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于洛阳度二七僧”笺释:五常道观寺庙寺院

符咒网    2023-02-07    23

摘要:佛经中的事项、概念,常冠以数字五常道观寺庙寺院。数字“七”同佛教的关系,较其余数字更加密切。《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说:“有敕于洛阳度二七僧。”人们普遍解释为“二十七名”僧人。其实这是用乘法来表示数字,二七一十四,“二七僧”是十四位僧人。如果真是二十七位僧人,古代的文字表达要说成“二十七僧”或者“廿七僧”。

关键词:“二七僧”;七;倍数

唐代高僧玄奘是洛州缑氏(今属洛阳偃师市)人,在洛阳出家为僧五常道观寺庙寺院。玄奘的弟子慧立和彦悰撰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详细记载玄奘生平事迹的专著。该书卷一记载玄奘由于遇到了机会,才实现了出家的愿望,即:隋炀帝时期,“俄而有敕于洛阳度二七僧”。[1] 贾二强先生《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选译》第26页上,将这句话译作:“不久朝廷下令,要在洛阳剃度二十七名僧侣。”[2] 持这种理解的人所在多有。赵荣珦先生在《九都释道·唐僧取经》中说:“在洛阳选度二十七名和尚”,十二岁的玄奘“破格剃度出家”。[3] 洛阳的期刊、导游词中也常常出现这种说法。

如果把“二七僧”理解为二十七位僧人,那么,明代小说《金瓶梅》第一回中的《色箴》有云“二八佳人”,又说白玉莲“年方二八”,岂不是二十八岁了?然而小说说她死了,只落下同龄人潘金莲,“长成一十八岁”五常道观寺庙寺院。[4] 古代女子成年时要举行笄礼。《仪礼·士昏礼》说:“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5]《礼记·内则》说: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6] 女子二十八岁,比礼教规定的结婚年龄大八岁,人老珠黄,还能算得上“佳人”吗?宋人李清照《永遇乐》词说:“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7] 这是回忆北宋首都开封未沦陷时,社会安定,妇女们特别重视欢度元宵节。元宵节被说成“三五”,一个月哪有三十五天?其实这种方式的表达,是用乘法来表示数字,二八一十六,“二八佳人”就是十六岁的女子,三五一十五,“三五”指的是正月十五日。同样,二七一十四,“二七僧”就是十四位僧人。如果真是二十七位僧人,古代的文字表达不会说“二七僧”,而要说成“二十七僧”或者“廿七僧”。

佛教用七的倍数来表达数字,相当普遍五常道观寺庙寺院。到了唐代,办丧事请僧人念经超度死者,已经成为习俗。《旧唐书》卷九十六《姚崇传》记载,大臣姚崇嘱咐子孙们,自己死后,子孙们办理丧事如果不能遵循礼教而须随顺习俗的话,“从初七至终七,任设七僧斋”。[8] 初七即一七,终七即七七,其间有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首尾四十九天。《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七《彭偃传》记载,剑南东川观察使李叔明上疏朝廷,请限制当地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将佛寺道观定为二等,“上寺留僧二十一人,上观留道士十四人,降杀以七,皆精选有道行者,馀悉令返初。兰若、道场无名者皆废”。[8] 所谓“降杀以七”,即以七为基数,予以裁减,其潜台词便是“下寺留僧十四人,下观留道士七人”。李叔明如果模仿“二七僧”的表达方式,则可以改说:“上寺留僧三七人,上观留道士二七人,降杀以七。”

佛教初传中国时期,汉地僧人对于佛经(内典)中的异国思想、名词、概念感到陌生、费解,就以中国文化为切入点,去比附、解释佛教的思想、名词、概念,以便于理解和吸收,这种做法叫格义五常道观寺庙寺院。例如:把佛教所说的宇宙万象的本原“真如”(佛性),翻译或解释为道家所说的“本无”;把佛教追求的最终觉悟境界“涅槃”,翻译或解释为道家所说的“无为”;把佛教的观悟活动“禅定”,翻译或解释为道家的存想专一状态“守一”;把佛教的五戒比附为儒家的五常,即“不杀生”则具有仁爱之心,因而相当于“仁”,“不偷盗”则不贪占不义之财,相当于“义”,“不邪淫”则不会对妇女产生非礼行为,相当于“礼”,“不妄语”则说话守信用,相当于“信”,“不饮酒”则不至于醉醺醺神志昏乱,相当于“智”。格义的代表人物是西晋僧人竺法雅。《高僧传》卷四《晋高邑竺法雅传》说他见自己的门徒们虽然都能通解世俗学术(外典),却往往“未善佛理”,为了训导他们,于是“外典佛经,递互讲说”,“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9]“经中事数”指的是佛经中的事项、概念常冠以数字,个位数如一切法、二执二空、三学三毒、四谛、五阴、六度、七佛、八正道、九入等等,至于十、百、千、万、亿等,还有很多。至于数字“七”及其倍数,与其余数字同佛陀的关系相比,则显得更加密切。西晋竺法护翻译的《普曜经》,卷二《欲生时三十二瑞品第五》说:乔达摩·悉达多太子(释迦牟尼佛)从母亲的右胁下出生,现身宝莲花中,立即“行七步,显扬梵音”。接著,“夙夜七日”,各种伎乐供养,各种美味食品奉养他的母亲。太子“生七日后”,其母命终,转生忉利天。[10] ‍‍

