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悍而神秘的吐蕃——唯一可与盛唐分庭抗礼的政权(申精)(转载):讷河道观寺庙寺院
中华历史网 raquo; 两晋隋唐 raquo; 强悍而神秘的吐蕃——唯一可与盛唐分庭抗礼的政权(申精)
神话时代
“在天之中心之上,住着六父王天神,天神有一位王子,名叫弃端己,他有三兄三弟,共计七人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弃端己王子的三太子从天上下到凡间为人主……”
好一个神话传说啊!有点像中国的三皇五帝,又仿佛印加、玛雅的传说打开了神秘的一卷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就让我们继续读下去……
“这位三太子名叫弃聂弃,下到人间后做了六氂(音mao,同‘牦’)牛部的王,称弃聂弃赞普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弃聂弃赞普与神和龙族通婚,其子孙袭王位者均称赞普。……传到第八世号布袋革甲赞普,居琼巴之地,冶炼矿石,得银、铜、铁三物,又制木犁,用牛耕,开垦平原作田,引湖水灌溉,人类始有农业。……十五世赞普意肖烈建造琼巴寨堡……十七世赞普德朱波那木雄赞设大相(位如宰相)以辅赞普,从此人间有了宰相……第二十三世甲多热弄赞废除与神及龙族之婚,始与臣民通婚……第二十八世赞普弃业颂赞改进农业,兴修水利,牧地与农田相连,国力日渐兴盛”“至三十二世赞普弃宗弄赞,又号松赞干布,继位时尚年幼,虽未成年,奋战不屈,终于严惩罪犯,所有至毒者皆族灭之。未几叛乱者又皆臣服。……与全孙波交兵,设谋用计,说之来降。养护无数户口,安居乐业。唐与吐谷浑皆来进贡。”
说到这里,特别是看到“松赞干布”的名字,大家一定看出了端倪,其实我转述的是吐蕃的史书,犹如我们的《史记》《尚书》,记录的是吐蕃的历史和来历讷河道观寺庙寺院。我们如今读来好似神化,其实神化之中都包含着史实,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实变成了传说,传说又变成了神化,直至湮没在无尽的长河之中,留下一个个未解的谜。
吐蕃,可能来源于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羌讷河道观寺庙寺院。羌和汉在远古传说时代已有往来,在商朝中屡见于卜辞,周朝以下史书记载更加详备。在中国古代,羌族主要生活在西海(今青海)一带,主要活动范围在西部(因东面有汉族的阻碍)。早在战国初年,秦献公出兵攻略羌地,酋长卬为避秦军,率部向南方迁移,与青海诸羌隔绝。其后进入四川,子孙繁衍,各立部落,其中有个部落叫氂牛部,也称越巂(音sui)羌,这应该就是吐蕃史书中所说的六氂牛部。《后汉书 西羌传》记载了另两个羌族部落:发羌和唐羌。据《新唐书 吐蕃传》中说,羌族中最早进入西藏的是这两个发羌和唐羌,因“发”、“蕃”音近,故称吐蕃(也称蕃或西蕃)。而氂牛部是后入西藏者。入西藏后逐步征服了发羌、唐羌等各部,并最终统一吐蕃。当时入西藏的氂牛部酋长很可能就是神化中的三太子弃聂弃。我前面已经说过,神话中其实都包含了史实,比如神话中最大的六父王天神,史书中就记载了他的名字,叫鹘提悉勃野。我们可以推测,在古代,氂牛部中最大、最有权威的部落是六父王天神鹘提悉勃野,他有七个儿子(也可能是七个接班人),他把他的位子传给了其中一位名叫弃端己的王子,同时分派他的另六个儿子掌管另六个部落,所以吐蕃史书中也称六氂牛部。后来,弃端己的三太子弃聂弃率领六氂牛部杀入西藏,征服各部,建立了强大的政权,这或许就是“弃端己王子的三太子从天上下到凡间为人主”所描述的意思。弃聂弃自称天神所生,以悉勃野为姓,正符合羌族“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的惯例。其实,吐蕃史书前面的神话部分很多都来自弃聂弃的口述或别人的转述。谁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是弃端己的三太子,说不定是被弃端己赶出来的也有可能,阴差阳错地统一了西藏。但弃聂弃确实很厉害,他自封弃聂弃赞普,赞普的意思就是雄伟的丈夫(这是“赞普”的最初由来,弃聂弃以后吐蕃部落的最高统治者均世袭赞普的称号)。吐蕃历史上的六氂牛部也真的有六个豪强部落,称为父王六臣。另外,又有三个通婚姻的部落,称为母后三臣。父王六臣和母后三臣俱服从弃聂弃的总管。有些东西还真不是弃聂弃自己吹出来的。据《后汉书 西羌传》记载,羌人只有部落酋长,没有君臣上下(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弃聂弃设立了君主制,这在羌族的历史发展中也是一大进步。
雪域天国
吐蕃部落自第一世弃聂弃赞普开始,逐渐形成国家讷河道观寺庙寺院。经济、政治、文化也逐步发展。吐蕃史书中记载,到第三十世达布聂西赞普,吐蕃已经成为西部最大的一个部落政权。当然,在它的周围还有许多其他羌族部落,如苏毗、吐谷浑等。
苏毗也是羌族的一个大部落,原先住在河源,即黄河发源地(唐时的地理概念),后迁徙到西藏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在《隋书 西域传》中称为女国,也就是一个母系氏族社会。《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大概来源于此。苏毗国政由女王和小女王共同执掌。女王死后,要在王族中选出贤女二人,一为女王,次者为小女王。其他辅佐执政者也都是女性,男人专管战争。女王的丈夫号金聚(如果唐僧和女儿国国王结了婚,大概也就成了一个金聚),不得参与政事。
在第三十世达布聂西时代,苏毗已经成为一个北接于阗,东北与多弥(现青海通天河一带的部落)为邻,西至天竺,南与吐蕃接壤的部落型国家,而且是一个大国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女王达甲瓦,驻都城年卡宁波(今日喀则一带);小女王弃邦孙,驻都城儒那堡寨(今拉萨)。而两王共掌的弊端,随着国家的发展也日益显现。后,苏毗内乱,小女王弃邦孙吞并了达甲瓦的领地。一些忠于达甲瓦的贵族不服,遂暗通吐蕃,希望达布聂西出兵帮助。但是,达布聂西还没来得及出兵便死了。三十一世赞普论赞弄囊即位后,与苏毗谋叛的贵族盟誓,发兵一万,进攻苏毗,攻破儒那堡寨,苏毗领土为吐蕃所占。
论赞弄囊占领苏毗后,受尊称号为朗日论赞,意思是与太阳一样光辉,与山一样英武讷河道观寺庙寺院。朗日论赞论功行赏,分封了四大领主,分别是:琳.臧古;巴.鱼泽布;农.仲波;哲蚌.纳生(听起来都像外国名)。他们四人助吐蕃有功,都成了赞普的重要大臣。后来,有一个苏毗领主穹波. 邦色,杀藏博邦主马尔门(越听越像外国名),以藏博二万户献于赞普。朗日论赞认为穹波.邦色功大,将藏博二万户赐给邦色。穹波.邦色也成了赞普的一位重要大臣。
朗日论赞重用这些新臣,引起了吐蕃旧臣的不满(特别是父王六臣和母后三臣)讷河道观寺庙寺院。而苏毗的残部仍在,称为孙波。到了朗日论赞晚年,矛盾开始激化,父王六臣离叛,母后三臣也复作乱,孙波(即原来的苏毗残部)、羊同、达布、工布、娘波等也四面起兵攻击吐蕃。最后,朗日论赞被叛臣置毒暗害而死。年仅十三岁的弃宗弄赞即位。吐蕃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吐蕃从小国变成大国,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在转变的过程当中,发生新旧势力的对抗,以及与四周敌国之间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但冲突将如何发展下去,新势力能否取代旧势力,这将决定吐蕃的兴亡。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一位吐蕃划时代的英雄诞生了,他就是年仅十三岁的弃宗弄赞。他的另一个名字可能更为我们所熟知——松赞干布,一个敢于向唐太宗叫板,而且确实有实力向我们盛唐叫板的人!
松赞干布(上)
第三十二世赞普弃宗弄赞又号松赞干布,生于公元617年, 13岁继位(公元629年),公元634年遣使至唐朝廷求婚,25岁(公元641年,唐贞观15年)娶文成公主,公元650年薨(享年34岁)讷河道观寺庙寺院。
松赞干布继位时,正是吐蕃内忧外患,生死存亡之刻讷河道观寺庙寺院。作为西藏历史上最杰出的英雄,松赞干布当时虽年仅13岁,但雪域天国的豪迈、羌人之血中流淌着的彪悍雄风,在松赞干布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旧唐书 吐蕃传》说松赞干布“骁勇多英略”。对内,松赞干布积极团结新臣的力量来打击父王六臣和母后三臣。吐蕃内乱的原因本身就是新臣和旧臣之间的对抗,其父朗日论赞重用的几大领主:琳.臧古;巴.鱼泽布;农.仲波;哲蚌.纳生;穹波.邦色等家族势力都效忠于赞普。松赞干布利用他们的力量,亲自带兵迅速平息了旧臣的叛乱,抓住了谋害父亲的凶手。吐蕃史书记载“三十二世赞普弃宗弄赞,又号松赞干布,继位时尚年幼,虽未成年,奋战不屈,终于严惩罪犯,所有至毒者皆族灭之。未几叛乱者又皆臣服。”(见第一章),说的就是这段经历。在迅速平定内乱后,松赞干布立刻组织力量抵抗外敌侵略。在攻击吐蕃的部落中,以孙波、羊同势力最大。孙波是苏毗国的残部(前章已述)。松赞干布一方面派遣琳.芒波结尚囊领兵讨伐,一边又采用攻心战术,派人前去说降及离间孙波内部,最后孙波投降,苏毗国彻底灭亡。羊同地处吐蕃西(今西藏阿里地区),北接于阗,国土东西千余里,有兵八九万。松赞干布击败羊同入侵势力,并反攻羊同,迫使羊同臣服。(注:公元644年,松赞干布征服羊同,灭羊同国)
孙波、羊同被打败后,其他部落如达布、工布、娘波等也先后被征服讷河道观寺庙寺院。至此,松赞干布统帅吐蕃的新臣势力战胜了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吐蕃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刻。松赞干布在平定内外叛乱后,开始了对吐蕃的强国建设。
1)巩固王权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十七世赞普德朱波那木雄赞设立了大相,相当于汉族的宰相。大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象征。在平定了内忧外患后,大相成为王族和新臣领主们争夺的目标。琳.芒波结尚囊帮助松赞干布平定内乱,在征服孙波时又是功劳最大的。松赞干布任命琳.芒波结尚囊为大相。尔后,又以谋判罪杀琳.芒波结尚囊,任王族噶尔.芒霞孙囊为大相,同时重用穹波.邦色。不久,芒霞孙囊因罪自杀,穹波.邦色继任为大相。松赞干布重用俄梅勒赞,穹波.邦色受排挤。王族噶尔.东赞域孙告发穹波.邦色谋反,穹波.邦色自杀。东赞域孙成为大相。这东赞域孙就是后来西藏历史上有名的禄东赞。
各位是否发现,纵观整个过程松赞干布颇像我们的刘邦、朱元璋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其实,当时大相的争夺其实也是权利的争斗,各种势力纠杂在一起,已经严重影响了王权。而大相如果设立不好,对赞普同样也是一种威胁。所以,松赞干布利用王族和新臣之间的势力冲突,打击对赞普威胁最大的人物,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而且聪明的选择。但松赞干布没有像朱元璋那样大肆屠杀,只是和刘邦有的一比。
最后,大相一职被噶尔.东赞域孙即禄东赞所确保,是赞普、王族、新臣之间互相斗争的结果,也可能是最好的一种结果(禄东赞此人我下一章再说)讷河道观寺庙寺院。
2)设立中央官制讷河道观寺庙寺院。中央官制分两类。一类为宰相,即大相,设大相一人,《旧唐书》中翻译为宰相平章国事,再设小相一人,相当于副宰相。同时还有兵马都元帅、兵马副元帅、宰相同平章事等;另一类为宰相僚属,有内大相一人,掌国内事务,整事大相一人,掌刑法,还有其他外交、财政等官员。
上述诸官中,大相最尊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各官都是父死子代。松赞干布以后,吐蕃国势强盛,官制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但基本上还是松赞干布时规定的。
3)稳定内部,民族团结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吐蕃王族称为论,新臣和旧臣所组成的宦族称为尚,赞普、论、尚构成吐蕃的统治阶级。前面已述,吐蕃王族和宦族,宦族中的新臣和旧臣是有矛盾的,松赞干布通过巩固王权,最后将大相之职授予禄东赞而化解了这些矛盾。同时,吐蕃征服西藏各羌,不同部落与吐蕃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松赞干布设定盟会,来解决各种矛盾。小盟每年一次,大盟三年一次。小盟用羊狗(可能是羊和狗两种动物,也可能是牧养的狗)与猕猴为牲,大盟杀犬马牛驴人为牲。盟会上松赞干布带领群臣一起祭祀,诅咒说,大家都得同心协力,共保赞普。天地众神明鉴,谁若背盟,谁就身体屠裂,如这些被杀的牲畜一般。吐蕃重视狗,苏毗旧俗重视猕猴,用人作牲则是共同重视的祭品。小盟用狗和猕猴,说明松赞干布也很注意民族情结,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大盟用人,是表示极其隆重的意思(现在听听好恐怖,好没人权啊!但古代吐蕃是这样的)。大小盟始于何时,史书未载,但松赞干布以之稳定内部,促进民族团结是肯定的。
4)制定法律讷河道观寺庙寺院。松赞干布在位时,创十善法律,用刑颇严。史书称“用刑严酷,人无敢违”。刑法有刖、劓(音cui,侧斩之意)、皮鞭、砍头、挖眼、剥皮等,虽小罪也不得赦免。其牢狱是在数丈深的地下牢窟,囚犯一般要蹲上2、3年。除了罚恶外,松赞干布还有劝善的法律,史书记载的道德训条很多,有些还带有宗教色彩,如“皈依三宝,敬信勿疑;报父母恩,侍养勿怠;准时还债,言而有信;谋事勿信妇人之言;勿用大秤小斗;……等等等等”看来佛教在松赞干布时代已经流行了。
5)创制文字讷河道观寺庙寺院。松赞干布派遣学生吞米.桑布札等向婆罗门李敬学习声明(声韵学),归国后,依据于阗文加以简化,造成30个字母,并编出几种文法歌诀,用以拼写吐蕃语。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吐蕃语言和文字诞生了。在先前的诸羌中,吐蕃一直用刻木结绳法记事,苏毗也没有文字,羊同也一样,只有吐谷浑学习了汉字。自从有了吐蕃文,在大吐蕃国境内无文字和有文字的诸羌统一使用吐蕃文,松赞干布自己也带头学习,使得吐蕃境内羌族各部的文化融合有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羌族各部融合成蕃族以及后来的藏族,吐蕃文也发展成为藏族通行的藏文,松赞干布创制文字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6)发展经济讷河道观寺庙寺院。这里不得不提到那位大相禄东赞。吐蕃经济已畜牧业为主,禄东赞最大的功绩是划定田界,仿效唐均田制,原来的自由民分得田地,进行农业和畜牧业,对国家负担起封建义务,从而确立了吐蕃的封建制度。当然,以上这些是在松赞干布死后实行的,我这里提前说了。松赞干布对经济的贡献主要是改进农业、制定度量衡,发展商业等。
7)兵制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吐蕃军事组织与地方行政组织完全一样,全国分为四个“如”,每如分为上下两个分如,共8个分如;每分如下辖四个千户所。此外另有四个禁卫军千户所分镇四如。如此全国共有36个千户所。军队编制以百人为单位,设百夫长,以上有五百夫长,在上面是千夫长。后来,吐蕃强盛,人口增加了约十倍,千夫所成了万户府,千夫长也成了万夫长。
军队的长官平时就是地方行政官,也就是当地的大小领主讷河道观寺庙寺院。
8)外交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和亲,一个是外战。特别是和唐的和亲松赞干布(下)
上篇说外交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先说和亲。公元639年,松赞干布与泥婆罗王鸯输伐摩之女尺尊公主联姻。公元641年,与大唐和亲,就是我们熟悉的文成公主入藏,时松赞干布25岁。
