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了解湖北广水市的宗教信仰amp;来源:广水道观寺庙寺院

符咒网    2023-02-08    51

  广水市的宗教信仰

  广水宗教信仰有佛、道、伊斯兰、天主、基督诸教广水道观寺庙寺院。其中佛教早在唐代即流传至境内。明清两代最为兴盛,全县市寺庙百余座,著名宝林寺曾由明太祖敕赐增修。建国后,除伊斯兰教外,其余均无有组织的活动。

  (一) 佛教

  唐贞观四年(630)僧人净乐在县城东北许家冲修建观音寺,佛教始传入广水广水道观寺庙寺院。开宝年间(713-755),又建成宝林寺。以后历朝,佛教在广水广泛流传陆续建立数以百计的大小寺庙,遍布全县。其中有的为皇帝敕赐的,多数是一地一族修建的庙宇。对佛教的信仰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受戒为僧尼,居住庙庵,严格遵守佛家戒条,终日诵经打坐,而成其为职业;第二种是戒外百姓,随心所欲,或家中供奉菩萨,早晚烧香跪拜;或朝山进香,诚心拜佛,以求得“保佑”。“村俗所为,士人不贵”,信佛的多是没有文化的农民。

  历史上较为著名的寺庙还有龙兴寺、大贵寺、报恩寺、石井寺、经台寺、罗汉寺、花山寺等广水道观寺庙寺院。清代,有记载的寺庙百余座。民国以后,寺庙兴盛者少,衰败者多。1931年,全县共有僧人约270人,尼姑约90人。1936年,国民党县政府奉命拟将寺庙收入的六成,收作普及教育、创办联保小学的经费,僧人道福等联名呈文国民党省政府,要求省府制止应山县各区“公然将佛教寺庙从事登记,勒令佛教寺庙住持出具认可书并索其田约租字”的行为。呈文中写道:“应山山多田少地瘠民贫,且位处鄂豫之陲,土匪出没无常,民众不得安居,人尽皆知,所有各地寺庙僧人受痛益深,庙产既告无多,生活自属不易,种种苦衷罄竹难书。”连年战乱,灾荒不断,许多寺庙已荒芜不堪,无僧主持。其时由应山县佛教分会(理事长释海云)管理佛教事务。部分有僧主持的寺庙是:指南寺,主持僧东明;崇福寺,主持僧宏祥;永兴寺,主持僧新;观音寺,主持僧宏祥;兴化寺,主持僧道明;大贵寺,主持僧悟智;圆通寺,主持僧道益;观音阁,主持僧悟寿;地藏寺,主持僧文振;合髻寺,主持僧灵耀;法云寺,主持僧道福;朝阳寺,主持僧圣乐;跳石寺,主持僧静云。至于1945年,仍有僧人151人,尼姑妈7人。

  解放后,在“破除迷信的口号下,寺庙陆续遭到破坏,菩萨被砸毁,经书被焚烧,寺庙改作他用,僧尼多还俗广水道观寺庙寺院。上世纪60年代,经过“文化大革命”,寺庙荡然无存。

  宝林寺院 位于宝林乡杨家岗附近岗地上广水道观寺庙寺院。唐开宝年间建。建寺之后不久遇“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官府横征暴敛,僧人难以为生,半数逃亡。后香火逐年增旺,庙宇不断扩建,松柏几近成林,至元代初具规模,宋元文人立碑碣称之为“胜境”。明初,明太祖亲自召见宝林寺方丈无念,敕赐增修庙宇,改名正觉寺。改建后的寺院“周遭几数里许,具东西北三门”,佛殿三层高大轩昂,藏经阁藏有佛经万卷,另有御书亭、御赐诗碑。这一阶段是宝林寺的鼎盛时期,僧、俗共千人,佛事活动频繁,每年有各类经会数次,远近善男信女都来进香;游寺之骚人墨客题咏颇多。

