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圩道光所立“张公堤”碑今再次建亭立碑于双庙寺院前:蛟河道观寺庙寺院
芙蓉圩道光所立“张公堤”碑今再次建亭立碑于双庙寺院前
蓉湖古谷夫
据悉,相跨170年的芙蓉圩道光所立“张公堤”碑,今由地方政府出资建亭立碑,并于近期落成蛟河道观寺庙寺院。碑亭坐落于芙蓉圩北塘河西岸双庙寺院前,面北与寺庙相向而立。亭子右下方贴有“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二○一二年二月一日公布”的编号为“320412-0144”的标牌,认定“张公堤石刻碑”为“常州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一、碑亭缘起
1、道光二十年之天灾人祸相连
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是中国人民天灾人祸相连的一年蛟河道观寺庙寺院。就芙蓉圩人民而言,该年的大水使芙蓉大围范家庄段倒塌,芙蓉圩又一次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就人祸而言,该年是中英鸦片战争的开端之年,虽然战争对芙蓉人民尚未产生直接的影响,可战后逐步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及其走向,这是毫无疑义的。
2、芙蓉大堤之筑围及倒塌历史
说到芙蓉大围的修筑,必须首先介绍一下江南巡抚周忱蛟河道观寺庙寺院。周忱,字恂如,江西吉水人,就任“江南巡抚”以后,其“治世能臣”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现。一生主要功绩有四:一是调整赋税,扭亏增盈;二是改革漕运,漕费大省;三是兴修水利,围湖造田;四是割除弊政,抑富济贫。在此基础上,“苏常熟,天下足”的局面才真正成为现实。
明宣德六年,即1431年,周忱在落实宋单锷《吴中水利书》“筑鲁阳五堰,挡西来之水”和“三江东导,太湖入海”战略思想的基础上,开始全面治理古芙蓉湖,并将湖区分割修筑成多个大围,从而使芙蓉湖湖心变成今日之“芙蓉圩”,实现了沧海桑田的梦想,至今已历585年蛟河道观寺庙寺院。
据记载,芙蓉圩修成之后,历史上共经历了四次决堤,多次重复出现“一片汪洋都不见”的悲惨世界蛟河道观寺庙寺院。首次决堤为万历八年(1580),距始筑149年;二次为天启五年(1625),距上次决堤不足50年;三次为康熙十九年(1680),距上次60多年;道光二十年(1840)为最后一次,至今已历176年。
3、知县张之杲修堤的两大功绩
查新编《武进县志》,人物传记无该知县名录,唯有P1009 页“县令知县名录”记载:“张之杲:字东甫,浙江钱塘人,监生,道光二十年八月任(阳湖县知县),倡捐修筑芙蓉圩,全活万民蛟河道观寺庙寺院。”
阳湖县知县张之杲任职时间不长,仅跨两年,实任时间不足一年;政绩似乎也很平常蛟河道观寺庙寺院。可因抗洪救灾一事,两大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一是在芙蓉圩抗洪救灾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组织抢筑并修复芙蓉圩和黄天荡等大围围岸,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二是在前无锡知县吴天祚《治湖录》《探湖绩》的基础上,修成了《芙蓉湖修堤录》和《黄天荡修堤录》两部著作。因此,张知县对芙蓉圩的贡献虽无法与周文襄公相提并论,但他在芙蓉圩文献史和文化史上的成就,实在无与伦比。
4、道光二十六年建碑亭并作记
道光二十年至二十六年的七年间,阳湖县先后有五位知县接任,即张之杲、吴时行、金镕、文川、黄登鲸蛟河道观寺庙寺院。欣喜的是,后四位知县继承了张之杲的修堤筑围工程,不仅完成所有配套工程,而且在道光二十六年将《芙蓉湖修堤录》付梓。同年,“张公堤”建亭立碑,并以《颂德碑记》记录了事情的全过程。
二、碑亭历史
1、“道光碑亭”建于何处蛟河道观寺庙寺院?
据询,道光二十六年所建张公堤碑亭,既非独立建于芙蓉大堤上,又非建于周文襄公祠前或祠内,而是建于紧靠北塘河的东平庙东围墙旁,碑亭南有双庙戏楼,北为寺庙大殿,为面东而立、向内凹陷的一个半亭蛟河道观寺庙寺院。
2、张公堤的范围如何界定蛟河道观寺庙寺院?