其次是外战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公元634年,进兵攻打吐谷浑(此事与唐朝和亲事件有关,下面即将叙述);公元638年,借口迎娶公主,率兵攻打唐朝松州(唐太宗是被尊为天可汗的人物!手下文武大臣各个健在,四邻诸国无不畏惧,不来打你已经客气了,松赞干布竟敢反过来打唐朝,也够牛的。)公元644年,松赞干布征服羊同,白兰、多弥等西部诸羌皆畏威咸服。至此,西藏高原已基本被松赞干布所统一(以后羊同经常反叛,至弃松德赞赞普时才彻底消灭羊同)。
前面说的吐蕃和唐之间的战争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和吐谷浑均娶唐朝公主,也遣使赴唐沟通关系,唐太宗遣冯德遐下书临抚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吐蕃史书上说“唐与吐谷浑皆来进贡(见第一章)”,说的就是这事。大家是不是觉得吐蕃太吹牛?盛唐派个人来就说是向你进贡啊?其实受古代文化知识和意识形态的局限,哪个时期的史书不都是为自己粉饰粉饰的。在《资治通鉴》上说这件事是“临抚”。
松赞干布遣使携珍宝随冯德遐入朝,正式向唐求婚,遭拒讷河道观寺庙寺院。遭拒的原因可能一方面是唐朝不重视吐蕃,而松赞干布说话太冲恐怕是主要原因。吐蕃使臣说吐蕃疆土广大,拥兵数十万(吹的),松赞干布有勇略,四邻都怕他(除拥兵数十万外,其他倒是事实)。那么当时吐蕃有多少兵马呢?史无准确记载,不过在吐蕃大扩张时期,吐蕃自己的史书上记载四如的军士共有46万人,千户所已变成万户府。而提出和亲时的松赞干布只有18岁,羊同等还未征服,手下还只是千户所,不可能有这么多兵力。大扩张时人口增长约十倍,军士起码也应该增长五倍左右。其实松赞干布自己的话里说出了破绽。吐蕃史书记载松赞干布要求娶唐公主一事时,说:“赞普致书唐主曰: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五万兵,夺尔唐国,杀尔,夺取公主”。口气很大,但只不过五万人。这五万人应该是吐蕃平时对外作战时的主力精兵(也不排除松赞干布的虚夸),如果算上一些次要兵力和驻守国内的必要兵力,整个吐蕃八万到十万军力差不多了。也有人认为,这五万兵力就是吐蕃的全部兵力,因为如果把五万兵力均分在吐蕃36个千户所后,每千户正好养兵一千三四百人。所以,吐蕃当时的兵力也就在五到十万。大家完全可以想象当时唐太宗听到这句话时是什么感想?拒婚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吐蕃使者灰溜溜回去后,不敢实报,推说唐拒婚系吐谷浑王离间所致讷河道观寺庙寺院。松赞干布大怒,遂联合羊同率兵共击吐谷浑。先后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诸羌。此期间,吐谷浑国内也发生了变故。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伏允可汗依其臣天柱王之谋,进袭唐廓(今青海化隆西南)、兰州。六月,唐遣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军反击,追至青海湖后班师。十一月,吐谷浑再次寇扰凉州。唐太宗起用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以侯君集和李道宗为副将,击破吐谷浑。635年,可汗慕容伏允战败自杀,太子达延芒波结逃归吐蕃。唐立大宁王慕容顺为甘豆可汗,但国内百姓皆不归附,竟杀死甘豆可汗,其子诺曷钵被立为可汗。诺曷钵年幼,大臣们争权夺势,大臣中一派亲唐,一派亲吐蕃,国内一片混乱。唐太宗先下手为强,令侯君集等领兵平乱,稳定了形势。
贞观十二年(638年)八月,吐蕃军号称20余万进屯唐松州(今四川松潘)西境,遣使进贡金帛,声称来迎娶公主,其实是想和唐朝叫板,争取对吐谷浑的控制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前面已经分析,吐蕃自身的兵力在5万,其他的兵力当来自羊同等国,可见吐蕃在当时是西部极有威势的国家。八月,大败都督韩威,羌族首领,唐阔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相继举州降蕃。唐太宗即派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负责战事,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一说左)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兵5万人进击。九月,牛进达率前部先锋抵达松州,乘吐蕃军不备,夜袭其营帐,斩杀千余人,迫其撤军。唐朝取得了唐蕃第一次交锋的胜利。
松州之战使双方都进一步了解了对方的实力讷河道观寺庙寺院。松赞干布遣使到长安谢罪,并再次请求通婚。据藏族传说,此次派出的是大相禄东赞。民间传说中还有禄东赞破难题的故事。不管怎么说,这一次,唐太宗应允了,其实这也是双方政治上的一种互相妥协。以后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文成公主入藏了。公元641年,24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到吐蕃去,送亲规格非常之高。松赞干布亲自率军远行至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迎候,并在逻些(今拉萨)边建造大昭寺,以示纪念。但负责建造大昭寺的实为松赞干布早先迎娶的泥婆罗国尺尊公主,并非民间故事中所说的文成公主亲自负责建造。长妻为次妻建寺,松赞干布在处理两位妻子之间微妙关系的方面看来有一手。
在文成公主入藏后,还有一个和唐有关的战争上的小插曲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公元647年,唐命王玄策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中天竺。但此时中天竺发生了政变,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派兵伏击唐使。王玄策寻机逃脱。他一路来到了泥婆罗国(今尼泊尔),檄召临近唐各部军府节度使及近处各大唐藩属国,以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泥婆罗借得七千骑兵(泥婆罗公主就是建大昭寺的尺尊公主,大家是连襟)。松赞干布闻悉后也发兵一千二百人帮助王玄策。公元648年,王玄策带领这些借来的军队,一仗击溃天竺数万象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援兵准备反攻唐军。王玄策设计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中天竺灭亡。这是中印历史上第一次战争,不过王玄策率领的不是唐朝的兵马,而是尼泊尔和吐蕃的军兵,也算是一次奇异的战争。但王玄策能借到这帮彪悍的兵马绝对和吐蕃是有关系的。这里也能看出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所以本人曾将文成公主与王昭君并列,列入中国五大另类民族英雄(详见本论坛的“中国五大另类民族英雄”)。
松赞干布是强盛吐蕃国的创始者,他的成就在吐蕃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上也有重大贡献讷河道观寺庙寺院。他的一生和唐朝创始者唐太宗正好同时代。唐太宗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政权,3年后,松赞干布在吐蕃继位;唐太宗在630年击败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松赞干布也同时灭苏毗,成为西部最强大的国家;唐太宗在贞观15年(641年)以文成公主嫁藏,松赞干布也在同年娶文成公主(废话,这肯定是一样的!);唐太宗于649年驾崩,松赞干布死于650年。是不是惊人的相似?从松赞干布幼年继位,平定内忧外患的情形来看,又颇像康熙大帝。
公元644年,松赞干布灭羊同国,统一了青藏高原讷河道观寺庙寺院。松赞干布先前得孙波,可从东北方进攻吐谷浑,现在得羊同,羊同的旁边就是唐朝西域四属国——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在吐蕃逐渐强盛后,其向四周要发展空间已成为必然。这势必触犯到大唐的利益。下一章就是精彩的唐蕃之战,请大家拭目以待。与交战值得一说。因篇幅关系,留到下一章详述。
唐蕃之战
1、争斗吐谷浑
松赞干布在世时虽然还无法撼动大唐的强势,但他所奠定的强盛基础已为吐蕃国后来的大扩张准备了条件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在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实现了短暂的和平,但这并不能阻碍吐蕃扩张的脚步。松赞干布在世时已经征服了孙波和羊同,使吐蕃有能力和唐朝争夺西域。在松赞干布死后,大相禄东赞掌权,他和唐朝之间没有什么女婿和亲家的身份阻碍,大唐、吐蕃的争霸势所必然。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薨,其孙芒论芒赞赞普继位讷河道观寺庙寺院。芒论芒赞年幼,大相禄东赞辅政,专掌国权,继承松赞干布的建国事业,推动吐蕃进入更强盛的时期。
禄东赞此人也是吐蕃历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前面已经介绍,禄东赞最大的功绩之一是划分田界,使吐蕃迈入封建社会。在原来的诸羌中,吐谷浑一向接受汉文化,也效仿唐均田制划分田界。公元653年,禄东赞施行土地改革,令吐谷浑的降王达延芒波结(即那位逃到吐蕃的吐谷浑太子)制定划分田界之法。达延芒波结依据吐谷浑田制为吐蕃划定田界,分得田地的自由民转变为农民。654年,禄东赞举行会议,区别野人和驯顺者,计算大调发的数目。驯顺者当是指分得田地的农民和牧民,大调发数目应当是以田亩为基础的租税。655年,禄东赞又将此写入法律,使已经推行的这些制度得到巩固。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军事力量能帮助一个国家迅速兴起和扩张,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使这个国家的兴旺得到长时间的保障。禄东赞的土地改革使吐蕃的经济力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再加上原有的军事实力,吐蕃确实有能力向外大扩张了。
首先,禄东赞将扩张的第一个矛头指向了吐谷浑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吐谷浑也是羌族中一个大国,其地理位置无论对于吐蕃还是大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诺曷钵作可汗时,朝中大臣们一派亲唐,一派亲吐蕃,国内一片混乱。唐太宗令侯君集领兵平乱,稳定了形势,吐谷浑臣服于唐。但从国民杀亲唐的甘豆可汗,及吐谷浑国内多有人逃到吐蕃可以看出,由于民族血缘的关系,吐谷浑中亲吐蕃的势力更大一些。
公元660年,禄东赞挑起战端,派儿子尊业多布兵击吐谷浑讷河道观寺庙寺院。663年,禄东赞亲自率兵攻打。两国各遣使者到唐廷论曲直,请求援助。唐高宗表面两边都不听,实则帮助吐谷浑。但事物的变化往往取决于内部,有一个吐谷浑大臣素和贵逃至吐蕃,向禄东赞陈述吐谷浑内部局势,描述吐谷浑各处地理、军事,吐蕃遂发兵大破吐谷浑,诺曷钵率残部数千帐弃国逃到凉州,吐谷浑国亡。禄东赞屯兵青海,遣使入朝,请求和亲,唐高宗不许。禄东赞和亲的真实意思是要为此次发兵灭吐谷浑做开脱,也想让唐朝承认吐蕃占有吐谷浑之地,唐高宗当然不会答应。公元667年,禄东赞死,其子尊业多布继任大相。吐蕃吞并吐谷浑已成既定事实,尊业多布也继续着吐蕃的扩张事业。公元668年,吐蕃在且末修筑城堡,成为入侵西域的堡垒。
那么我们的大唐怎么没一点反应呢?综合当时的各种情况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原因有二:
首先,唐朝当时主要的对外战场在东边,也就是朝鲜半岛上讷河道观寺庙寺院。众所周知,唐太宗晚年征高句丽是他少有的失利。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将消灭高句丽提上了议事日程。就在公元660年,禄东赞派儿子尊业多布兵击吐谷浑的同年,唐朝开始了对朝鲜半岛的征伐,联合朝鲜三国中的新罗,攻打另两个国家——高句丽和百济。公元660年,大唐名将苏定方在新罗军的援助下,灭百济,俘百济王义慈及其王子等。而高句丽军队却在名将泉盖苏文的率领下与唐朝军队作战取得胜利。不过,唐军虽败,却涌现了不少名将,如大名鼎鼎的薛仁贵。公元666年,泉盖苏文死,高句丽内乱,泉盖苏文的长子男生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唐高宗借此机会,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公元668年九月十二日,唐军攻入平壤,俘男建,高句丽亡国。唐高宗李治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他父亲都未能取得的空前战绩,先前的薛仁贵、契必何力等名将也有了一雪前耻的机会。所以,虽然当时吐蕃频繁入侵西域,禄东赞的死讯也传到了唐廷,唐朝却一时无暇顾及吐蕃。
其次,唐朝在西域的经营一直很吃力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唐初镇守安西的一直都是名将,如郭孝恪、麴智湛、裴行俭等。但即使是这些名将也未能完全平复西域,西域诸国总是叛附无常,而吐蕃则借此渔利。公元662年十二月(唐高宗龙朔二年,也是泉盖苏文打败唐军的这一年),西突厥内部发生混乱,唐将苏海政冤杀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导致弓月引吐蕃拒唐军,苏海政因军士征战疲劳,不敢战,遂贿赂吐蕃,约和而还,由此弓月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收余众归附吐蕃。次年,疏勒反叛,并与弓月引吐蕃侵于阗,安西都护高贤引兵击弓月以救于阗,胜负不明,结果未见史籍明载,但在敦煌的一些文献中,多次提到“西域(唐)败军”,有可能高贤打了败仗。也许正因为如此,唐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以裴行俭为安西都护,这位名将的到来使西域安稳了一点。
所以,一来当时唐朝的主力多在东边朝鲜战场上(大家有时会因为大唐横扫六合、吞并八荒而误以为唐初的军队多如牛毛,实力超凡无比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其实唐初的人口只有隋朝的1/3,可调用的军队也不多,用在一场战争上一般不超过十万人马。这些军队东西南北不断调集,打来打去也挺累的,经常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二来西域局势的混乱性,导致唐朝对于吐蕃吞并吐谷浑,显得无能为力。在龙朔年间西域的争夺战中,吐蕃略占上风。
吐蕃占有了吐谷浑,完成了统一羌族各国的大业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哥舒翰曾上唐玄宗奏疏中说:“苏毗(孙波)一蕃,最近河北,吐浑部落,数倍居人,尽是吐蕃举国强援,军粮马匹,半出其中”。吐蕃自论钦陵起,镇守吐谷浑的大将,总是大相的子弟,吐谷浑的重大意义即此可见。
占领吐谷浑后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吐蕃的扩张雄心不会就此停止,唐朝也不可能坐视不理,一场真正的大战即将爆发!