  乾明寺 又名大桂寺、大贵寺广水道观寺庙寺院。明初,一郝氏官宦人家奉旨到大贵山麓落籍定居,在大贵山修建了家庙乾明寺,由原穴居此山顶石龛的名僧白杨道人作主持僧。此时,乾明寺殿阁辉煌,香火旺盛。后来乾明寺遭了一场火灾,楼阁殿堂被毁严重,修复后又于明弘治五年(1492)被山洪冲毁,僧众多被淹死。郝姓家族将庙宇进行了修整,但规模已大不如前。明嘉靖五年主持僧张续晓在寺中窝藏强盗,分巡武昌道林宪将其访拿正法,又将庙宇拆毁,山田没收入官。后断还旧物。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杨涟捐资草修庙宇,着松庵和尚为主持。清代和民国时期,乾明寺一直呈衰微之状,而无振兴之时,解放后乾明寺和尚、斋公还俗为农民,菩萨被毁,寺庙改作林场。

  (二) 道教

  道教何代流传至应山无考广水道观寺庙寺院。清康熙《应山县志》记载有紫虚观、云台观、龙兴观、显灵观、朝阳观、玉皇顶观。这些道观都是全真派道士修道之所。1945年有全真派道士9人。建国之前,应山各地分布着为数甚众的正一派道士,他们在自家供奉张天师牌位,平时或替丧家做功德(俗称“开路”)超度亡灵,或给重病人“降妖捉怪”治病,或给地方打醮做赈济赚取钱财,以维持生计。建国后,许多道士弃道务农或从事其它劳动,有不少人参加了革命工作,只有少数年岁较高的道士或明或暗地操持旧业,他们对道教的信仰已经模糊,唯借此以为谋生手段。

  (三) 伊斯兰教

  1930年前后,十余户信奉伊斯兰教回民由河南逃荒到应山由此始有伊斯兰教广水道观寺庙寺院。后陆续有回民迁入,加之人口的自然繁衍,1986年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防9户382人。

  伊斯兰教信仰真主安那,每年有古尔邦节、大尔代节、小尔代节广水道观寺庙寺院。尔代节相当于汉族春节,要宰牛羊庆贺,还要送钱、物到清真寺,以搭救受苦人。伊斯兰回民不吃猪肉和猫、狗、驴、龟、鳖肉,但如治病特需,也可开戒。伊斯兰回民原不许与汉人通婚,但由于回人少,青年男女不好找对象,即变通为有条件地与汉人通婚。其条件是:回民取汉家姑娘,要按回族规矩;回女嫁到汉家,仍要守回族规矩。回民丧葬称“送麦梯”,先“换水”(洗澡),不穿衣服,以四丈八尺白布裹身。坟墓为1.5米的深坑,以砖搭拱,不用棺木。丧事十分节俭,不烧纸放鞭,不抽烟喝酒,不吃“丧家饭”。

  建国前,广水镇曾修建一座清真寺,后坍塌广水道观寺庙寺院。1957年由政府资助在广水建清真寺一处,有阿訇一人,并成立了应山县伊斯兰教董事会。“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清真寺被毁。1986年在回民聚居地广水镇成立了“应山县伊斯兰教回族理事委员会”,马学良任主任。

  (四) 天主教、基督教

  天主教 1898年,意大利人来应山传播天主教广水道观寺庙寺院。陆续建有广水、城关二处天主教堂。应山天主教隶属汉口教区。1920年天主教在广水办教会学校一所,设小学一至四年级四个班;这期间在广水传教的是丁神甫(爱尔兰人)、马神甫(意大利人)。1931年共有天主教徒390人。1945年在广水传教的佘神甫(爱尔兰人),他兼管城、广两处天主堂教务,在广水活动多。1945年月佘神甫离开应山,由张神甫(随县人)接替。此时城关天主教堂关闭,房屋由国民党县政府改作医院。1948年由吴秉义(武汉人)接替张神甫,吴神甫创办了属于教会的德馨小学。

  天主教在应山兴盛的20年代前后,以广水天主教堂规模最大,教民最多广水道观寺庙寺院。教民每日都祈祷,礼拜天则要在天主堂做祷告。教民的利益受教会保护。广水天主教堂附设外科,免费治疗疮疖外伤。解放后,天主教基本停止活动,教堂被改作医院。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6591.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