军政大权全归杨后、史弥远所操纵。张忠恕(1174-1230)此前以祖任,监楼店务,再调广西转运司主管文字,改通判沅州,主管京湖宣抚司机宜文字,知澧州,宁宗开禧末(1207)入为籍田令。

嘉定元年(1208),投降派完全遵照金朝的无理要求,把韩侂胄的头割下送去,并且全部接受金朝提出的条件签订了“嘉定和议”宿州道观寺庙寺院。临安大火焚5万8千家。

嘉定五年(1212)张枃子张忠恕(1174-1230)迁军器丞,进太府丞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后先后出知湖州,迁司农丞、知宁国府,在任因夏旱,请于朝,得赐僧牒五十,米十万七千余石。常平使者欲均济而勿劝粜,忠恕虑后无以济,遂核户口、计岁月,严戒诸邑谕大家发盖藏,所见浸异。

嘉定八年(1215),蒙古破中都,得耶律楚材,河北金地大多入蒙古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张栻卒后25年朝庭为旌表其才德治绩,宁宗追赐谥宣。后世因称张宣公。

嘉定九年(1216)二月,张忠恕以言去,权发遣宁国府张忠恕与宫观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后起知鄂州,改湖北转运判官兼知鄂州。又召为屯田郎官,丁内艰;免丧,入为户部郎官。

嘉定十一年(1218),金再攻宋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嘉定十二年(1219)张枃之孙、张忠恕之子张献之任永州知州。嘉定十七年(1224)金求和于宋,蒙首次西征还。

理宗宝庆元年(1225)五月,下诏求言,户部郎官忠恕入对上封事,陈八事,力请外补,其虑至远,遂以直秘阁知赣州;抵郡才两月,言者指为朋比,落职,降两官,罢宿州道观寺庙寺院。罢归讲学于岳麓书院,弘扬张栻之志,宣扬湖湘学统,更加注重个人修养,讲究立志,湖湘学者皆从之游。

六、理宗朝辞官隐居——张忠恕因朋比落职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张缙辞官隐居杭城

理宗宝庆(1227) 三年成吉思汗死宿州道观寺庙寺院。绍定二年(1229)窝阔台为大汗元太宗。绍定三年(1230)张忠恕复元官,进秩一等,提举冲佑观。绍定四年(1231)蒙首次遣使来议假道灭金,临安大火,省、部、太庙尽焚。绍定六年(1233)十月宋蒙军会师蔡州,史弥远死,理宗亲政,蒙修孔庙。理宗端平一年(1234)正月初九蔡州城破金亡,六月宋欲守河拒关而进军三京,七月蒙军南下争河南,宋蒙四十年战争开始。端平三年(1236)宋蒙争四川、江北。嘉熙元年(1237)蒙三科取士。淳祐元年(1241)理宗以周张程朱配孔子,成都失去。淳祐二年(1242)蒙再攻淮南,二次西征结束。淳祐十二年(1252)忽必烈征云南。理宗宝祐元年(1253)忽必烈平云南后北归,蒙三次西征。宝祐三年(1255)宋廷以宋蒙战而追究当年宋师入洛之谋。宝祐六年(1256)蒙哥亲自攻蜀。理宗开庆(1259) 元年忽必烈攻鄂州,贾似道私许划江岁币。

开庆(1259)景定(1260-1264)间,张浚五世孙御史中丞张缙(1204-1275)辞官隐居杭城【权奸误国见机而作累表辞官率昆季子弟隐迹于杭城而安居焉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张浚--次子张杓—长子张琜、次子张珍、幼子张玖--张?--张缙--张祉】。张琜长孙张绶仕庆阳太守,次孙张绵(1246-1321)授宋节度使;张绵长子张祺为丞事郎,次子张襟(1273-1333)仕评事。张珍孙张绩为御史中丞;张绩之子张袂仕教授。张玖长孙张缙(1204-1275)为御史中丞,因理宗开庆景定间权奸误国见机而作累表辞官率昆季子弟隐迹于杭城而安居。