玄奘游历印度,遍礼各地佛教胜迹,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七”的说法五常道观寺庙寺院。关于释迦牟尼佛与“七”的关系,《大唐西域记》卷八《摩揭陀国上》说:佛在摩揭陀国的一株菩提树下完成正觉的全过程,“不起于座,七日寂定”。成等正觉完毕,他起身来到菩提树的北边,“七日经行”。后来,帝释为他修建“七宝座”,他在七宝座上“七日思惟”。又说:佛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进入禅定状态,“寂然宴默,受解脱乐,过七日后,方从定起”。树林神对路过的两个商人说:“释种太子今在此中,初证佛果,心凝寂定,四十九日未有所食。”《大唐西域记》中多处讲到佛陀说法以七日为限,如卷七说战主国都城西北伽蓝(佛寺)的窣堵波(塔),是无忧王所建造,释迦牟尼曾在这里“七日之中为天、人众显说妙法”。关于菩萨与“七”的关系,《大唐西域记》卷五说鞞索迦国都城南有大伽蓝,“护法菩萨于此七日中摧伏小乘一百论师”。关于法会、僧人、民众与“七”的关系,《大唐西域记》卷五说戒日王一年一度举办诸国僧人的集会,“于三七日中,以四事供养”。在印度,当地时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这三个月是雨季,僧众游方乞食不方便,于是居住寺院中,专心修道,称为“安居”或“结夏”、“坐腊”。《大唐西域记》卷八说摩揭陀国每年到了安居期,四面八方的僧人俗人百千万众,“七日七夜,持香花,鼓音乐,遍游林中,礼拜供养”。卷九说在摩揭陀国那烂陀伽蓝附近,每年的元旦,都有隆重热闹的供养法会,参加者包括邻国的国王、大臣、豪族,都携带香花、幡盖,演奏庄严动听的乐曲,“七日之中,建斯法会”。而在孤山精舍(佛寺),有观自在(汉籍误译为观世音)菩萨像,经常有一些人前来顶礼膜拜。他们“断食要心,求见菩萨,七日、二七日、乃至一月,其有感者,见观自在菩萨妙相庄严,威光赫奕,从像中出,慰喻其人”。如此运用“七”这个数字来表示某项活动的周期,这在古代的印度地区,并非佛教的独创,而是相沿不改的普遍习俗。《大唐西域记》也记载了这个情况,如卷二说印度世俗民众大凡患染疾病,即“绝粒七日”,往往能够痊愈,如果病情不见好转,这才服药治疗。跋虏沙城的崇山上,有青石大自在天妇像,即毗摩天女。当地民众说:这里灵异很多,所以前来祈祷的人络绎不绝。无论印度哪个国家的人,也无论高贵低贱,“其有愿见天神形者,至诚无贰,绝食七日,或有得见,求愿多遂”。甚至在钵逻耶迦国,每天都有数百人自溺而死。当地风俗认为,谁要想上生天界,就来这里绝食,然后自沉河中,沐浴身体,便会消除罪孽。因此,“异国远方,相趁萃止,七日断食,然后绝命”。[11]

佛教传入中国后,“七”的周期概念对中国产生影响,不仅仅局限在佛教的范围内,必然波及到全社会五常道观寺庙寺院。上面讲到净饭王王后摩耶夫人生下释迦牟尼后七日命终,转生到忉利天,这必然会影响中国的丧葬习俗,北魏时已很明显。《魏书》卷八十三下《胡国珍传》记载:外戚胡国珍“雅敬佛法”。神龟元年(518),他已经八十岁,为了参加四月初八佛诞节庆典,他制作了佛像,提前一天从宅第送至洛阳外郭城西面的阊阖门,走了四五里。初八这天,他再次奔波,一直恭敬地站立著瞻仰佛像,到晚上才坐下休息。这位耄耋老人经不住连续两天的劳累和烦热,当即病倒不起,四天后去世。于是魏孝明帝下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令七人出家。百日设万人斋,二七人出家。”[12] 上文引用了《旧唐书·姚崇传》“从初七至终七”的说法,这四十九天是佛教所说人死后到再次转生的阶段。这时死者处在两身之间,所受的阴形叫做“中阴”,又叫“中有”。在这个阶段,死者的亲属请来僧人为死者做“七”,念经祈祷,就会使死者转劣为胜,投胎时去个好去处,下辈子处境好一些。于是人们便用一七、二七直至七七来表达天数,从而扩大到表达其余内容的数字。

注释

[1][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贾二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88.