命名“张公堤”,是为纪念道光知县张之杲抢筑芙蓉圩的历史功绩蛟河道观寺庙寺院。查《武进阳湖合志?舆图》,“张公堤”三字标注于双庙桥与塘湾桥之间,可查《芙蓉湖修堤录》并无具体范围界定,如在双庙桥至塘湾桥之间,或在双庙闸和邱庄闸之间,或官壕坝和朱家坝之间。故就狭义而言,张公堤实指芙蓉圩大围东之北塘河双庙段;若广义而言,称整个芙蓉圩大围计63.5里为张公堤亦未尝不可。
3、“双庙”究竟是哪两只庙蛟河道观寺庙寺院?
据《武进阳湖合志?舆图》标注,仅双庙一地自东往西有三座寺庙:一是“芙蓉庵”,二是“周孝子祠”,三是“文襄祠”蛟河道观寺庙寺院。而据光绪三十三年版《芙蓉湖修堤录?周文襄公祠宇说》所附《在圩庵观》名录,丰北乡五图有庵观五只,先后为“芙蓉庵、东平庙、周孝子庙、德新庵、大觉庵”,德新庵即为后来的东周小学,大觉庵在今丁家村。
综合上述信息,仅双庙一地,先后共有四只祠庙,即芙蓉庵、东平庙、周孝子祠、文襄祠蛟河道观寺庙寺院。这样,究竟哪两只合起来称“双庙”,恐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查《芙蓉乡志》P271页对“双庙”的介绍,庙名认定模糊,内容表达含混,导致武进孙晓锋先生在《横山文化》上撰文认为“东平庙”与“周孝子庙”称双庙,本人则不敢苟同。本人推测,芙蓉庵和东平庙,或为先后关系,即最早叫芙蓉庵,后改成东平庙;或为合并关系,即两庙并成一庙。其次,东平庙祀唐代抵御安史之乱的大将张巡,可谓是国家级的,而周文襄公生祠祀江南巡抚、芙蓉圩大围修筑设计师周忱,可谓地方级的,而张巡与周忱,一文一武,功绩盖世,应为祭祀的核心所在,故双庙理应为“东平庙”和“周文襄公生祠”(老百姓俗称“尚书庙”)。
4、“周文襄公祠”及碑亭毁于何时蛟河道观寺庙寺院?
由于周忱在中国社会及其芙蓉圩的历史地位,因此,其生祠遍及江南,仅芙蓉圩周围就有三只,双庙一只,玉祁和尚塘桥北一只,还有一只在青阳西弄蛟河道观寺庙寺院。解放前,“尚书老爷”一直是当地百姓顶礼膜拜的对象。解放后,随着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和破旧立新活动,其形象和地位不断弱化。后因建造双庙小学,所有庙宇不复存在,东平庙为双庙小学的主要所在地,后“文襄祠”与张公堤碑亭均被拆除。
5、“张公堤”碑何以保存至今蛟河道观寺庙寺院?
张公堤碑亭拆除,则碑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儿,或留于井台,或弃于道旁,所幸未被毁坏或失窃蛟河道观寺庙寺院。改革开放后,原东平庙虽经重修,却名实不符,张公堤碑一度竖立于庙之东围墙双庙桥桥堍下。后因庙宇大殿再度重建而移位保存,直到今日碑亭梅开二度,再次展现古碑雄浑朴实的风采。
三、碑亭意义
如今,既传统又现代的张公堤碑亭得以重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蛟河道观寺庙寺院。
首先是纪念意义,纪念阳湖知县张之杲解民于倒悬的历史功绩,纪念芙蓉圩百姓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保家护园的奉献精神和献身精神蛟河道观寺庙寺院。
其次是激励意义,激励地方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正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激励广大民众继承和发扬先祖的历史文化传统,汲取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涵养,积极投身于两个文明建设蛟河道观寺庙寺院。
最后是文化意义,《芙蓉湖修堤录》的面世,完整记录了芙蓉湖沧海桑田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文化意义蛟河道观寺庙寺院。自道光创修,光绪十三年、光绪三十三年两次续修的《芙蓉湖修堤录》,可谓资料详实丰富,不仅成为芙蓉圩的地方志,而且也是芙蓉圩的水利志。因此,周忱修筑芙蓉圩的历史遗存、张公堤碑亭的文物古迹和《芙蓉湖修堤录》的历史文献贯穿起来,构成了完整的历史文化信息,其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愿以“张公堤”碑亭重建为契机蛟河道观寺庙寺院,逐步修复“文襄祠”或建造“周文襄公纪念馆”,最终重印《芙蓉湖修堤录》,这是本人所企盼的,但愿梦想能成真!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6902.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