唐蕃之战
2、大非川之战
大非川之战讷河道观寺庙寺院,一场犹如魔戒般的史诗之战,一场英雄对英雄、战神对战神的荡气回肠之战,一场在冰川雪域上进行的殊死之战,就这样上演了……
公元670年四月(唐咸亨元年),吐蕃大举入侵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又合于阗联手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唐被迫罢安西四镇讷河道观寺庙寺院。
这样,大唐再不出兵也不可能了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当时在朝鲜战场上声名赫赫,又被誉为“三箭定天山”的神话般人物,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受诏为逻娑(即拉萨)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领兵五万(也有说十万)讨伐吐蕃,以夺回安西四镇,同时一旦讨伐成功,便送吐谷浑逃亡可汗诺曷钵还故地。
安西四镇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今库车、喀什、和田、焉耆),全部都在新疆,为此,薛仁贵、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三员大将领着唐军浩浩荡荡向青海进发讷河道观寺庙寺院。既然要收复位于新疆的四镇,为何要向青海进发?其实从薛仁贵受封之官诏就可明白——逻娑(即拉萨)道行军大总管,这支队伍的终极目标是吐蕃之都城逻娑!前面已述,吐蕃大举入侵西域,唐廷判断吐蕃国内必然空虚。西域关键地理位置在吐谷浑,薛仁贵只要拿下吐谷浑,便切断吐蕃与西域四镇的联系,进可直捣逻娑,退可与镇守安西的唐将会合夺回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唐朝先前已遣大将阿史那忠在西域领玉河军(可能是玉河道行军的简称),救于阗。在薛仁贵出兵的同时,唐以西突厥首领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以牵制吐蕃在西域的兵力,与薛仁贵遥相呼应。可见,唐廷为此次征战下了一番功夫,薛仁贵使“围魏救赵”之法,同时西域布置的兵力起牵制作用,战略部署也可谓高明。
大非川在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切吉旷原,位于青海湖南,东至碛石军,西至伏罗川,由此往西可至于阗,东北至赤岭,西北至伏俟城,南至乌海、河口,确实乃青海之要津讷河道观寺庙寺院。薛仁贵率军经鄯州(今青海乐都)一路行军至此。只见一片冰川雪域,地势万分险要。薛仁贵联系这一带地理交通形势,分析判断:如果吐蕃军队从黄河河口而来,必先经乌海城,吐蕃军骁勇善战,且以逸待劳,唐军须速战速决,尽快拿下乌海,方能取胜,否则极易丧失战机,而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地势一失,即使不用开战,严寒和饥饿都会让几十万大军全部崩溃。而乌海(今青海喀拉湖)险远,辎重车马不便往行,薛仁贵故留郭待封率2万人守护辎重、粮草,令其于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使之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阵地。随后,薛仁贵即率主力,轻装奔袭乌海。
首战,唐军与一万多吐蕃军于河口(今青海玛多)遭遇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吐蕃军猝不及防,大败,伤亡甚众,损失牛羊万余头。薛仁贵令鼓西而进,乘胜进占乌海城,以待后援,此时薛仁贵心中一定又想起自己仅率两千人攻入高句丽重镇扶余城的壮举,“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土长歌入汉关”的歌声似乎又在西域回响。但郭待封并没有遵守薛仁贵的指令,在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而是擅自率后队继进,又未能及时到达乌海城与薛仁贵会合。郭待封行至半路,吐蕃20万大军从天而降。郭待封不能抵敌,辎重、粮草尽失。薛仁贵被迫退保大非川。八月,吐蕃军在论钦陵指挥下,在大非川以40万大军逼唐军决战。薛仁贵无险可据,更无粮草供应军需,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薛仁贵“与钦陵约和而还”,唐残兵才得以生还,吐谷浑被并入吐蕃,逃亡可汗诺曷钵回到故地的愿望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
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吐蕃凭此战一跃成为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吐谷浑亦成为吐蕃别部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唐朝被迫撤销四镇建制,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关于安西都护府的事情前章已简述)。一般认为,薛仁贵此战已获先机,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动使唐军由胜转败。其实,郭待封的擅自行动是唐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即使郭待封不擅自行动,唐军也未必能赢。
率领吐蕃军的,是吐蕃历史上第一名将,战神论钦陵讷河道观寺庙寺院。论钦陵是大相尊业多布之子,禄东赞之孙,全名噶尔.钦陵,“论”是吐蕃对王族的称呼(参见第三章),表明了论钦陵的身份。薛仁贵初期战术确实出乎论钦陵意料之外,唐军出兵吐谷浑,进占乌海城,但论钦陵临危不乱,及时调兵遣将。这里注意一个数字问题:参加大非川战役的吐蕃军有40万,前面已经介绍,吐蕃最盛时常备军才46万,而且多在西域四镇和吐蕃国内,所以这40万军不可能全都是吐蕃人,除苏毗、羊同外,大部分应当是吐谷浑人。邀击郭待封的20万军,也当多是吐谷浑军(由此也说明吐谷浑国内亲吐蕃的占绝对势力)。论钦陵如调国内军来救肯定来不及,而且必经乌海,薛仁贵早已以逸待劳,严阵以待,而调西域军还有阿史那忠和阿史那都支在那里对抗。论钦陵当机立断,判断薛仁贵亲率主力,轻装奇袭乌海,粮草辎重必然不济,故迅速调遣吐谷浑军队,邀击唐军粮草、辎重,切断唐军后备补给。而吐谷浑军可能来自伏罗川和伏俟城两个方向,绕开了薛仁贵镇守的乌海。雪山作战,补给是第一生命,补给不济,薛仁贵只能退出乌海。论钦陵这样便从容收复乌海,再陆续召集各部人马,吐蕃最后集结的四十万大军,也是陆续增援而至(所以论钦陵直到八月才逼薛仁贵决战)。此战双方各自因势利导,避实就虚,攻击对方最薄弱的环节,战术、用兵都很高明。但吐蕃熟识地理,兵力也占绝对优势(40万vs 5万),同时论钦陵及时借助了吐谷浑的力量,进行正确地战略部署,因此取得了最终胜利。可以说吐谷浑助唐还是助吐蕃是此战胜负的关键。郭待封自恃名将郭孝恪之后,不服薛仁贵管制,是有可能的。但他的擅自行动未必完全错误,因为粮草、军需是生命,如果郭待封不运粮和棉被给薛仁贵,薛仁贵吃什么,穿什么(乌海之南,盛夏积雪,冬则羊裘数重,暑月犹衣裘,吐蕃人自己都受不了)?即使按薛仁贵所言在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吐蕃只需切断补给路线,薛仁贵也只能撤军(吐蕃20万军,又熟识地理,完全可以做到)。而且论钦陵吃准薛仁贵攻入乌海后不可能再往前进攻,因为冰川雪域,行军艰难,薛仁贵不可能在粮草辎重没到的情况下一直打到拉萨(这一点和邓艾攻蜀情况不同)。所以,在薛仁贵攻入乌海后,郭待封去运送辎重是很正常的,甚至很可能是薛仁贵要求的。所以,郭待封不是战争失败的主因,吐谷浑兵的介入才是关键。
但,吐蕃此战也大伤元气讷河道观寺庙寺院。论钦陵已调动了一切可调动的人马,甚至包括西域的主力,否则如果损失不重也轻易不会与薛仁贵讲和。咸亨元年初吐蕃入侵西域势头之盛,前所未见,但此战过后不见有更进一步的行动。后来于阗王伏闍雄更凭借自身的力量,竟然逐出了吐蕃,受到唐廷的封赏。可见吐蕃为集中力量对付薛仁贵率领的逻娑道行军,不惜撤出了其在西域的主力,吐蕃在西域的势力也因此削弱了不少。当然,唐以前在西域的用兵也有问题。对吐蕃的挑衅一直犹豫不决,而且派遣将领也不得力,甚至用调遣到西域的方法来作为对名将的排挤。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名将苏定方刚从朝鲜战场回来就被派到安西,其实是被朝中排挤出来的,最终在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死于军中(据吐蕃史书记载,那位逃到吐蕃划分田界的达延芒波结太子最终就是被苏定方所杀,此时的苏定方已年过古稀,真不愧名将!)。裴行俭因为册封武昭仪之事也被调出京城做安西都护,还好这位名将当时年纪不大,在西域颇有作为,而且还活着。公元669年,裴行俭调回京都。裴行俭刚走,第二年就发生本章开头的吐蕃大举入侵西域。唐廷只得再从朝鲜战场调薛仁贵、郭待封征吐蕃(薛仁贵一走,高句丽又叛乱)。唉,唐朝初年,也够这些将军们受的!
吐蕃既得吐谷浑,与唐争西域四镇就更激烈了,甚至开始争夺唐本部土地,同时也向东方和东南方迈出了扩张的脚步讷河道观寺庙寺院。
3、进军东南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兼并诸羌
大非川之战的胜利,使得吐蕃获得对西域诸羌的绝对控制权,吐谷浑已事实并入大吐蕃的领土,西域诸羌也基本被吐蕃统一讷河道观寺庙寺院。但吐蕃兼并诸羌、扩张领土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止。
在吐蕃东南部(即大唐的西南),包括现在的四川、云南等地,还生活着许多古老的羌族部落(其实吐蕃的祖先六氂牛部就是从四川进入西藏的,详见第一章)讷河道观寺庙寺院。比如,《隋书 西域传》里就记载有附国。有国王,统率二万余户,地在成都西北。附国东面又有嘉良夷,东北面有党项,西面是女国(即苏毗),另外还有许多散居深山穷谷中的诸羌,风俗类似党项,有些属吐谷浑,有些属附国,其中据传还有一个“东女国”,风俗类似女国苏毗,因在苏毗东,故称东女国。苏毗在唐时已被吐蕃所灭,东女国则一直存在,后迁入唐。我前面曾说过《西游记》中女儿国可能是作者参照了苏毗国,现在想想,吴承恩参考东女国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隋朝时,附国、嘉良夷等诸羌均来朝贡,隋炀帝设诸道总管这些内附部落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唐沿隋制,剑南道设诸羌羁縻州168个,管理这些诸羌部落,分属松州、茂州、巂州等都督府。
在松赞干布时代,吐蕃已开始了向东南诸羌的兼并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公元634年至638年,松赞干布先后占领党项、白兰等羌部,而后又率大军攻松州(今四川松德),接下去就是前面曾介绍过的松州之战,唐将牛进达率军获得松州大捷。附国何时被吐蕃所占未见记载,唐时已不见附国之名,但松赞干布率军攻松州时,应当经过附国,可想在松州之战前,附国已被吐蕃吞并了。
公元667年,禄东赞率军攻取生羌十二个州(生羌可能是指当时文化程度更落后的羌族)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唐剑南道所属诸羌陆续被吐蕃占领。
至唐肃宗时,除少数羌族内迁外,其余诸羌都被并入吐蕃讷河道观寺庙寺院。至此,吐蕃兼并诸羌州成功,建立羌族统一国家的事业基本完成。
除诸羌之外,我国的西南部还生活着诸蛮讷河道观寺庙寺院。
公元678年,禄东赞之子,大相尊业多布(即战神论钦陵之父)率兵攻西洱河一带(今云南洱海)诸蛮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唐在茂州(今四川茂县)筑安戎城,阻断吐蕃通诸蛮之路。尊业多布以熟悉地理的生羌为向导,攻拔安戎城,增兵驻守,西洱河一带诸蛮相率降附。
公元703年,器弩悉弄赞普亲征今云南丽江一带的乌蛮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吐蕃史书记载器弩悉弄赞普“向白蛮征税,乌蛮亦款服,兵精国强,为前王所未有”。可惜,这位前所未有的赞普于704年在征蛮的途中死于军中。
与吞并诸羌不同,诸蛮与羌族种族不同,吐蕃几代赞普连年征伐,也未能完全征服诸蛮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后来,到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南诏国与唐失和,降附吐蕃。南诏是西南诸蛮自己建立起来的大国,吐蕃获得这个大附属国,国势终于发展到了最高点。
吐蕃国力强盛,但经济文化落后,要发展经济文化,必然需要农业的发展,虽然禄东赞的划分田界使吐蕃进步了封建社会,但高原苦寒的地理环境一直在制约着吐蕃的经济发展讷河道观寺庙寺院。走下高原,向周围要更多的土地,侵略农耕社会,是吐蕃国力发展的必然。从松赞干布开始,吐蕃以逻娑(即拉萨)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张领土,终于建立了大吐蕃国,吐蕃土地也从纯粹的高原类型增加了不少丘陵和平原。《新唐书 吐蕃传》说吐蕃“东与松、茂、巂接,南极婆罗门(尼泊尔),西取四镇,北抵突厥,幅员万余里,汉魏诸戎所无也”。事实上,这描述得还只是唐高宗时吐蕃的领土,后来吐蕃疆域比这时候大多了。
但是,这里也有一个现象——吐蕃不断扩张的脚步总是往东方走讷河道观寺庙寺院。虽然西南的婆罗门早已是吐蕃的属国,可是吐蕃向西、向南的扩张也就到此为止。这里恐怕主要是海拔和气候的差异所致,南亚的印度、缅甸对于吐蕃人高原耐寒的习性是绝对不适合的。虽然吐蕃占有婆罗门后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天竺,虽然王玄策只需带着不足一万人的婆罗门和吐蕃骑兵就能轻而易举灭掉中天竺,虽然东方有巨人般的大唐王朝,但吐蕃总是前仆后继地向强大的唐朝争夺土地,而对天竺却丝毫不感兴趣。
然而,当时可称之为全世界最强大的盛唐王朝也决不是好惹的讷河道观寺庙寺院。或许吐蕃真的有种生不逢时的宿命,或许强者与强者之间的较量才能使历史更加精彩,吐蕃虽然赢得大非川之战的胜利,也在西南之域势不可挡,但唐蕃之战只是拉开了序幕,大唐的反击战就将开始……
唐蕃之战
4、大唐的反击
吐蕃在取得大非川之战的胜利后,遣使论仲琮入唐廷议和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公元675年(唐上元二年),吐蕃再遣论吐浑弥请和。但两次唐高宗都没给好脸色看。想想也是,如果就这样窝窝囊囊的议和,大唐威严何在?
而吐蕃这一边,议和似乎只是嘴上说说的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尊业多布、论钦陵们,连年累月,率兵四出征战。就如前章所说,大部分的矛头都是指向大唐。
公元676年,吐蕃攻鄯、廓、河、芳四州,杀略吏及马牛万计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唐高宗派出两位王爷征讨:周王李显为洮州道行军元帅,率工部尚书刘审礼等十二总管;相王李轮为凉州道行军元帅,率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鸿胪卿萧嗣业等。这二路王爷率领一大批名将,居然还是吃了败仗!吐蕃乘胜进攻叠州,破密恭、丹岭二县,又攻扶州,败守将。此时,唐高宗赶忙搬来朝鲜战场上另一位神话般的人物,中国第一位抗日名将——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为洮河镇守使。但即使是有出将入相之才的刘仁轨也未能取得丝毫便宜。
公元678年(唐仪凤三年)正月,唐高宗命中书令李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西河镇抚大使、兼鄯州(今青海乐都)都督,代刘仁轨于洮河镇守,又于关内、河东募精兵猛将击吐蕃讷河道观寺庙寺院。九月,李敬玄率工部尚书刘审礼、左领军将军黑齿常之等(又是一大批名将)与吐蕃会战青海。这又是一场青海大战,最后决胜负的地方还是在大非川,而这次失败的一方仍然是唐军,而且败得很惨。工部尚书刘审礼战没,李敬玄只得退至承风岭。承风岭山路碍险,吐蕃大兵压进,李敬玄几乎逃脱不得。此时幸亏旁边还有一员名将——左领军将军黑齿常之。黑齿常之亲率五百名死士,趁夜偷袭吐蕃营寨。吐蕃自以为唐军已是瓮中之鳖,没想到偷营劫寨这一手,一时惊慌失措,黑夜之中不辨敌我,自相躏蹋,黑齿常之这才引着李敬玄逃脱。《新唐书》上说“敬玄仅脱”。大非川简直成了唐军的伤心地!