[3]赵荣珦.九都释道[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1.

[4][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M].济南:齐鲁书社1991.

[5][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M].卷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卷2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宋]李清照集(徐培均笺注本)[M].卷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萧梁]慧皎.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0]中华大藏经[M].第1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唐]玄奘.大唐西域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12][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原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

主办:洛阳市隋唐史学会

作者:郭绍林

审稿:王恺

策划:安锋

编辑:零零

(ID:suitangshixuehui)

欲知隋唐事五常道观寺庙寺院,走进隋唐史

交流河洛文化五常道观寺庙寺院,传承隋唐历史

欢迎您关注洛阳市隋唐史学会五常道观寺庙寺院

寻找符咒,灵符,符咒网,道教符咒网,灵符网站,灵符网官网,购买符咒请灵符,这里有各种手绘开光符咒:财运符,财运符咒,财运亨通符咒,五路财神符咒,太岁符咒,化太岁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护身符咒,文昌符咒,学业灵符符,开运符咒,转运灵符,桃花符,月老姻缘符咒,偏财符,五鬼运财符咒,化小人符咒,事业符咒,升官符咒,去病符咒,去疾符咒,健康符咒,平安符咒,夫妻和合符,情感和合符咒。


寻找符咒,灵符,符咒网,道教符咒网,灵符网站,灵符网官网,购买符咒请灵符,这里有各种手绘开光符咒:财运符,财运符咒,财运亨通符咒,五路财神符咒,太岁符咒,化太岁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护身符咒,文昌符咒,学业灵符符,开运符咒,转运灵符,桃花符,月老姻缘符咒,偏财符,五鬼运财符咒,化小人符咒,事业符咒,升官符咒,去病符咒,去疾符咒,健康符咒,平安符咒,夫妻和合符,情感和合符咒。

符咒类型如下:

01.财运符-增财运补财库开运   02.太岁符-化解不利顺利度过   03. 回心符-挽回感情增缘复合  04. 护身符-辟邪镇宅转运护身   05. 学业符 -魁星点斗文昌帝君  06. 开运符-开运转运驱除霉运  07. 桃花符-桃花早到月老姻缘   08. 偏财符-五鬼运财偏财运势  09 .小人符-化解小人是非口舌  10 .事业符-事业有成无往不利  11. 去疾符-药王化疾祛病消愈  12. 健康符-身心健康得偿所愿  13. 平安符-诸事顺利健康平安  14 .和合符-夫妻情感姻缘和合   15.定制符-心有所想 专属定制


法事科仪.png01.化解太岁法事——解太岁、谢太岁       02.升官晋职法事 ——官运亨通提升政绩    03.文昌考试法事—— 开窍聪慧考试顺利    04.偿还阴债法事—— 生债阴宅逢凶化吉   05.开财门补财库—— 增加财运助旺事业       06.助种生基法事—— 病魔缠身增寿增运   07.催子受孕法事—— 生子布阵子女满堂     08.开运转运法事—— 改运天命一帆风顺    09.催财发财法事—— 偏财运势正财持久    10.化解童子法事—— 姻缘顺利仙灵护佑   11.化解小人法事—— 化解小人防人陷害      12.小儿平安法事—— 驱邪回魂活泼健康  13.超度亡灵法事—— 祭奠亲人早登极乐     14.超度宠物法事—— 人类朋友转生脱苦   15.超度婴灵法事—— 打胎坠胎消灾除难    16.祈福许愿法事—— 许愿还愿祈求祈福

01.化解太岁法事——解太岁、谢太岁       02.升官晋职法事 ——官运亨通提升政绩    03.文昌考试法事—— 开窍聪慧考试顺利    04.偿还阴债法事—— 生债阴宅逢凶化吉   05.开财门补财库—— 增加财运助旺事业       06.助种生基法事—— 病魔缠身增寿增运   07.催子受孕法事—— 生子布阵子女满堂     08.开运转运法事—— 改运天命一帆风顺    09.催财发财法事—— 偏财运势正财持久    10.化解童子法事—— 姻缘顺利仙灵护佑   11.化解小人法事—— 化解小人防人陷害      12.小儿平安法事—— 驱邪回魂活泼健康  13.超度亡灵法事—— 祭奠亲人早登极乐     14.超度宠物法事—— 人类朋友转生脱苦   15.超度婴灵法事—— 打胎坠胎消灾除难    16.祈福许愿法事—— 许愿还愿祈求祈福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6410.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