理宗景定元年(1260)忽必烈立(元世祖),始用年号曰中统,设官制,蒙汉并立宿州道观寺庙寺院。景定二年(1261)张栻卒后81年,旨封华阳伯,秩于从祀孔子庙庭。

七、元朝后散居民间——张杓后人散居浙江嵊县等地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张枃后人散居浙江钱塘、绍兴以及广东佛山

度宗咸淳三年(1267)蒙古修大都宫城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咸淳九年(1273)襄樊被围五年余失陷,吕文焕降元。咸淳十年(1274)六月元诏灭宋,七月度宗死,恭帝四岁,九月元伯颜出兵襄阳,十二月汉阳、鄂州降元,吕文焕招降沿江旧部。

恭帝赵显德祐元年(1275)正月九江、安庆降,二月文天祥起兵入卫临安,三月镇江、平江降,四月江陵、两湖降,六月四川降,李庭之、姜才等复夺平江等城抗元,十二月宋太皇太后求和,元朝不许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伯颜兵临安,宋奉降表,文天祥入元军议和被扣,二月淮西降,三月伯颜掳全太后及恭帝北去,留诸将平江南,四月文天祥自镇江元营逃回。

端宗赵昰景炎元年(1276)五月,陆秀夫、张世杰等在福州立九岁益王为端宗,十一月元兵入福建,端宗下海宿州道观寺庙寺院。景炎二年(1277)二月,广东降元,时元只儿斡万户叛,伯颜率众将北讨,文天祥收复数城,九月元军再南下,十一月张世杰奉端宗走井澳(中山海岛)。景炎三年(1178)四月端宗死,陆秀夫等立8岁卫王昺。

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五月,改元祥兴,六月迁厓山(今新会南),十二月元捕文天祥于广东,元发掘南宋诸陵宿州道观寺庙寺院。祥兴二年(1279)二月,张弘范率元兵攻厓山,陆秀夫负帝投海,宋亡。

张杓三子长张琜、次张珍、幼张玖,后人在宋元之际从临安(今杭州)外迁宿州道观寺庙寺院。迁居嵊县的是张琜后裔和张玖后裔。张琜之曾孙张襟之子张湮泉及幼子春七张佛珩自临安迁居剡西二十八都永富乡富顺村(该村应为原富顺乡所在地,今谷来村),张湮泉长子春二张佛圣自临安迁居廿六都花田乡新官桥(该村无家谱留存),张湮泉次子春六张佛珊自临安迁居五十五都三界(未考)。张玖之曾孙张祉(1237-1296,行千七、世居临安、嵊邑教授,为张缙(1204-1275)次子,张缙长子张衫任县令)隐居剡东五都上林。张祉后裔居上林(原剡东五都上林),其分支居杜潭和仙岩岙底。张玖之曾孙张衫之子张碧泉其子张春八迁居嵊县路西,张玖之曾孙张祉之长子张源泉其孙张勤迁居嵊县珏芝。迁居诸暨的也是张琜后裔和张玖后裔。张琜之曾孙张袍(字锦服、行千一、举人、配陈氏)生一子张清泉徙居暨阳枫桥。张玖之曾孙张衫之子张碧泉(庠生、治诗经)迁暨阳五灶。迁居上虞的是张玖之曾孙张祐之长子张湫泉(配何氏、生四子)分居上虞十九都(今陈溪乡)。迁居湖州长兴县的是张珍之孙张袂(行千六、仕教授、配陈氏、葬象鼻、生一子溪泉)。迁居金华东阳县的是张玖之曾孙张祉之次子张澄泉(分居东阳县城安乐乡托塘、配赵氏、生二子春十三和春十五)。迁居宁波的是张琜之曾孙张祺之孙(张渭泉之子)张春三(配周氏、生一子),分居宁波西门外孝义乡。