这第二次大非川之战,唐军又是一次全军覆没,几乎少人生还,一部分战死,一部分被俘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当然,在与唐朝的历年交往和交战中,吐蕃也觉得唐朝有许多先进的东西可以为他们所用。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松赞干布看到她身上穿的衣服都觉得很希奇。所以吐蕃对付被俘的唐军,除了他们觉得没用的俘虏咔嚓一刀之外,一些精壮的和有特长的唐兵,他们就抓回去当奴隶。看来在古时候当兵还得有点特长,即使被抓也能活条命。不过也有较例外的,比如被俘的唐军中有个副总管叫王孝杰,他没被杀掉,而且在吐蕃过得还蛮滋润,原因竟然是吐蕃赞普觉得王孝杰的相貌长的像他父亲。吐蕃芒论芒赞赞普是松赞干布之孙。松赞干布因儿子早死,传位给孙子。这位赞普恐怕是因为父亲死得早,有点思父情结吧。对王孝杰厚加敬礼,王孝杰也因为他的相貌而得以免死,后来竟然想方设法逃归大唐。
有时历史是会开点小玩笑的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唐高宗名为“高宗”,能力却实在高不到哪里去。对吐蕃是连战连败。史书也载他“儒仁无远略”。在武昭仪的问题上又被颇多诟病。最后就是这位他最心爱的武昭仪,把大唐变成了“周”,李天下改成了武天下。但也是这位武昭仪,一改高宗的孱弱,把大唐的国力大大提升了一步。在对吐蕃作战方面,大唐(或周)又重新取得了胜利,而最先吹响胜利号角的,就是这位长的像赞普老爸的王孝杰。历史有趣吧!
公元692年(唐或周长寿元年),大唐发兵欲收复西域讷河道观寺庙寺院。王孝杰时任右鹰扬卫将军,因久在吐蕃中,悉其虚实,被武则天诏封为武威军总管,率西州都督唐休璟、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众以讨吐蕃。唐军大破吐蕃兵,取回四镇,唐朝重新将安西都护府更置于龟兹,以兵镇守。王孝杰一战成名,取得了连薛仁贵、契苾何力、黑齿常之这些赫赫名将都未能取得的对吐蕃的大胜。整个战争过程史书上并没有做详细记载,但战果却是显而易见的。武则天听到捷报大悦,谓侍臣曰:“昔贞观中贝绫,得此蕃城,其后西陲不守,并陷吐蕃。今既尽复于旧,边境自然无事。孝杰建斯功效,竭此款诚,遂能裹足徒行,身与士卒齐力。如此忠恳,深是可嘉。” 王孝杰逃回大唐,不仅没有被罚(败军之将,而且还长的像吐蕃赞普的老爸),反而受到了重用,最后利用其对吐蕃的熟悉,一战成功,联系唐时还有那么多的少数民族将领,大唐的用人之道真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王孝杰收复四镇后,居然朝中还有些人提出要放弃四镇,但武则天听从了右史崔融的建议,没有放弃四镇(历史会开玩笑,但总是最合理的,武则天成为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不是没有道理的)讷河道观寺庙寺院。
尔后,吐蕃多次与大唐在西域和青海开战,各有胜负,但吐蕃失去了四镇,作战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顺利了讷河道观寺庙寺院。下面简单介绍一些王孝杰收复四镇后唐蕃作战的情况。吐蕃首领勃论赞与突厥可汗阿史那俀子合兵南侵,王孝杰迎战于冷泉,败吐蕃与突厥联兵。唐碎叶镇守使韩思忠攻打吐蕃泥熟没斯城,攻破。公元695年(证圣元年),论钦陵、论赞婆举兵攻打滥洮,王孝杰以肃边道大总管讨伐,双方大战于素罗汗山,唐胜吐蕃败。王孝杰几乎成打吐蕃的专家了,但后来担任朔方道总管时与吐蕃作战失败,并被免官,失败原因及具体战事史书未载。
公元696年,论钦陵、论赞婆又攻凉州,杀都督(王孝杰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打了败仗)讷河道观寺庙寺院。此时的论钦陵已经成为吐蕃大相。此仗打完,他又遣使者到唐朝请和,约罢四镇兵,并要求分西突厥十姓的土地给他。武则天遣通泉尉郭元振出使到吐蕃交涉。
郭元振与论钦陵唇枪舌剑,双方你来我往,互相辩论讷河道观寺庙寺院。
郭元振质问道:“你父亲禄东赞事我大唐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发誓永远和好,现你连年用兵,父通好,子用兵,岂不是不孝?禄东赞侍奉大唐,你倒背叛,岂不是不忠?”
论钦陵说:“所以我不是来请和了吗?天子许和讷河道观寺庙寺院,两国罢兵,不就好了吗?让十姓突厥、四镇各建君长,难道不比大唐自守来的好吗?”
郭元振道:“十姓突厥、四镇归入大唐以久,自古以来就是大唐的土地,是大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况且十姓突厥、四镇与吐蕃民族血缘不同,你何必觊觎讷河道观寺庙寺院。”
论钦陵说:“如果我贪得土地,甘州、凉州不是很近吗?突厥诸部碛漠广莽,去中国远甚,我要土地哪有跑一万里地以外去争土地的?青海地势险阻,唐必不能从此深入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十姓突厥、五弩失毕部地通吐蕃要害地势,很容易来侵,所以我要求唐撤四镇守兵,分十姓土地,这是为了吐蕃的安全。”
论钦陵说的确实也是实情,但唐朝以前对吐蕃作战的失利很大程度上在于西域的失控,如今王孝杰一战收复,岂能拱手相让?何况西域一失,吐蕃控制沙碛,唐就无法渡过去,河西诸郡都将受到威胁,伊州、西州、北庭、安西等地将全部消失,唐也不可能放弃西域讷河道观寺庙寺院。所以大家谈来谈去都不肯让步。郭元振因为唐朝打了几次胜仗,腰板也硬;论钦陵自负战神,口气也不松。最后论钦陵遣使者随郭元振朝觐武则天,直接向武则天提出要求。
郭元振也是老辣讷河道观寺庙寺院。他向武则天上书,建议向论钦陵要青海和吐谷浑的土地,大家土地互换,既不失和解的意思,大唐也不吃亏。同时郭元振又献上一计:“禄东赞一家三世为大相,立功甚大,但难免功高盖主。论钦陵专国事以久,诸弟皆才略沈雄,各领方面兵,吐蕃朝中君臣俱惮之。弃都松(器弩悉弄)赞普现已成年,我观此人也有雄才大略(就是前一章讲到的攻打南蛮的赞普),必要收回权力。两者势成水火。现吐蕃因连年战事,民众负担徭役过重,早已厌战。论钦陵自忖战神,拥兵专权,独不愿讲和。我们只需每年派去和谈使者,让论钦陵每年都拒绝我们,如此吐蕃国人必然对他愈加不满。不满愈深,望和就愈切,论钦陵就是想大举用兵也难了。等到上下猜疑,吐蕃必发生内乱。我看到时候论钦陵自身都难保。”武则天深以为然,采纳郭元振之议。
这里,汉族人在政治上的老辣起了作用,事情的发展果不其然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器弩悉弄对论钦陵逐渐不满,与大臣论岩等密谋,乘论钦陵外出,托言打猎,勒兵杀了他的亲党2000余人,发使者召论钦陵、论赞婆。论钦陵举兵对抗,器弩悉弄赞普亲自讨伐。未战,论钦陵手下便四散溃逃,论钦陵势穷自杀,左右殉而死者百余人。一代战神就如此陨落了。其弟论赞婆率千余人,其子论弓仁率吐谷浑七千帐降唐。大唐(或周)不费一兵一卒,又得人又得地(其实这是政治计谋的胜利)。武则天封论赞婆为郡王,论弓仁为郡公,皆赐铁券,礼尉良厚,使率众为唐守边境。守什么地方呢?就是河源,即黄河口,也是唐蕃边境的要塞。唐朝惯用少数民族降将打少数民族。高,实在是高。
禄东赞一家三世为相,权倾一时,到论钦陵时权力到了顶峰讷河道观寺庙寺院。然而盛极而衰,这几乎成了一种法则,论钦陵也不能幸免,最后阖家被杀被逐。但论钦陵对吐蕃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他曾对郭元振说,四周所有邻国都被大唐降服了,但吐蕃还能存在,并可与大唐分庭抗礼,只是因为有他几个兄弟们在。豪迈之气溢于言表。另外,论钦陵还划分田界,造人户红册,立大藏牧区,对吐蕃的贡献是很大的。平心而论,论钦陵应该是吐蕃的大民族英雄,起码没有他的大非川胜利,薛仁贵都能打到拉萨了。
吐蕃经过此次内乱,一时不振,暂时无力对外扩张讷河道观寺庙寺院。以后唐蕃还发生过几次战争。吐蕃攻凉州,御史大夫魏元忠为陇右诸军大总管,率陇右诸军大使唐休璟出讨,唐休璟斩首二千级。吐蕃于是遣论弥萨来唐朝请和。尔后器弩悉弄赞普自将万骑攻悉州,都督陈大慈四战皆克。吐蕃只得献良马、黄金,来求婚。总之,内乱之后,唐蕃争战,唐朝胜多负少。
器弩悉弄赞普是吐蕃历史上颇有作为的赞普,只是死得太早,死于征南蛮的军中讷河道观寺庙寺院。死后,继任的弃隶缩赞赞普只有7岁,无力与唐抗衡。此时的唐蕃之间,唐占了绝对的上风。但弃隶缩赞赞普逐渐长大,他是与唐明皇几乎同时代的人物。就如同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一样,在弃隶缩赞赞普时代,吐蕃也达到了最顶峰。
五、鼎盛的吐蕃
吐蕃在弃隶缩赞赞普时代进入了鼎盛时期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弃隶缩赞赞普在位时期从公元704年至754年。当时吐蕃已逐渐从内乱所带来阴影中走了出来,同时弃隶缩赞赞普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不少作为。公元713年,弃隶缩赞赞普对境内肥、贫土地进行划分,“归并绿地、灰地”,分别征税;718年,造达波红册(吐蕃农牧民户口用红纸造册,故称红册,后改用黄纸),划分三如王田、园田、草田的份地;719年,清算三如王田的份地数、草田数,划分大藏王田的份地;720年,清算大藏园田的份地;726年,合八个征税区为四个,统一财政;742年,清算政府收支账目,造国计簿;744年,造各地灰册(即兵士的户籍册)。以上的种种政策,都符合吐蕃的发展要求。
在外交上,弃隶缩赞赞普与大唐基本上是战和参半,互相交错,有的历史书上说以和为主,不过我看下来好像还是战争多了一点,有的战役打得还很激烈讷河道观寺庙寺院。
先说和的部分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弃隶缩赞赞普刚继位时,使大臣悉董热固求婚。当时赞普年幼,做出这一决定的恐怕是摄政的祖母可敦(通典作“禄没氏”,新唐书则作“没禄氏”)。公元710年(唐景龙四年),唐中宗降金城公主嫁往吐蕃,以左骁卫大将军杨矩为使。想想当时弃隶缩赞赞普只有13岁,就娶了唐朝公主,本王子已经老大不小,还光棍一根,咳,真是……
730年,唐玄宗使皇甫惟明到吐蕃讲和,弃隶缩赞赞普大喜,拿出贞观以来的唐帝文书给皇甫惟明看,并在上唐玄宗的奏表里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这明显是奉承话,弃隶缩赞赞普所娶金城公主乃中宗李显养嗣雍王之女,照理说和唐玄宗辈分没差那么大,用不着自称外甥,这大概是赞普的自谦,也可能是指着老皇帝说的,不管怎么样,唐玄宗听得非常受用讷河道观寺庙寺院。
各位读者看着这里一团和气,感觉好像双方要好得不得了,其实只是表面现象讷河道观寺庙寺院。打起来的时候,可不管外甥舅舅这一套,就是这位使臣皇甫惟明本人,也是抗蕃名将。现在就来说说这段时期双方的战争。
就因金城公主嫁吐蕃之事,吐蕃请求唐廷以河西九曲之地为公主陪嫁,请求的理由是作为公主的汤沐之所,也就是给公主洗澡的地方,这么【请使用文明用语】的理由居然也想得出来,明显是个阴招讷河道观寺庙寺院。而金城公主嫁到了吐蕃后,也没有和弃隶缩赞赞普同住在拉萨,而是筑城自居。这俩夫妻分居两地,一开始的关系就不怎么样,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之间的关系差多了。吐蕃厚饷和亲使杨矩,封杨矩为鄯州都督,请他代求河西九曲之地。杨矩受人好处自然替人说话,最后唐廷竟然答应了。河西九曲在今青海西藏交界处,如今这里有果洛、海南、玛沁、兴海、贵南等多个藏族自治州、县,那里的拉加寺渡口等至今还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新唐书》上说“九曲者,水甘草良,宜畜牧,近与唐接。”吐蕃得了这么好的地方,自然为入侵唐本土提供了一块踏板。
公元714年(唐开元二年),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众十万攻打临洮,又进寇兰州及渭州渭源县,掳掠牛羊马匹甚多讷河道观寺庙寺院。消息传到唐廷,朝中大惊,杨矩畏罪自杀。唐玄宗立刻组织反击力量。此次,他派出来的是薛仁贵的儿子——左羽林将军薛讷(注意:不是薛丁山,历史上没薛丁山这个人!)。十月,薛讷与大仆少卿王晙率军至渭源,在武阶驿与吐蕃兵相遇,薛讷与王晙互成掎角之势,夹攻吐蕃兵。吐蕃大败,退至洮水。薛讷与王晙猛追不舍,吐蕃见无退路,乃回军反击,誓死抗争,双方又战于长城堡。此战双方都各逞勇猛,俱遣精锐,战事激烈异常。唐军先锋大将王海宾率先与吐蕃军遭遇。王海宾一马当先冲入敌阵,与敌苦战。吐蕃退无可退,也是拼命死战,王海宾军少,最后竟力战而死。尔后,薛讷率军赶到,见吐蕃军队不整,冲杀只凭血气,遂抓住有利时机,将吐蕃军分割开来,逐一包围,吐蕃全军覆没。薛讷杀获万人,生擒其将六指乡弥洪,尽收其所掠羊马,并获其器械,不可胜数。《新唐书》记载,吐蕃军“相枕藉死,洮水为不流。”此仗,薛讷也算是为他父亲雪耻了。本来唐玄宗还想御驾亲征,当薛讷、王晙获胜的消息传来后,唐玄宗大悦,乃停亲征,并派倪若水慰军记功,且吊祭战亡士,同时追赠王海宾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王海宾死后遗下一个9岁的儿子王训,唐玄宗将他收养在宫中,拜朝散大夫(9岁的孩子就做了官),并赐名忠嗣。所以这孩子后来就叫王忠嗣。咦!王忠嗣这名字是不是有点熟?对啦!就是他,名将王忠嗣,一位中国历史上绝对排得进前100位,大唐历史上可排进前10名的赫赫名将(田中芳树的中国百将谱中居然没有他,可见小日本对中国历史还是不熟啊)!
