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小小史: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自 序
一个民族如果拥有自己的文化传承,总是被人尊重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作为个人,如果拥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并且拥有一定的文化渊源,而且享受着这种文化渊源所带给自己的熏陶和人生之道,会被认为是一个有精神的个人、一个有教养的人,会被作为一个优秀的社会成员得到敬重。
说到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哲学,哲学就是使人聪明和拥有智慧的学问,不论是民族、国家还是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哲学,而这种哲学的传承和发展,就是一个民族、国家、个人的生存的证明和意义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中国拥有两千多年的一脉相承的哲学体系,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和谐的、稳定的民族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在我们的已经成为过去的很多哲学家的哲学著作里,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哲学,仿佛这个哲学家就是那个前世的自己,因而自己也就有了自己的人生的目标、也就有了日常生活的指导、也就有了个性和个人文化。
到了现代,因为我们经济的落后,我们就认为了我们的文化的落后,这是不对的,发达的国家和民族的制度和文化当然是有可取之处,比如,在很多的个人生活方面,欧美各国在个人卫生、日常修养方面就比中国人要好一些,经过很多人出国和外国人到中国的这种交流,我们的很多人觉得国人的素质低,甚至归咎于我们的文化是落后的,这样就使我们自己迷失了自己,不知道我们该如何上虞道观寺庙寺院。这种迷失使中国人没有了自我,也没有了作为个人生活根基的精神家园,觉得无所适从。其实,根本的就是我们缺乏了对我们文化的真正的传承,自己没有了自己的哲学,就会无原则的去羡慕别人、进而去学习别人,等到发生了“东施效颦”效应后,又进一步的迷失、自卑、反思自己的落后。
我们的哲学是可以帮我们找到自我的,是可以帮我们很好的反思的,我们在我们的哲学里可以找到自信,就文化和人文精神来说,特别是哲学,我们是优越的,我们的哲学在全世界各地都产生着影响,而我们自己却忘记了自己的哲学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一个历经两千多年的哲学,是适合社会的,未来的全球社会需要一个合理的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共同的追求,未来的人类社会需要一个哲学来奠定自己作为精神家园的根基。
学习和研究我们的哲学,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哲学,会发现我们的哲学并不是市井中的“丑陋的中国人”的哲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享受自己的哲学和哲学研究,享受自己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贫穷、富裕、老弱、强壮、病残、健康,也许你现在就物质生活极端丰富感到人生没有了追求、也许你现在焦头烂额感到人生毫无意义,但是,你都需要哲学,因为享受哲学是你的充实和追求,是你的个性的根本和自我的源泉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2006-1-3凌晨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我们的哲学思想大爆发的时期,这个时候中国有孔子孟子,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个时候后来被称作百家争鸣,产生了很多伟大的哲学家,后来人们把他们分为儒、道、墨、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家等各流派,他们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发源上虞道观寺庙寺院。这个时代也被人们称为“先秦子学”,“子学”就是诸子之学,这个时期的著作只记述不评论,突出了原创性和生动性。
先秦时期的哲学人物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私人教师,伟大的教育家上虞道观寺庙寺院。被认为是儒家的开创者。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自己的学术使命,以“仁义”为根本,以“忠恕”为核心,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强调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以“乐”来陶冶人的情操,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做事情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认为过犹不及,提出“文质彬彬”的作文哲学、“德刑并用”、“宽猛相济”的政治哲学。孔子强调“学而知之”,认为“生而知之”是不现实的。孔子受先前的传统的天命鬼神观影响较深,信奉敬天命而远鬼神的天道观,但是孔子重人事,崇尚“刚健有为”的入世精神,在天命面前,孔子主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孔子的思想主要有“正名”、“仁、义”“忠恕”“天命”,正名就是对事物和思想观点要正名,才可以流传,仁义就是要爱人、要守礼法,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命就是要顺应天命,天命不可违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代表孔子思想的著作有《论语》《大学》《中庸》《易传》
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他的思想对后来宋明理学有很深的影响,被后人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武力兼并,主张“发先王”、“行仁政”。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已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这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也”。提出“养浩然之气”的主张,认为其“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与天地之间。”