张枃后人在绍兴城南丰乐村为琶山张氏,明末清初张岱为同族宿州道观寺庙寺院。张枃后人在广东佛山南海有一族。

寻找符咒,灵符,符咒网,道教符咒网,灵符网站,灵符网官网,购买符咒请灵符,这里有各种手绘开光符咒:财运符,财运符咒,财运亨通符咒,五路财神符咒,太岁符咒,化太岁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护身符咒,文昌符咒,学业灵符符,开运符咒,转运灵符,桃花符,月老姻缘符咒,偏财符,五鬼运财符咒,化小人符咒,事业符咒,升官符咒,去病符咒,去疾符咒,健康符咒,平安符咒,夫妻和合符,情感和合符咒。


寻找符咒,灵符,符咒网,道教符咒网,灵符网站,灵符网官网,购买符咒请灵符,这里有各种手绘开光符咒:财运符,财运符咒,财运亨通符咒,五路财神符咒,太岁符咒,化太岁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护身符咒,文昌符咒,学业灵符符,开运符咒,转运灵符,桃花符,月老姻缘符咒,偏财符,五鬼运财符咒,化小人符咒,事业符咒,升官符咒,去病符咒,去疾符咒,健康符咒,平安符咒,夫妻和合符,情感和合符咒。

符咒类型如下:

01.财运符-增财运补财库开运   02.太岁符-化解不利顺利度过   03. 回心符-挽回感情增缘复合  04. 护身符-辟邪镇宅转运护身   05. 学业符 -魁星点斗文昌帝君  06. 开运符-开运转运驱除霉运  07. 桃花符-桃花早到月老姻缘   08. 偏财符-五鬼运财偏财运势  09 .小人符-化解小人是非口舌  10 .事业符-事业有成无往不利  11. 去疾符-药王化疾祛病消愈  12. 健康符-身心健康得偿所愿  13. 平安符-诸事顺利健康平安  14 .和合符-夫妻情感姻缘和合   15.定制符-心有所想 专属定制


法事科仪.png01.化解太岁法事——解太岁、谢太岁       02.升官晋职法事 ——官运亨通提升政绩    03.文昌考试法事—— 开窍聪慧考试顺利    04.偿还阴债法事—— 生债阴宅逢凶化吉   05.开财门补财库—— 增加财运助旺事业       06.助种生基法事—— 病魔缠身增寿增运   07.催子受孕法事—— 生子布阵子女满堂     08.开运转运法事—— 改运天命一帆风顺    09.催财发财法事—— 偏财运势正财持久    10.化解童子法事—— 姻缘顺利仙灵护佑   11.化解小人法事—— 化解小人防人陷害      12.小儿平安法事—— 驱邪回魂活泼健康  13.超度亡灵法事—— 祭奠亲人早登极乐     14.超度宠物法事—— 人类朋友转生脱苦   15.超度婴灵法事—— 打胎坠胎消灾除难    16.祈福许愿法事—— 许愿还愿祈求祈福

01.化解太岁法事——解太岁、谢太岁       02.升官晋职法事 ——官运亨通提升政绩    03.文昌考试法事—— 开窍聪慧考试顺利    04.偿还阴债法事—— 生债阴宅逢凶化吉   05.开财门补财库—— 增加财运助旺事业       06.助种生基法事—— 病魔缠身增寿增运   07.催子受孕法事—— 生子布阵子女满堂     08.开运转运法事—— 改运天命一帆风顺    09.催财发财法事—— 偏财运势正财持久    10.化解童子法事—— 姻缘顺利仙灵护佑   11.化解小人法事—— 化解小人防人陷害      12.小儿平安法事—— 驱邪回魂活泼健康  13.超度亡灵法事—— 祭奠亲人早登极乐     14.超度宠物法事—— 人类朋友转生脱苦   15.超度婴灵法事—— 打胎坠胎消灾除难    16.祈福许愿法事—— 许愿还愿祈求祈福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5808.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