吐蕃此战失利,遣宗俄因子到洮水祭战死士,且向唐廷请和讷河道观寺庙寺院。金城公主也上书唐廷求听修好。公元722年,吐蕃发兵攻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主要目的还是争夺对西域四镇的控制权。小勃律国王致书唐北庭节度使张孝嵩求援。小勃律乃唐西域门户,关系紧要,张孝嵩遣疏勒副使张思礼以步骑四千昼夜奔驰,往援小勃律,吐蕃大败。公元727年,吐蕃攻唐瓜州城,准备再夺西域四镇。唐用萧嵩为河西节度使,左金吾将军张守珪为瓜州刺史。萧嵩用反间计,大败吐蕃,杀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729年,唐军从瓜州反击,击败吐蕃,又攻取吐蕃石堡城。730年,王忠嗣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第一仗——玉川战役。战前,王忠嗣侦察得知,弃隶缩赞赞普正在玉川检阅军队,决定率部攻其不备,但其他将领均反对。王忠嗣坚持已见,别人不去自己去。他仅率三百精骑,星夜出击,吐蕃措手不及,大败溃逃,王忠嗣斩敌数千,弃隶缩赞赞普只身仓皇逃走。此战是唐对吐蕃所取得的最大胜利,堪比霍去病率八百骑兵夜袭匈奴之战,而王忠嗣也只不过二十多岁。王忠嗣英年早逝,死时才44岁,但发掘和培养出了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诸多名将,本王子佩服之至。736年,吐蕃再攻小勃律,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海与吐蕃相持,破吐蕃军。吐蕃争夺西域四镇的努力暂告失败。
弃隶缩赞赞普时代是吐蕃国力最强的时代,他决不会因为一点小失利而停止扩张的雄心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只是很不巧,他所碰上的大唐也正处于唐玄宗开元盛世的最强盛时期,屡次对唐作战都是失败。怎么办?硬的不行来软的。对唐朝用老办法,请和,这才发生了前面说的皇甫惟明入藏的事情(本王子评:纵观历史,和平历来是靠战争换来的。只有你强大了,别人才会主动来向你要和平,否则只能你去企求和平)。小勃律既然地理位置这么重要,就来个和亲,居然还成了。小勃律归附吐蕃,这样一来西域二十个唐附属国朝贡之路被阻,转而向吐蕃朝贡。
吐蕃不费一并一卒,用了个和亲的办法居然获得对西域的控制,这才发现原来扩张土地不一定是用刀枪的讷河道观寺庙寺院。这时,南方又发生了事情。
在云南一带,居住着白蛮、乌蛮、河蛮等诸蛮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吐蕃几代赞普都曾试图征服,但都未遂愿。唐朝时,有六诏之说。诏的意思,有说即是王的意思,也有说“先时南蛮六部不相臣服,天子每有恩赏,各颁一诏,呼六诏”。总之,云南各族形成了6个大的部落国,各自势力大致相当。其中有个蒙舍诏,在六诏中实力原本处于中流,但因受其他诏的侵扰,而归附唐朝。这六诏之地处于吐蕃和唐之间,其他五诏常弃唐投土蕃,蒙舍诏一直附唐,所以一直得到唐的支持。公元737年,蒙舍诏国王皮逻阁战胜河蛮,取太和城(大理)。738年,皮逻阁欲乘胜兼并五诏,遣使贿赂剑南节度使王昱,请王昱向唐廷代请。当时唐正与吐蕃争夺安戎城,西边小勃律的事情搞得也很僵,皮逻阁攻五诏,正可以牵制吐蕃,所以唐玄宗听取了王昱的意见,派兵协助皮逻阁。皮逻阁得唐协助,很快统一了六诏,成立了以西洱河地区为基地的统一的南方少数民族国家,史称南诏,都城太和城(大理)。
这本来对大唐是件好事,不过皮逻阁统一南蛮后翅膀也有点硬了,还想成立一个大白蛮国,这和唐朝的想法有矛盾,同时天宝年间唐朝官场的腐败更是把好事变成了坏事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唐云南(姚州)太守张虔陀便是一个腐败分子。750年,皮逻阁的继任者阁逻凤亲带家小来唐谒见都督府都督,路过云南,张虔陀竟然勒索贿赂,还侮辱阁逻凤的随行妇女。阁逻凤大怒,起兵攻打云南,杀死张虔陀。当时的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立刻率兵8万来平乱。其实此次变乱是由张虔陀而起,阁逻凤也是一时之愤,现在张虔陀死了,阁逻凤气也消了,故向鲜于仲通请和。但鲜于仲通性急躁,不知方略,非要开战。公元751年,南诏在西洱河大败唐军,唐兵死6万人。此仗一打,逼得南诏倒向吐蕃了。弃隶缩赞赞普有了小勃律的经验,立刻向南诏伸出了橄榄枝。752年,弃隶缩赞赞普封阁逻凤为小赞普(赞普钟),赐为兄弟之国,阁逻凤自立国号为大蒙。弃隶缩赞赞普有这样一个大的附属国,获得了对南方的控制,再加上对小勃律等西域诸国的控制,吐蕃领土扩张到了前所未有地步。
弃隶缩赞赞普虽然创造了吐蕃的鼎盛,但生不逢时,正如松赞干布遇上了唐太宗,他也碰上了唐玄宗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吐蕃强盛,大唐也是极盛。吐蕃军队作战力最然很强,但大唐更善于用人。吐蕃初期只知抢劫财物,后来改为掠地,但对人的因素一直不重视。抓来的俘虏没用的杀掉,有用的作奴隶;后来虽有所改进,但思想上总不把俘虏当人。反观大唐对人才极其重视,不拘出身、来历,有才便用,对投降的人也一视同仁,而且前仆后继,代有人才出。薛仁贵败了,有儿子薛讷;王海宾战死,儿子王忠嗣继续战斗。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杜尔、契苾何力、黑齿常之、哥舒翰、高仙芝等更是战功显赫,与之相比,吐蕃就差多了。公元747年,高仙芝攻破小勃律,设归仁军,驻兵3000镇守,唐又与西域诸国往来无阻了。
如果大唐就这样强盛下去的话,吐蕃可能也没有什么机会,但大唐内部大乱将至,一场“安史之乱”轰然而临,唐蕃之势顿易讷河道观寺庙寺院。
六、攻陷长安
吐蕃攻陷了大唐的京城长安!不要以为这是在开玩笑,这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且听我慢慢道来讷河道观寺庙寺院。
弃隶缩赞赞普、唐玄宗,两个各自开创唐蕃最鼎盛之盛世的人物,在他们的晚年都经历了一场大变(有时读史书真感觉吐蕃和大唐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结果各不相同:公元754年,弃隶缩赞赞普遭遇政变,被臣下谋害,儿子弃松德赞继位;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出逃讷河道观寺庙寺院。两场变乱前后相差只有一年,都使两个国家由盛转衰,但唐玄宗总算还活了一条命,而弃隶缩赞赞普则被谋害而死。不过,吐蕃的变乱总体的打击力度不算太大,吐蕃的盛世应该说还在进行惯性的延长。弃松德赞赞普即位后,吐蕃的变乱被迅速地平息。弃松德赞首先处死叛乱的贵族,籍没其财产,从而巩固王室权力,同时继续推行扩张战争,最大的目标当然还是大唐。反观大唐,“安史之乱”对大唐的打击更甚,唐的衰败显得更为急剧。
公元755年,安禄山反叛,反于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唐内部大乱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关于“安史之乱”本王子也不多作赘言,唐抽调陇右、河西两镇精兵防范叛军,使得边防空虚,正给吐蕃可乘之机。当时领河、陇之兵乃大将哥舒翰。公元742年时(唐天宝元年),那位曾出使到吐蕃的皇甫惟明任陇右节度使,与吐蕃战于青海,破吐蕃大将莽布支,但在第二年攻打石堡城(吐蕃史书称铁刃城)的战役中失败。大唐名将哥舒翰此时受诏节度陇右,一战攻拔石堡城,更号神武军。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哥舒翰再次取得辉煌胜利,收复了因给金城公主作嫁妆而割让出去的九曲故地。可惜这员名将却因“安史之乱”死于潼关,另一名因潼关之战而死的是高仙芝(高仙芝一直都在想着如何报怛逻斯战败之仇,可惜历史没给他机会),两人都是在西域屡战屡胜的常胜将军。
大将仙去,精兵不在,西域如何能守?公元756年,吐蕃取石堡城,进取唐陇右、河西两镇讷河道观寺庙寺院。762年,吐蕃再攻唐朝,攻陷临洮,取秦、成、渭等州。公元763年(唐广德元年)九月,吐蕃大举东进,唐边将向朝廷告急,宦官程元振置之不理,根本不向代宗报告。吐蕃入大震关,然后长驱直入,取兰、河、鄯、洮等州,于是陇右地尽被吐蕃所得。吐蕃顺利东下,很快到达泾州(今甘肃泾川),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并引吐蕃深入内地,攻下邠州(今陕西彬县),继续东进至奉天(今陕西干县)、武功(今陕西武功西),京师震动,唐代宗这才急急忙忙诏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郭子仪此时正被猜忌,久居京师,手下没有军队,副元帅只是挂名的,临时凑集了人马到咸阳(有史载只有几百人),如何是二十余万吐蕃大军的对手。吐蕃根本没把他当回事,直向长安进发。终于,在《新唐书》中这样简单地写道:“代宗幸陕,子仪退趋商州。高晖导虏入长安……”,而在吐蕃史书中则清楚的写着:“尚结息、论达扎(马重英)、尚息东赞、尚赞婆等引兵至(唐)京师,陷(唐)京师,唐王出逃……”,也就是说,强盛的大唐,天可汗之都——长安,被一个少数民族吐蕃所攻陷!本王子读历史时,初读到此,简直不敢相信,就像现在告诉你美国首都华盛顿被人攻占了,你是什么样的感觉(那时唐在东亚的地位就是现在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吐蕃入唐后,也立了一个皇帝,谁呢?金城公主的侄子,广武王李承宏,既是唐室正宗,也和吐蕃有关,亏他们找得到,还改了元,大赦天下(大概是汉族叛徒教他们的)讷河道观寺庙寺院。以后的事情,按我国的史书记载,是郭子仪设疑兵,恐吓吐蕃军,光禄卿殷仲卿在蓝田招聚了千人,吓唬吐蕃说:“郭令公军且来!”,而少将王甫也每天伐鼓噪苑,于是吐蕃大震,惊惧,在长安据城15日后,夜引去。其实仔细想想恐怕也只是我们的自我粉饰吧,大唐未能攻入拉萨,而吐蕃攻陷了长安,虽然难以让人接受,但却是铁的事实。怎么办?总得给自己脸上贴点金吧,就说吐蕃是被吓走的。堂堂20万吐蕃大军,就被你吓唬吓唬就能跑了?好像不太可能。但吐蕃进入后受到抵抗是肯定的,而且大唐的凝聚力超强,大唐军民甚至是一些藩属之地的人对大唐的忠心和归属感有时真让人钦佩,这和西晋末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史载公元787年吐蕃大掠汧阳、吴山、华亭三县,壮年男女万余人权被掳去,准备分给羌、吐谷浑诸部,到了安化峡,告诉被掳之人,准许你们向东哭别故国,众大哭,投崖自尽的有千余人。唐人被掳到吐蕃后,被迫令改换衣服,只许每年元日穿唐服祭拜祖先,祭毕收藏,许多唐人家庭就一直保存着衣冠。780年,唐使臣韦伦自吐蕃归国,经过河陇,一路上看到许多唐人毛裘蓬头,在墙壁里偷看,有些捶心流涕,有些向东拜舞,也有人按送书信,报告吐蕃虚实,盼唐军光复犹如饥渴人盼饮食。刘元鼎出使吐蕃,至龙支城,有耄耋千人,见刘元鼎哭拜,问天子安好否?说因从军被掳,陷没在此,自己和子孙不忍忘记朝廷,朝廷也还记得我们么?说完都呜咽涕泪。可见大唐的向心力之强,所以晋末五胡可乱华,而吐蕃在长安却呆不下去。
吐蕃退出长安后,屯于原、惠、成、渭等地,窥伺唐境讷河道观寺庙寺院。763年以后,吐蕃连年入侵,唐西北数十州相继失守。唐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安西四镇留后郭昕率将士守境,与朝廷声闻中断。781年,两镇使者借道回纥来到长安,唐德宗大喜,封两人为郡王,将士都连升七级。吐蕃又猛攻陇右道伊州(今哈密),伊州刺史袁光庭坚守累年,最后兵尽粮绝,不可再守,最后袁光庭先杀妻子,自己跳入火中自尽。790年,吐蕃攻北庭,击败回纥救兵,唐节度使杨袭古弃北庭逃到西州,不久被回纥杀死。从论钦陵攻西域四镇,战大非川开始,大唐与吐蕃争夺西域前后凡120余年,最后吐蕃胜利了,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都成为吐蕃领地。763年时,吐蕃还攻入剑南道的松、维、保三州。大唐在与吐蕃的较量中全面溃败。
但是,历史是有趣的,正所谓祸福相依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弃松德赞取得了他所有祖辈都未曾取得的辉煌,但他也必然面临着更大的难题。吐蕃在西域和西南诸方向的成功,使它的疆土达到极大,但它周围的强敌也必然增多,这势必使它遇到唐朝初年的相同境遇。在西域的成功,必然与回纥产生矛盾;南方的南诏虽成属国,但仍有归唐之心;东方的大唐依然屹立;更可怕的是,从西方又杀来一支强悍的外来势力——大食!