孟子相信有决定一切的“天命”,但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乘势”、“待时”则“事半功倍”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孟子对“仁”进行了论证,提出了较系统的“仁”的思想,孟子认为:人有四心,是四德的发端,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只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所以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宇宙是道德的宇宙,天是有道德的精神实体,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质,所以,孟子提出要“尽心知天”,一个人如果能够“知天”,他就是宇宙的公民——既“天民”,一个人可以通过行“忠恕”、发展他的“不忍人之心”,就会有仁德,就会知天,甚至同天,通过行“忠恕”,减少他的自我、自私,逐步的减少,一旦达到减无可减,就感觉到再也没有人与我的分别,再也没有人与天的分别,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孟子强调主体的自觉、向内追求,认为如果达到了“尽心”“知性”“知天”精神境界,就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 存心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就是保持自己内心的仁义理智不丧失掉,如何保持呢?孟子认为首先要“求放心”即把被外物所引诱、迷惑了得心收回来。其次便是“存夜气”。然后“思诚”,做到真诚无欺。二、养性。如何养性,首先“养心”,要顺从良心、节欲、寡欲。其次是“养勇”, 方法是:守气力、守志气、守义理。再次是养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正确的道德意识日积月累而凝聚起来的道德意志、力量和境界。三、反求诸己。就是要经常反思,做事情如果不成功或者不如意,要多从自身找原因,特别是要检查自己的行动是否端正。
代表孟子的著作有《孟子》
荀子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应该算儒家中的一个另类,荀子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韩非子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后来的张衡、王充、柳宗元、王夫之、戴震以及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他的影响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荀子从人的现实表现上立论,认为人性本恶,强调以礼法来“化性起伪”,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只有通过学、事而改变“性”,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孔子、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思维是不同的,孔子重“仁”,孟子重“仁义内在”,荀子重“客观的礼”。
荀子主张“明分使群”、“隆礼重法”的社会和政治思想,荀子说“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上虞道观寺庙寺院。荀子主张将礼约和刑法结合起来,形成了礼法并重——隆礼重法的独特政治思想,重视王道和霸道并存,主张礼法兼施、王霸统一的思想。这一思想被后来的汉代儒家发挥,被当时统治者采用,成为汉代及汉代以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采用的政治文化模式。
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认为自然界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荀子进一步提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上虞道观寺庙寺院。荀子认为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一点于孟子的“天人合一”不同,甚至相反。
荀子提出“虚一而静”的认识方法,认为只要谦虚、有自己的准则、用安静的心就可以知道上虞道观寺庙寺院。荀子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过人的身体机能而进行,既肯定认识来源于感官经验,又肯定思维的能动作用。
荀子在“正名”上主张“制名以指实”、“约定俗成”的原则,坚持实同则名同、实异则名异的观点,并提出“共名”和“实名”,认为共中有共、别中有别,制名要推到不能再“共之”、“别之”为止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政治上荀子主张“法后王”,这与孟子的“法先王”有区别,但是荀子也主张“法先王”,荀子认为王道上先王和后王都大致相同,并主张系统的法先王,认为“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荀子的著作是《荀子》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杨朱
杨朱是是道家的早期代表,也是隐者的早期代表,是道家的第一个阶段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他大概生活在墨子之后、孟子之前,他没有留下著作,他的思想多见于其他的文献资料。杨朱的思想主要的就是“轻物重生”和“为我”,别人对他的评价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杨朱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他认为人应该重视自己,应该注重生,认为只有活着才是最珍贵的,其他的包括江山社稷都不重要,因为江山社稷丢掉了都可以找回来,但是人死了就会永远的死了,不可挽回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杨朱还认为如果人人都不损一毫、人人都不利天下、人人都保全自己,那天下就平安了,即“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关于杨朱的思想上虞道观寺庙寺院,有两段对话比较能够说明:
对话一:一个叫禽子的人问杨朱:“如果拔你腿上的一根毛来救济天下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你愿意吗?”
杨朱说:“天下不是我的一根腿毛可以救济的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禽子说:“那假如你的一根腿毛可以救济天下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你愿意献出吗?”
杨朱没有回答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反问道:“如果我用10000元钱买你的一块皮屑,你愿意吗?”
禽子说:“愿意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杨朱说:“如果我用10000元钱买你的一条腿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你愿意吗?”
禽子没有回答,默默地思考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杨朱说:“一根毛跟皮屑比起来是小的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一块皮屑跟一条腿比起来是小的,但是,它们都是我们身体的一分子,为什么要轻视一根腿毛呢?”
对话二:
杨朱在山里看到伐木工人不砍一棵很大的栎社树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就问工人:“为什么不砍这棵树?”
工人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所以不砍它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杨朱总结说:“树因为没有用而保全了自己上虞道观寺庙寺院,谁能理解这种无用的有用呢?”