当时,在中东兴起的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中国史称“白衣大食”)被更为强悍的阿拔斯王朝所取代(中国史称“黑衣大食”),阿拉伯王朝正在进行着一场横扫亚欧非的宗教大征服战争,东方的大唐也是大食的目标所在,把遥远的大唐归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一直是阿拉伯统治者们历来的心愿讷河道观寺庙寺院。早在阿拉伯立国之初,被任命为掌管东方的最高权利者优素福就曾应许他的两员大将穆罕默德和古太白,谁首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怛逻斯战役暴发,唐将高仙芝大败(大食的指挥官是呼罗珊总督阿布 穆斯林),从此大唐在中亚的势力圈中退出,中亚的西域各国,在那以后开始臣服于大食,并逐渐经历伊斯兰化的历程。但是,大食向东方势力的扩展到西域时碰到了占领西域的吐蕃。从此,大食、吐蕃互相攻击,吐蕃一直派重兵防大食,同时回纥在天山南北扩张势力,也同吐蕃交战,吐蕃得西域后反而多面受敌,再也没有力量给唐以大的打击,结果还变相成了大唐在西北门户的守门员,历史弄人啊!不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吐蕃阻止了武力传教的大食东侵,使汉文化免于大破坏,对中国和汉文化可算是一种另类的贡献。
七、藏传佛教
弃松德赞扩张领土到极限后遇到了四周的强敌,但他不是唐太宗,既没有唐太宗的才能,朝中也远没有达到唐太宗时的人才济济,同时吐蕃经济文化的落后,也使国内的矛盾开始加剧,弃松德赞的晚年是吐蕃衰败的开始,不过有一样事物倒是在弃松德赞时大大的发展,那就是藏传佛教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大家看过《天龙八部》吧?里面有个吐蕃国师鸠摩智,大家一定记忆深刻,看了下面藏传佛教的历史介绍大家就会知道,藏传佛教在吐蕃的地位有多高,佛教高僧成为国师,权利甚至可与赞普齐平。
吐蕃原有的宗教是“本教”(也有写作苯教、钵教的,为记叙方便,以下都写为本教),类似于中国原始神话和巫术讷河道观寺庙寺院。本教供奉两类神:第一类是天神,最高贵的当然是父王天神,他有许多兄弟子女,都住在天的中央(是不是有点象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四方还有神物守护,有趣的是四位神灵的名称和我们的一样,分别是南方的青龙、东方的白虎、西方的朱雀、北方的玄武,只是各自的方位和我们的不一致。第二种是魔神,有九大神众和龙等。大致分成三类,即龙神、宁神和地神。龙住水中,与人的各种疾病有关;宁神住在空中,掌管自然灾害;地神住在地下,可使人四肢缩小干枯而死。吐蕃的始祖就是六父王天神,所以神话和宗教是相互对应的,而魔神掌管人间生死灾祸,所以吐蕃人一有什么事情总是祭祀做法,请求魔神免祸。吐蕃史书中记载第七世赞普支弓赞普受凶煞困扰,吐蕃本教徒无能为力,从克什米尔、勃律、羊同请来三位本教大师,才收掉了凶煞,看来在古时吐蕃也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佛教的传入一般认为是从松赞干布开始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吐蕃碑文记载松赞干布“于逻些的贝噶建佛寺,是为吐蕃有佛教之始”。在松赞干布颁布的法律中也有“皈依三宝”等佛家条例,而松赞干布的两位妻子泥婆罗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都是信佛的,佛教由松赞干布开始流传于西藏是可信的。在藏传佛教中,因松赞干布最早引入佛教,所以后世藏文史书将其与弃松德赞、弃足德赞并称为吐蕃时期的“三大法王”。
但松赞干布引入佛教,与传统的本教相悖讷河道观寺庙寺院。松赞干布34岁就死了,为什么死那么早?据本教的书籍说,是因为松赞王憎恨本教,故本教徒们做法,使他只能活到36岁。但是松赞干布死于34岁,年龄上略有差异,不过这里也暗示松赞干布可能是被本教施法暗算去世的,故寿命短促。不管这是否事实,但说明当时吐蕃本教的实力还是非常大的,当时很多父臣、母臣、论、尚等王公贵族都是本教徒。
弃松德赞是第二位“法王”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弃松德赞年幼即位,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那囊氏尚结赞手中。这个尚结赞居大相位近20年,796年死,而弃松德赞死于797年,所以弃松德赞时尚结赞独揽大权甚久,排斥异己,连赞普家庭,也加以干涉,进攻大唐,攻入长安,以后的清水之盟,平凉劫盟等许多事情都是此人一手策划的。尚结赞可说开了赞普失权的恶例,此后40余年,赞普继承都由权臣安排,内部矛盾因而愈加激烈,这里先按下不表。尚结赞是本教徒,弃松德赞长大后娶妻哲蚌氏,也是本教徒,而弃松德赞则是佛教徒,从小受本教徒制肘,在家里也不如愿,因此弘扬佛教的想法甚切。
尚结赞与信奉本教的大臣极力反对佛教,发布禁佛令:驱逐佛教僧侣,改大昭寺为屠宰场(佛教不可杀生,尚结赞却将大昭寺改为专门杀生的屠宰场,是故意的),将文成公主带往吐蕃的释迦牟尼像埋于地下,还有一些佛寺遭到摧毁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弃松德赞成年后,力图发展佛教。首先弃松德赞废除了前此颁布的禁佛命令。据说弃松德赞在二十岁的时候,“双手麻木,梦兆亦恶,乃废禁佛法之律,敬信三宝,病苦全除,于是大兴佛教”,不知这是不是弃松德赞为兴佛用的计?弃松德赞在兴佛证盟碑中说:“父王赞普弃隶缩赞之时,于扎玛的噶菊建寺。父王去世,少数大臣魔迷心窍,祖先对佛法的敬信既已寝息,又宣令佛法不善,内外臣民不许信奉”。现在弃松德赞努力使佛教取得了合法地位,然后请来天竺的寂护,莲花生等人主持兴建了首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在今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首批剃度出家的7人,史称“七试人”,都是贵族子弟,是为藏族历史上第一批剃度出家的佛教僧人。
佛教在弃松德赞的大力扶植下日益得势讷河道观寺庙寺院。为了抵制本教势力,佛教徒向弃松德赞提出与本教徒就教义优劣,进行公开辩论,以决胜负的建议。弃松德赞接受了这一建议,在敦喀(今西藏穷结县境内,一说在墨竹)组织佛教和本教的代表人物进行辩论。本教作为吐蕃原始宗教,受吐蕃文化程度的制约,历来全靠口传,没有经书,到弃松德赞时迫于形势所逼,学习参考佛经著作本教经典,这才有了本教的一些经书,其理论水平肯定不如佛教。因此辩论结果可想而知,辩论结束后,弃松德赞宣布佛教获得胜利,本教则被判定为非法的宗教,凡不愿放弃信仰的本教信徒,都被流放到边远地区。此次辩论树立了佛教在吐蕃社会的优势地位,是佛教对本教的一次重要胜利。
随后,佛教内部也展开了一场斗争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当时的佛教主要传自两个地方——汉唐和天竺。汉佛教与天竺佛教已有不同(否则唐僧也不用去西天取经了),但二地僧人各自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分别坚持自己的观点,彼此互不相容。这佛教内部的争执也出乎弃松德赞的意料,怎么办呢?还是用老办法——辩论。辩论约自792年至794年间在桑耶寺进行,由弃松德赞亲自监督。最后,弃松德赞宣布天竺佛教获胜,汉地佛教失败。天竺佛教遂在吐蕃取得独占的合法地位。这一佛教内部的斗争,史称“顿渐之争”。原因可能是汉僧持“顿悟”之见,天竺僧则主张“渐悟”的缘故。这次“顿渐之争”为今后藏传佛教的教义发展和走向奠定了基础。
弃松德赞极力发展佛教,一方面是自己宗教信仰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削弱了贵族权臣的势力,便于王室集中政治上的权力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历史证明,弃松德赞发展佛教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所以也被尊为“三大法王”之一。
弃松德赞于公元797年去世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其有三子,长子足之煎,次子牟如,三子牟笛。弃松德赞死后,其长子牟尼赞(足之煎)赞普(762—798)继位。牟尼赞赞普与其父同样实行扶植佛教的政策。史载,他曾强迫所属臣民,向佛教寺院布施财物。
牟尼赞赞普时,吐蕃由于长期用兵,国家人民的负担甚重,贵族加增租税,破坏田界,剥夺自由民的土地,自由民逐渐沦为农奴,造成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加剧讷河道观寺庙寺院。牟尼赞赞普为解决这个矛盾,前后发布过三次平均百姓财富的命令,但都遭到失败。牟尼赞赞普强制推行“三均财富”,可见他是想有作为的赞普,但这直接触犯了王公贵族的权益。他在位一年又七个月,即被母后哲蚌氏毒杀。次弟牟如赞普刚继位,即被仇家尚那囊谋杀。三弟牟笛(即弃猎松赞)得到僧人钵阐布的保护,幸免遇难。弃猎松赞在钵阐布的协助下,于公元798年继赞普位。僧人钵阐布的功劳莫大,弃猎松赞自述道:“未掌国政之前,钵阐布如我父母”,“钵阐布其初与我父子、兄弟、母子、上下之间乐于调和,……我于未掌国政之前,颇多魔障,端赖钵阐布为之消解……”由此可见,僧人钵阐布对弃猎松赞赞普有如此之功,佛教僧侣在王朝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而钵阐布也成为掌握吐蕃朝政的中心人物,在《册府元龟》中称之为“国政蕃僧”。弃猎松赞为了表达对钵阐布的崇敬,以及弘扬佛教的意愿,先后两次授钵阐布盟书誓文,还作出规定:以后赞普从幼年到即位,必须跟随高僧学习佛法,方能继承赞普之位。吐蕃全境臣民都必须信奉佛教,优礼僧人,禁止以任何手段对佛教诽谤中伤等,吐蕃国师大概就是从钵阐布开始的。公元814年,弃猎松赞又下令厘定翻译佛经的统一词语,为吐蕃文字的规范化和译经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佛教做出了贡献,现在有些佛经在印度和中国都已经失传了,但在吐蕃文献中却保存着。
公元815年,弃猎松赞去世,子弃足德赞(可黎可足)赞普继位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弃足德赞以崇佛的登峰造极而著称于史,是“三大法王”中的第三位。他制定了一人出家为僧,由七户臣民负责供养的制度,还制定了以恶指指僧者断指,以恶目视僧者剜目的严刑峻法。史载弃足德赞长期患病,朝中就由国师钵阐布(任大相)主持,此时吐蕃已是僧侣擅权。而钵阐布也帮弃足德赞作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和唐。
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弃足德赞在钵阐布的提议下遣使赴唐要求和盟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十月,唐蕃会盟于长安西郊。822年五月,唐廷遣大理寺卿刘元鼎率领使团去吐蕃,与钵阐布在拉萨东郊会盟。会盟由钵阐布升坛主盟,与盟人员都要履行歃血的仪式,钵阐布因是僧人,不歃血,只饮郁金水为誓。会盟毕,吐蕃遣使随刘元鼎至长安,又派人到大夏川(今甘肃省大夏河)召集东道将领100多人宣读盟文,要求他们信守不渝。823年,唐蕃为此次会盟分别在长安和拉萨建碑,刻盟文及会盟诸人名于其上以纪其事。因此,在碑文及中国的诸多史书中,钵阐布所受赞誉一直颇高。据说现吐蕃会盟碑还在大昭寺前,而长安碑已不存。
弃足德赞制定的七户臣民供养一人出家的制度,以及断指剜目的严刑峻法,虽然强化了藏传佛教的优势地位,但如此也遭来了极大地抵制,抵制的矛头首先指向钵阐布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反佛大臣们用什么办法除掉钵阐布呢?给赞普戴绿帽子(此方法似乎对任何男人都起效),告发钵阐布与王后通奸!这还得了?!弃足德赞立刻把钵阐布杀了。但反佛教的大臣们决不会善罢甘休,公元841年,弃足德赞被大臣缢杀,弟弟达磨被立为赞普(藏文史籍亦作兄长)。
达磨赞普“嗜酒,好田猎,喜内,且凶愎少恩”,信本教,反佛教,虐待僧人讷河道观寺庙寺院。此时,吐蕃又连续发生了空前的瘟疫、霜雹和洪涝灾害,反对佛教的大臣遂制造舆论,把一切自然灾害都归咎于信奉佛教所致。达磨赞普下令封闭吐蕃境内的全部佛寺,焚毁佛教经典,佛像被抛入河中,强迫所有僧人还俗,不愿还俗者,被迫从事屠夫、猎人等违反佛教戒律的职业,有些高僧还遭到杀戮。这使佛教在吐蕃已经形成的势力,受到严重的挫折。因此,佛教徒们视达磨赞普为牛魔王下凡,称他为“朗达磨”(朗,藏语中牛的意思)。公元846年,在叶巴拉日宁波修行的僧人拉隆巴几多吉刺死了达磨赞普。吐蕃佛书中载“在叶巴拉日宁波修行之拉隆巴几多吉知灭佛事,对此王(达磨赞普)发慈悲心,遂往杀之”。佛家慈悲为怀,所以杀死了达磨赞普。那么,本教杀佛教徒是否也是慈悲为怀呢?咳,本人佛学不懂,说不清楚。
达磨赞普死后,直接导致了吐蕃的分裂,但藏传佛教却在藏地不断兴旺,大量传播,《天龙八部》中的鸠摩智在吐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武功盖世也是可以想象的,金庸大师不虚言也讷河道观寺庙寺院。
佛教击败在吐蕃势力颇深的本教,说明佛教的教义确实有高明之处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在中国,佛教曾经也和道教辩论过,而且一开始也是佛教胜,看来在教义上,佛教有非常大的优势,也善于辩论。但多少年以后,随着西方文明的传播,基督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历史上基督教只是从犹太教分离出来的小宗教,初期一直受人压迫和残害,基督教的传播全靠传教士们对信仰的执著和前仆后继的勇气。基督教同其它宗教的辩论并不多,但它所带来的西方文明却是不可辩驳的事实。明清时有许多中国学者对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科学技术横加不满,不断著书辩驳,我看到过某些辩驳内容,从当时的知识角度看非常有道理,但事实胜于雄辩,现在再也没有人会反对现代科学了,看来还是基督教厉害!
上面简单介绍了吐蕃时藏传佛教的历史,当然吐蕃的历史没这么简单,与大唐的关系也一直非常微妙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前面说过尚结赞这个人,此人在吐蕃历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此人一直对大唐保持敌视态度,攻占长安就是他当政期间的杰作。他还对大唐做过哪些坏事?大唐又是如何反映的呢?我们下面再说。
八、战邪讷河道观寺庙寺院?盟邪?
吐蕃军从长安退出后不久,于公元764年、765年(唐广德二年、永泰元年),两次联合回纥军攻唐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吐蕃两次与回纥联兵入侵,都与“安史之乱”时的一员大唐平叛名将有关。谁?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铁勒族人)。而唐朝两次派出的大将都是郭子仪。
仆固怀恩当时也可算大唐的中流砥柱之一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在“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借来回纥铁骑,在平叛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但这也使仆固怀恩滋生了居功自傲之气,在回纥回兵之时挑唆回纥兵搜掠财物,强抢民女,沿途州县供给稍有不如意,立刻行凶杀人。大唐名将,当时仅担任赵城县尉的马燧看见这种情况后对泽潞节度使李抱玉分析说仆固怀恩有反意,应及早提防,李抱玉深以为然。唐廷当时封仆固怀恩为太保,增封五百户,赐以铁券,并在凌烟阁上放上他的画像。但仆固怀恩认为自己有大功,现在反遭人诬陷,朝廷又不为自己雪冤,不仅不谢恩,反而上书,言词激烈,把自己的六项功劳反说为六大罪以责问朝廷。所以吐蕃攻入长安时,唐代宗征召仆固怀恩,仆固怀恩既不应召,也不出兵勤王。
公元764年(唐广德二年)正月,唐代宗返回长安后,因仆固怀恩部下将士都是郭子仪旧部,便遣郭子仪去劝召讷河道观寺庙寺院。但此时仆固怀恩已经决定反叛,他派儿子仆固瑒进攻河东节度使辛云宗,被击败,仆固瑒转而攻击榆次。正月二十日,唐代宗召见郭子仪,命他去解决河东的问题,消息一到河东,怀恩部下将士相互感叹道:“我们跟随仆固怀恩父子行不义之事,有和面目再见汾阳王!” 仆固瑒围攻榆次十余日,城没打下来,结果自己却发生兵变被杀。仆固怀恩慌忙逃走,仓促率领300骑兵逃往灵州(今宁夏灵武县)。据说仆固怀恩听到儿子的噩耗后去报告老母亲,其母反责问他:“我早就和你说不能谋反,朝廷对你不薄。现在众心已变,将要殃及我了,怎么办?”提着刀说:“我要为国家杀了你这个叛贼,然后取你的心以谢三军!”后来,代宗用辇车将仆固怀恩之母接到长安,优礼相待,其母寿终正寝。
764年,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军进逼讷河道观寺庙寺院。郭子仪派长子郭晞率军万人救援邠州,以抵挡吐蕃军。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在宜禄(在今陕西省长武县境内)击败仆固怀恩的前军。十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军进逼奉天,郭子仪严阵以待,吐蕃、回纥军见无机可乘,遂不战而退。
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卷土重来,这次带来的少数民族人马更多,吐蕃、回纥、党项、吐谷浑、奴剌等部联军号称30万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吐蕃军从北道进攻奉天,党项军从东道进攻同州,吐谷浑、奴刺从西道进攻盩厔,回纥军跟随吐蕃军,仆固怀恩的部众又紧随其后。然而如此轰轰烈烈的人马,却因为仆固怀恩在进军途中的染病曝毙而产生了内讧。郭子仪单骑入回纥游说,利用他崇高的威望成功劝说回纥与唐言和,并且转而攻击吐蕃军。吐蕃军在泾阳(今陕西省泾阳县)大败。
这两次,吐蕃偷鸡不成蚀把米讷河道观寺庙寺院。特别是第二次,唐蕃双方刚于兴唐寺作了一次和盟,吐蕃就撕毁盟约。公元767年(唐大历二年)四月,唐蕃再度和盟于长安兴唐寺。和盟后,九月,吐蕃又背盟,围攻灵州,游骑至潘原、宜禄,郭子仪率重兵在长安以西严备。不久,唐军破吐蕃军于灵州,明年,吐蕃军又攻灵州,进逼邠州,又被唐军击退。此时唐蕃之间是唐弱吐蕃强,唐只能处于守势。双方或战或盟,而战和盟都取决于吐蕃这一边:吐蕃看有利可图就出兵,打了差不多了就来和盟,不高兴了又撕毁合约,看来在武力面前,和平有时是苍白的。同时,吐蕃大相尚结赞可谓灭唐之心不死(吐蕃攻入长安前,他有事先回去了,大概没能亲自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有点心理不平衡),从西至南四处出兵攻掠唐属地,并全部占领西域。幸好,大唐此时有郭子仪、李光弼等一批中兴名将在,还能支撑得住,而吐蕃受到大食、回纥的侵扰,也分兵不少。
公元779年(唐大历十四年),南诏王阁罗凤卒,孙异牟寻立,吐蕃封他为“日东王”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尚结赞命其出兵助战。十月,吐蕃军与南诏军会合10万之众,分兵三路,攻唐剑南道。唐将李晟率兵破蕃诏联军于大渡河外,联军死八九万人。异牟寻退守羊苴城(今云南省大理市)。
公元780年,唐德宗即帝位,一心想与吐蕃言和,遂遣太常少卿韦伦入使吐蕃讲和,送还战俘500余人讷河道观寺庙寺院。韦伦抵吐蕃时,弃松德赞已获悉剑南蕃诏联军战败,遂热情地接待了韦伦。弃松德赞复遣使随韦伦朝唐,德宗再一次派韦伦赴吐蕃送还在剑南战役中吐蕃被俘人员。弃松德赞见到韦伦再次送还战俘,“欢甚,授馆,作声乐,九日留”,又派其相论钦明思等50余人随韦伦朝唐,献方物。尔后,崇仰佛教的弃松德赞又要求唐朝派佛教高僧入吐蕃讲经。唐德宗派遣高僧良琇、文素去吐蕃,“一人行,二岁一更之”。以上双方的这些友好往来,为下一个重要的和盟——清水会盟打下了基础。
公元783年(唐建中四年)正月,两国在清水(今甘肃清水县)会盟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唐朝派陇右节度使张镒等7人为会盟使,吐蕃以大相尚结赞为会盟使。清水会盟的主要内容是划定双方边界:经唐蕃双方所谓的友好约定,将黄河以北的贺兰山区划作“闲田”,驻守在闲田内的双方兵将,维持现状,不得相互进攻;双方均未驻防的闲田,也维持现状,“不得新置(兵将),并筑城耕种”;黄河以南自六盘山、陇山,沿岷江、大渡河南抵磨些诸蛮(今云南省西北部)划界,以东属唐,以西属吐蕃。唐以“国家务息边人,外(弃)其故地,弃利蹈义”为由,承认吐蕃所占唐州县为吐蕃领地。接着,在长安西郊驻坛定盟,唐又遣大臣为入蕃会盟使,在逻娑定盟,都旨在确认清水会盟的合法性。如果按清水会盟的协议,前面说过的吐蕃中的唐人盼望的光复已是不可能了,吐蕃明显得了便宜。但吐蕃在军事方面的优势明显地超过大唐,唐朝对吐蕃一直处于守势,能与吐蕃之间保持和平也算一种能接受的结果。
清水会盟当年(783)的十月,唐朝发生了“朱泚之乱”,叛臣朱泚攻占长安,德宗出走奉天讷河道观寺庙寺院。此时,和盟的利益体现出来了。吐蕃此时已是盟友,唐德宗派崔汉衡出使吐蕃,请吐蕃出兵助唐收复长安。尚结赞同意吐蕃出兵,但要求唐朝“许成功以北庭、伊西(今新疆北部)与之。”784年(唐兴元元年)四、五月间,唐蕃合兵大破叛军于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此时吐蕃军因气候炎热,加以疾疫流行,撤兵西去。尔后,唐军收复长安。尚结赞派人来索要应许之地,唐朝认为吐蕃军并未全程参与平定朱泚之乱,长安也是靠唐军自己的力量收复的,遂以此为借口,不答应给吐蕃以北庭、伊西等地,只应许厚给缯帛。尚结赞认为唐朝食言毁约,深表不满,决计报复。
公元786年(唐贞元二年),吐蕃进攻京西诸镇,越泾、陇(今陕西省陇县)、邠、宁(今甘肃省宁县)等州,进兵至凤翔讷河道观寺庙寺院。但此时大唐一批以李晟、马燧(前面分析仆固怀恩会造反的那位)、浑瑊为代表的良将崛起,李晟击退进犯吐蕃军,十月,再挫吐蕃军于摧沙堡(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北)。尚结赞既不断遣使向唐求和,又派兵攻取盐(今宁夏盐池县北)、夏(今陕西横山县西)二州。唐德宗认为吐蕃出兵情非得以,力求和好,主张罢兵而与吐蕃和盟。尚结赞认为大唐孱弱,有机可图,遂怀野心。787年三月,尚结赞又遣使求和,唐将韩游瓌觉察到吐蕃求和的反常:“吐蕃弱则求盟,强则入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此必诈也”,但是德宗仍然主和,甚至还想联合吐蕃,共击回纥,答应与吐蕃和盟。尚结赞闻讯大喜,遣使到马燧军中求和,卑辞厚礼,马燧信以为真,向唐德宗奏表说吐蕃真心想和,请德宗许和。唐德宗听了马燧的汇报高兴的不得了,凤翔节度使李晟和其他人却表示了怀疑,马燧力言吐蕃真心想和,奸相张延赏极力迎奉德宗,排挤李晟,德宗遂罢免了李晟。德宗命崔澣见尚结赞,尚结赞以归还盐、夏二州来表示求和的“诚意”,还提出请唐朝派大将浑瑊主盟。其实,尚结赞心怀毒计,根本就没想和唐朝会盟,之所以提出要让浑瑊主盟,是想在会盟上劫持浑瑊!唐朝李晟、马燧、浑瑊这三员大将是尚结赞的心头之患,此时李晟已被罢免兵权,如浑瑊被抓住,马燧也一定获罪,如此三人全被除掉,随后就可直捣长安。
唐德宗不知是计答应派浑瑊为会盟使,崔汉衡为副使,会盟地点决定在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市)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尚结赞预先埋伏骑兵于盟坛西部,做好劫盟的准备。唐德宗为怕会盟不成,千叮咛万嘱咐浑瑊必须推诚相待,勿使吐蕃生疑。但李晟在浑瑊出发前警告他,此次会盟非比寻常,必须严加防备。会盟开始前,浑瑊等人应尚结赞之请,入幕更着礼服,此时,突然击鼓号令,吐蕃伏兵四起,从四面蜂拥而至,李晟的警告此时起了作用,浑瑊顿时觉察,果断地只身从幕后逃出,乘马突围,而唐朝会盟官员自崔汉衡以下60余人,皆被扣押。浑瑊因骆元光、韩游瓌两将的早有防备,终于脱险。
正当会盟这天,唐德宗还很得意,对群臣说,今天和蕃,国家有福讷河道观寺庙寺院。马燧说,是;柳浑说,我很怀疑;李晟也同意柳浑的观点。唐德宗生气地说,柳浑书生,不懂边事,你李晟怎么也这样说?柳浑、李晟都叩头谢罪。当晚,韩游瓌报告吐蕃劫盟,进攻邠宁镇,唐德宗大惊,又想逃出长安,为李泌等大臣所劝阻。此次劫盟突袭事件,唐军死500余人,被俘1000余人。尚结赞又乘胜大掠邻近诸州县,然后退至清水县境内。唐德宗深悔坚持与吐蕃和盟的失误,马燧被唐德宗罢免了军权只保留了相位,张延赏惭惧,称病不敢出朝。唐德宗反思对吐蕃的政策,开始任用反对和蕃的一派官员,李泌、李晟、浑瑊都被任为要职。
李泌劝唐德宗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天竺,使吐蕃四面受敌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唐德宗听从,与回纥和亲,又使剑南节度使韦皋招南诏内附,大食原来就是吐蕃的劲敌,吐蕃军大半驻在西域,抵御大食东侵,此刻吐蕃可谓四面受敌,平凉劫盟后获得的蝇头小利反而使自己陷入了糟糕的境地。
想当年,郭元振入吐蕃时,汉人的政治计谋远胜于吐蕃讷河道观寺庙寺院。现在,尚结赞已能使计用诈,说明吐蕃确实比以前聪明多了。但,这种聪明有用吗?吐蕃的大环境远不如前,西方的大食已经对吐蕃形成威胁,西域的回纥与吐蕃不断争斗,此时吐蕃需要的是帮手而不是对手!现在有一个好帮手大唐,主动来和好,非常有诚意,正可以用来对抗大食,牵制回纥,尚结赞放着不要,却还使诈,不仅没有任何好处,还平添一个强敌,反而使吐蕃处于更孤立的状态。公元794年(唐贞元十年)正月,在唐剑南节度使韦皋的不断努力下,唐使崔佐与南诏王异牟寻会盟于阳苴城附近的点苍山(点苍派会不会就是在那时候创立的?不好意思,本王子是武侠迷)。会盟毕,异牟寻斩吐蕃使者,废吐蕃所立的封号。南诏正式背蕃向唐,吐蕃不仅对西南的控制至此结束,还又多了一个对手。想当初尚结赞何必劫盟呢?!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战邪?盟邪?犹如莎翁“生存还是死亡”的名言,对吐蕃确实是个问题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尚结赞做出了错误的回答,而另一位权倾一时的大相国师钵阐布却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他力主和唐。
公元804年(唐贞元二十年),吐蕃遣论乞冉及僧人南拨特计波等54人使唐(可见此时僧人在吐蕃王朝中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公元810年(唐元和五年),唐宪宗李纯敕书钵阐布,对他“辅赞大蕃,叶和上国”,“思安边陲”,“令息兵甲”,备加称赞;对吐蕃提出归还唐朝安乐(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境)、秦(今甘肃省天水市)、原(今宁夏固原县)三州之议,深表赞许,并望早日交割。到弃德松赞晚年,唐蕃关系由于钵阐布的掌政而有了很大的改进。
公元821年至823年(唐长庆元年至三年),弃足德赞在钵阐布的提议下遣使赴唐要求和盟,也就是我上一章提到的会盟之事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唐蕃第一次会盟于长安西郊。吐蕃会盟专使为礼部尚书论讷罗,唐朝派丞相崔植、王播、杜元颖等17人与盟。第二次,唐朝和盟专使、大理寺卿刘元鼎率领使团去吐蕃,与吐蕃以钵阐布为首的官员在逻些东郊会盟。然后,唐朝和吐蕃分别在长安和逻娑建碑,刻盟文及与盟人名于其上以纪其事(现只存唐蕃会盟碑一通,在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昭寺前,长安碑已不存)。双方在盟文中重申“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决心今后“社稷叶同如一”,“各守本境,互不侵扰”,“烟尘不扬”,“乡土俱安”。还规定了唐蕃双方人员往来路线和供应办法等具体事项。此次会盟在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吐蕃的经济、文化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唐蕃双方而言,会盟实现了结束战争,和平共处的共同愿望,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自706年至822年的100多年间,吐蕃与唐朝共会盟8次,此次会盟是第8次,即最后一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亦称“甥舅和盟”。纵观历史,唐蕃之间战争无数,真正的和平只有文成公主入藏以后实现过,还有就是这一次,此次会盟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九、帝国崩溃
唐蕃“长庆会盟”后,唐蕃两国都是内乱不断,一同走着衰亡的道路,而吐蕃的衰败显得更快讷河道观寺庙寺院。
首先,吐蕃国内的反佛势力捏造钵阐布私通王后的谣言,弃足德赞(可黎可足)赞普不分青红皂白,处死了钵阐布,最后自己也被反佛大臣韦.甲多热弑杀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尔后,信奉本教的达磨赞普(就是那位佛教徒称之为“牛魔王”的赞普)继位,又被佛教徒杀死。吐蕃国内可谓乱的一塌糊涂,但更乱的还在后面。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达磨赞普死,但死时还没有儿子,更没有立遗嘱指明谁是储君,这下好了,谁来继位赞普?
当时在达磨赞普被刺时,王妃已经怀孕,但王后綝氏为争夺权位,立哥哥尚延力的儿子乞离胡为赞普讷河道观寺庙寺院。也有传闻说王后綝氏伪装成有孕,而后说生下乞离胡,并取名永丹,意为母坚,即母亲坚持认定的。但如此一来,大臣中不服之人甚多,大相结都那首先就不服,见乞离胡时也不肯拜,说:“赞普支属尚多,何至立綝氏子邪?”最后,王后亲党将结都那谋害。王后綝氏凭借着手腕和亲党的支持,算是让朝廷承认了乞离胡的赞普地位。
843年(唐会昌三年),王妃也生一子,为防王后迫害,白昼由人围绕,晚间用许多盏灯光守护,故取名俄松,意为光护讷河道观寺庙寺院。俄松顿时受到朝中不少大臣的认可,他们认为这才是赞普的亲生,俄松才应该继赞普位。这一下吐蕃出现两个赞普了!乞离胡有王后及其亲党的背后撑腰,把持朝廷,以尚思罗为大相,称为拉萨王系,将俄松排挤到约如(今后藏的阿里)。俄松得到一些大臣的支持,在阿里称赞普,称为阿里王系。至此,吐蕃国家分裂。以后更出现四个政权:拉萨王系,以逻些为根据地;阿里王系,以阿里为根据地;还有亚泽王系和亚陇觉阿王系。从此以后几个政权均有自己的“赞普”,各方互相攻打,进行了长年的斗争。而这四个王系后来又分裂成多个更小的政权,到五代时,吐蕃已成为一些小的政权割居势力了。《宋史 吐蕃传》说:“其国自衰弱,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矣”。一个曾经如此强大的吐蕃沦落到这种境地,真是让人怀念以松赞干布为旗帜的统一强盛时期。
吐蕃王权的分裂,必然导致地方势力的崛起,各领兵将帅拥兵自重,成为一方割居势力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其中有一个叫论恐热的势力最大,可谓吐蕃国的“混世魔王”。在《新唐书》中记载论恐热姓末名农力,是吐蕃驻洛门川(今甘肃省武山县)的讨击使。公元842年(唐会昌二年)冬,论恐热不服乞离胡和控制王朝实权的綝氏家族,以乞离胡“无大唐册命,何为赞普”为借口,发兵西征,击鄯州,略地至渭州。乞离胡王室派大相尚思罗统大军,并发苏毗、吐谷浑、羊同等属部的军队配合,迎战论恐热。论恐热与尚思罗大战于薄寒山。结果尚思罗败走松州,合苏毗、吐谷浑、羊同兵八万退守洮河自保。论恐热利用吐蕃对苏毗、吐谷浑、羊同等属部常年迫害,属部人民对吐蕃敢怒而不敢言的矛盾,分化尚思罗的军队。论恐热对苏毗、吐谷浑、羊同等属部说:“大相兄弟弑杀赞普,我现在是奉天神之命举义兵诛不道,你们受他们的还不够吗?难道还要助逆背国吗?”苏毗等部因此不战。论恐热趁机指挥轻骑过河,苏毗等诸部投降,论恐热收其众十余万,尚思罗猝不及防,被擒缢杀。论恐热合并尚思罗及苏毗等属部的兵力,势力强大,自号宰相,以兵20万击鄯州。
当时,吐蕃驻守鄯州的节度使名叫尚婢婢讷河道观寺庙寺院。据《新唐书》记载,尚婢婢姓没卢,名赞心牙,是羊同人,出身于吐蕃高官门第,他为人宽厚,又有学问,但不喜欢做官。赞普很仰慕他的为人,强命他担任鄯州节度使。当时吐蕃人多认为赞普所立非是,都起兵反叛。尚婢婢却支持乞离胡。论恐热率军西征,必须先除掉尚婢婢,以免退路被切断。
论恐热自恃人多势众,刚战胜了尚思罗,士气正旺,乃联兵千余里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尚婢婢闻之,遣使者持厚币献文书向论恐热示好。论恐热以为尚婢婢心怯,大喜曰:“尚婢婢乃一介书生,焉知军事?他如果投降我,我当了赞普,一定封他做大相。”于是退营大夏川。
其实这只是尚婢婢的缓兵之计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尚婢婢见论恐热退营大夏川,遂唤心腹将厖结心、莽罗薛吕入,吩咐如此如此,二将领命而去。厖结心据山设营,射书辱骂论恐热。论恐热本来一心等着尚婢婢投降,见书大怒,盛气出兵。厖结心战不多合,往后便退,论恐热紧追数十里,追至河州之南,厖结心、莽罗薛吕早在此处伏兵四万,论恐热刚至,伏兵四起,莽罗薛吕领兵将论恐热军拦腰截断。当时天下大风雨,河水涨溢,论恐热军惶恐颤栗,溺死甚众,论恐热单骑而逃。
论恐热此战失利,心生怨气,对部下猜忍杀戮,部将岌藏、丰赞皆降,尚婢婢厚遇之讷河道观寺庙寺院。844年(会昌四年)春,论恐热又聚集兵力,向尚婢婢镇守的鄯州大举进攻,尚婢婢分兵五道拒守,论恐热战不利,乃保东谷山,坚壁不出。降将岌藏献计,断论恐热汲道,约十日,论恐热军不战自溃,论恐热无奈走薄寒山,招募散卒得数千人,复与尚婢婢战鹖鸡山,再战南谷,皆大败。论恐热虽不甘心,也只能暂且退兵,再思良计。
公元849年,突然有传闻论恐热正谋划偷渡河源,尚婢婢急屯兵河源,将兵击之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哪知这只是论恐热故意制造的表面舆论攻势,其实暗中早已布下重兵,等着尚婢婢的军队。尚婢婢派出去的大军遭受重创,论恐热麾兵乘胜追迫到河源,尚婢婢立刻统率锐兵扼守河源桥,双方进行了夺桥大战,尚婢婢不胜,遂焚桥而还。论恐热绕道出鸡顶岭关,入冯硖攻尚婢婢,又猛攻白土岭。白土岭守将尚鐸罗榻藏不能守,论恐热夺下白土岭,进战牦牛硖。
此时尚婢婢手下大将出现了意见分歧,大将烛卢巩力准备坚守牦牛硖以困住论恐热,另一员大将磨离罴子认为这是示弱的表现,乃推辞生病回家,也不向尚婢婢报告,引兵急击论恐热,最后战死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尚婢婢遭此损失,粮草又尽,只得引残众到甘州西境,留下拓拔怀光居守。论恐热掌得胜军,大略鄯、廓、瓜、肃、伊、西等州,所过之处尽行捕戮,积尸狼藉,民众怨声载道,连论恐热的手下也不服,甚至有想造反的。论恐热只得向大唐寻求靠山,奉表归唐。但论恐热胃口也大,向唐廷尚书左丞李景让要求当河渭节度使,唐宣宗不许。论恐热碰了钉子,心生怨恨,在回过咸阳桥时,感叹曰:“我举大事,岂得济此河与唐分境。”于是回到洛门川收拾部众,准备攻打大唐边境,恰逢大雨不绝,雨还没停,自己粮草倒已经差不多了,论恐热没办法,只得还奔廓州。
此后,论恐热与尚婢婢长年混战,各自损失惨重,《资治通鉴》记载这场混战的后果是“二千里间,寂无人烟”,“赤地殆尽”,最后,两败俱伤,同归于尽讷河道观寺庙寺院。此内战又大大消耗了吐蕃的国力,倒使当时已不是很强大的唐朝得了便宜。河陇一带的民众,早就盼着归唐(这就是大唐的向心力),乘吐蕃统治崩溃,举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归唐。离战争中心稍远的地方,唐人发动的更早。公元847年(唐大中元年),沙州民众首领张义潮在沙州起义,唐人群起响应,吐蕃守将惊慌逃走,民众推举张义潮统领州事。张义潮又出兵攻取瓜、沙、伊、肃、甘等十一州。851年(唐大中五年),张义潮遣兄张义潭奉瓜、沙、伊、肃、甘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唐宣宗嘉许其忠义,命使臣赍诏慰问,擢张义潮为沙州防御使,又将张义潮手下归编为归义军,张义潮为节度使。公元861年(唐咸通二年),张义潮奉凉州来归。归义军成为大唐西边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后,吐蕃河、渭州守将尚延心以二州降唐。《新唐书》记载秦州刺史高骈诱降尚延心及浑末部万帐,遂收二州,拜尚延心为武卫将军,河、渭等州都游弈使。
同时,大唐军队也没闲着,趁机进行国土收复战(此时吐蕃倒也没拿出长庆会盟的条约说,这是我们吐蕃的领土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其实说也没用,现在是实力说话,大唐此时不收复国土更待何时?即使现代社会国际间事务也大抵如此,所以只要我们比对手强大,台湾、钓鱼岛都不成问题。)凤翔节度使李玭光复清水;泾原节度使康季荣光复原州,取石门等六关;灵武节度使李钦取安乐州,改为威州;邠宁节度使张钦绪光复萧关;山南西道节度使郑涯光复扶州。凤翔兵又收秦州,与吐蕃战陇州,斩首五百级。至尚延心献河、渭二州时,被吐蕃沦陷多年的河陇终于回到了祖国人民的怀抱,当年那些沦陷区人民盼望的光复来到了!《旧唐书 吐蕃传》说,当时有河、陇一带的老人领着长幼约千余人上京觐见皇上,唐宣宗在延喜楼接见了他们,“莫不欢呼抃舞,更相解辫,争冠带于康衢,……观者咸称万岁。”
反过来,吐蕃这边可惨了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军阀割据互相混战未定,牧农奴起义又相继爆发。在论恐热战乱时,出现了一个号嗢末的新部落(也作浑末)。嗢末人均是吐蕃的随军奴隶。吐蕃每出兵,富豪必需随带奴隶从军,往往一家出十余人。这些奴隶平时为主人耕牧,战时随主人征战服劳役。到论恐热战乱时,这些奴隶趁机脱离主人的控制,其中有些就啸合在一起,以嗢末自号,散居在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一带,因为都有从军的经历,非常骁勇善战,而且尤擅养马。吐蕃当地的一些平民也加入这个部落。嗢末族实力不断扩大,集聚了足够的力量,终于揭竿而起。起义一经发动,其势即锐不可当。到公元857年(唐大中十一年),河、渭二州的嗢末起义军,已聚众10000余帐。公元862年(唐咸通三年),嗢末第一次向唐朝廷进贡,可见此时嗢末已经形成一定的政权体系。直到10世纪初,后梁历史上仍有嗢末部活动的记载。
公元869年(唐咸通十年),在吐蕃乌如地区(今西藏昌都、四川甘孜一带)又爆发了“邦金洛”起义讷河道观寺庙寺院。当时,乌如地区的领主没禄氏和巴氏互相征伐,相持不下,起义军利用他们火并之机,直捣吐蕃统治者的腹心地带。同时,另一支起义军也在乌如地区发展壮大,为首的奴隶领袖是韦#8226;罗泊罗穷。在约如地区,修筑水渠的民众也爆发了起义,当时有来自工布地区的6人,领导民众于夜半起义,提出“砍断山头,不如砍断人头”的口号,杀死吐蕃领主尚结赞内赞,攻下秦瓦达则(今西藏自治区穷结县),甚至一举掘发了赞普的陵墓。吐蕃国内顿时传说,当年钵阐布无罪而死,含恨转生,是他驱使众多“凶神恶煞”入于人心,人们挖掘赞普陵墓,为钵阐布报仇。此次起义使吐蕃国内的起义达到了顶峰阶段。吐蕃史书记载,当时的起义是“一鸟翔空,群鸟飞从”。
如同黄巢起义一般,吐蕃国内的起义延续了数十年之久,使吐蕃几大分裂政权已无法继续维持,如吐蕃阿里王系俄松之孙尼玛衮,在起义军的追杀下,仅带少数仆从,向西逃至边远的阿里地区讷河道观寺庙寺院。黄巢起义还被唐朝扑灭,吐蕃国内起义则直接将吐蕃政权瓦解(虽然最后还是失败了)。从此以后,以松赞干布时代为标志的大一统的吐蕃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宋代的唃厮啰(意为“佛子”,后来建立唃厮啰政权),是亚陇觉阿王系的后裔,只能算是一个小分支。
吐蕃的历史介绍到此结束了讷河道观寺庙寺院。纵观历史,吐蕃与唐朝有许多吻合的地方。从人物上讲,吐蕃的兴起是在朗日论赞时代,相当于唐高祖。吐蕃杰出的君王松赞干布,与唐太宗同时。到最鼎盛时的弃隶缩赞赞普,则和唐玄宗同时代。从国家的发展角度讲,松赞干布时代是吐蕃的一个高峰,大唐也处在唐太宗的“天可汗”时代。弃隶缩赞赞普是鼎盛,大唐则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最后唐蕃都因为农民起义而遭受致命的一击,吐蕃分裂成四个王系,唐朝则进入五代十国。当然,唐蕃之间最精彩的还是双方的争斗。松赞干布时,吐蕃虽然在上升阶段,毕竟处于西隅一角,还不能撼动唐太宗“天可汗”的地位,松州之战以吐蕃失败告终。尔后,两国都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吐蕃上升的更快,原因应该是禄东赞三世对吐蕃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了吐蕃的经济实力,大非川之战确立了吐蕃西部霸主的地位。随后两国都保持着极盛的实力,但大唐总是稍微强一点,因为吐蕃地处高原,不利农作,经济发展总不如大唐,同时由于文化、政治、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得国家实力相对处于弱势。另外,吐蕃扩张方向也有问题,也许是气候环境的适应性,总不往西南方发展,偏要向强大的大唐上撞。但是,大唐的“安史之乱”使两国的实力翻了各个,吐蕃国内相对稳定,使得军事实力占了上风,攻陷长安就是两国军事实力对比的结果,大唐与其说是让吐蕃超越,不如说是自己毁了自己。然后,两国都在走下坡路,但吐蕃陷落得更快,这是因为吐蕃国土增长过快,遇到的问题就更多,相对当时吐蕃的状况,实际要求超越了当政者的实际能力,而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局限性,也加速了吐蕃的崩溃。当然,双方此时的争斗也不激烈了,基本以和盟为主,因为双方都自顾不暇。这里,两国略有些不合之处,即吐蕃强盛时期比唐维持的更长,约多三四十年,但亡国比唐早五六十年。究其原因,主要是此消彼长,唐出现内乱后,作为主要敌对国的吐蕃自然获益,得河陇后有了肥沃的土地,使强盛得以延续。但大唐恢复过来后,吐蕃采取了劫盟的错误战略,使得四面受敌,终于崩溃。最后,在文化方面,两国都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唐朝就不用多说了,吐蕃也是在吸收汉、天竺、泥婆罗的文化后,形成了自己的系统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强大,同时也推动了藏民族的形成和确定。不过,吐蕃的宗教力量非常大,还出现了残酷的宗教争斗,大唐在这方面好许多。吐蕃赞普不是信本教,就是信佛教,而且对立相当厉害,吐蕃最后几任赞普的死都直接与宗教有关,大唐则不是这样。另外,在汉民族中地位颇高的儒教在吐蕃却不盛行,虽然唐朝廷也曾经做过努力,但收效不大,这可能是民族特性和认识观念的区别导致的。我们现在看国际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也是儒家的思想,但往往在国际上不一定得到认同,这其实应该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在元朝时,儒家也不盛行,元朝皇帝甚至说,儒家经典说了半天我一点都不懂,藏传佛教一说我就明白了。不要看不起元朝皇帝没有知识,人家有人家的认识观念,为什么藏传佛教一说人家就懂了呢?难道是藏传佛教浅陋?!现在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想来自于基督教,我们又有多少人了解基督教呢?我们的想法未必是绝对正确的,在这多元化的世界,我们更应该吸收各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知道人家在想什么,更要了解人家为什么会这样想。
寻找符咒,灵符,符咒网,道教符咒网,灵符网站,灵符网官网,购买符咒请灵符,这里有各种手绘开光符咒:财运符,财运符咒,财运亨通符咒,五路财神符咒,太岁符咒,化太岁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护身符咒,文昌符咒,学业灵符符,开运符咒,转运灵符,桃花符,月老姻缘符咒,偏财符,五鬼运财符咒,化小人符咒,事业符咒,升官符咒,去病符咒,去疾符咒,健康符咒,平安符咒,夫妻和合符,情感和合符咒。
符咒类型如下:
01.财运符-增财运补财库开运 02.太岁符-化解不利顺利度过 03. 回心符-挽回感情增缘复合 04. 护身符-辟邪镇宅转运护身 05. 学业符 -魁星点斗文昌帝君 06. 开运符-开运转运驱除霉运 07. 桃花符-桃花早到月老姻缘 08. 偏财符-五鬼运财偏财运势 09 .小人符-化解小人是非口舌 10 .事业符-事业有成无往不利 11. 去疾符-药王化疾祛病消愈 12. 健康符-身心健康得偿所愿 13. 平安符-诸事顺利健康平安 14 .和合符-夫妻情感姻缘和合 15.定制符-心有所想 专属定制
01.化解太岁法事——解太岁、谢太岁 02.升官晋职法事 ——官运亨通提升政绩 03.文昌考试法事—— 开窍聪慧考试顺利 04.偿还阴债法事—— 生债阴宅逢凶化吉 05.开财门补财库—— 增加财运助旺事业 06.助种生基法事—— 病魔缠身增寿增运 07.催子受孕法事—— 生子布阵子女满堂 08.开运转运法事—— 改运天命一帆风顺 09.催财发财法事—— 偏财运势正财持久 10.化解童子法事—— 姻缘顺利仙灵护佑 11.化解小人法事—— 化解小人防人陷害 12.小儿平安法事—— 驱邪回魂活泼健康 13.超度亡灵法事—— 祭奠亲人早登极乐 14.超度宠物法事—— 人类朋友转生脱苦 15.超度婴灵法事—— 打胎坠胎消灾除难 16.祈福许愿法事—— 许愿还愿祈求祈福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6433.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