总之杨朱认为人不应该太善、也不应该太恶,就可以保全,杨朱的思想主要是“避”,到了老庄,他们就认为要想摆脱人世的苦难,最好的办法就是忘,忘掉自己,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还认为要贵重自己的身体超过贵重天下人,要做到保全,就是忘掉自己本身上虞道观寺庙寺院。这是道家的第二个阶段。
老子
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81年)被认为是道家的创始人,因为主张“道”是诞生并指导宇宙万物运转的根源,被称为“道家”或“道德家”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老子认为道是看不到、摸不着、无色、无形、无味、博大而又微小并且不可以名状,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无上虞道观寺庙寺院。老子认为道充塞于天地之间,道生出元气、元气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生出天地人、天地人生出万物。老子还认为道法自然,万物具有自然的规律。
老子的辩证思想是“反者道之动”,认为事物存在着普遍的矛盾,但是矛盾可以相互转化,并认为弱者道之用,认为柔弱胜刚强上虞道观寺庙寺院。老子认为人要想得到一样东西,就要从他的反面开始,人要想保持什么东西,必须要容纳他的反面的一方面。
老子认为“静观”、“玄览”可以达到最高认识,并主张小国寡民,人们归于纯朴、无为而治,希望人们退到原始的生活状态,并批判孔子的仁义是伪仁义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被认为是老子的著作的《老子》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的一部著作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有史可查的一位愤青,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他对功名利禄表示轻蔑,坚持不于统治者合作,时常激愤地抨击黑暗的现实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庄子被认为是老子最优秀的继承人。
庄子的宇宙观:庄子认为“非物”是摆脱万物之外的宇宙生成根本,是超时空的自本自根的绝对,连阴阳五行都不是“非物”,“非物”是生成万物的根源,认为万物生于无,“一”来自于无,“一”开始生长叫做“德”,生成的万物之间的联系叫做“命”,“命”的作用结果就是“物”,万物各有道,所以显示出不同的特点,这叫作物的本性,修养本性,复归到德的状态,而德达到最高状态就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庄子认为万物是运动的,有始有终,认为万物的运动是有推动力的,这个推动力就是“道”,庄子还认为时空是无限的,认为“量无穷”、“时无止”和运动“分无常,终始无故”。
庄子认为“以理化情”,就是人们可以通过理解事务的道理来化解自己的情感,比如死,是人的大祸,没有比这更让人受不了的了,但是如果你知道死是一种必然,人人都会死,那就不要那么悲伤的受不了了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认为人生的困境来自自然、社会和自我三个方面,还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认为人手束缚太多,劳碌而无所获,在天命面前,人人都改变不了荣耀或者困顿、改变不了生死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做的无己,才能做到无功、无名,只有无己的人才能逍遥游。
庄子提高修养的方法有以下几点:一、“缘督以为经”上虞道观寺庙寺院。意思是人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触犯法律,处于善恶之间,居于善恶好坏的空虚之处,善恶都不追求,就可以保全生命。二、“坐忘”。就是忘掉一切,甚至忘掉自己的肉体,做到忘形去知、无人之情,忘掉人与人、人于物的一切差别、界限,就可以与天地混为一体,精神上也就实现了无待、逍遥的境界,实现绝对自由。三、“心斋”。指去掉情欲的内心清净状态,甚至停止感官和理智活动,保持内心绝对的虚静。做到以上三点,人就可以不受外物所驱使,不意外物为目的,保持人的尊严,“顺物”、“游心”达到精神上的自有。
庄子的认识论:庄子认为“万物为一”,就是一切客观标准都不存在,一切都是随主观而转移,是相对的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庄子认为认识没有标准可以遵循,甚至庄子认为人是在做梦还是醒着都很值得怀疑。总之主观感性认识是不确定的。
庄子的代表著作是《庄子》
墨翟
墨翟(公元前478年-公元前392年)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老大,他创立了最早的最严密的非官方社团,而且这些社团成员大多数都是退伍军人,有着良好的军事素质,其成员称为“墨者”,其首领称为“讵子”,墨子就是第一个讵子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墨者有严格的纪律,生活刻苦简朴,都能为实现墨子的主张赴汤蹈火、死不足惜。墨子刚开始学习儒学,后来受不了儒家的繁琐礼节和厚葬久丧等内容,于是创立了新学说,并猛烈抨击儒学。墨家和儒家当时都被称为显学。
墨子主张“兼相爱”与“交相利”,兼相爱就是爱无差等,就是爱别人要象爱自己一样,交相利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对彼此都有利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兼爱”是墨子哲学的总纲,墨子主张人应该以自己之长助别人之短,“爱人”的目的靠“利人”来实现,“利”明确地被墨家当作一个根本的道德原则。
墨子认为人的认识正确与否要通过检验,而要检验人的认识,就要有一个标准,墨子还建立了这种标准,墨子称为“三表法”,就是以历史上记载的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依据;以广大百姓的耳闻目见的实际经验为根据;把它作为政策,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给百姓带来好处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墨子还以这三个标准对孔子的天命观就行了批判,并因此发展了自己的“非命”观。
墨子还主张“天志”,用鬼神来为实现自己的兼爱找到外力的推动,认为鬼神是保护兼爱的人,明鬼可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爱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墨子的代表著作是《墨子》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韩非子
韩非子(公元前280-公元前233)是法家的典型代表,法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李悝被认为是法家的创始人,他依法治理魏国,并著有《法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成文法典上虞道观寺庙寺院。法家是先秦时期的鹰派,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主张强化君主专制,以严刑峻法统治人民。
法家有法、术、势三派,代表人物分别为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上虞道观寺庙寺院。法就是官府明文规定成文法,是人们一切言行的最高准则;术是王驾驭臣民的权术,势是权势。韩非认为人性本恶,人性好利恶害,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是因“利”而发生的,韩非甚至认为君臣之间的忠和父子之间的孝都是因为“利”引起的。
在认识论上韩非反对“前识”先验论,主张“缘道理”的认识论,认为人要根据自然的规律,联系具体事物的形状性质,对事物进行反复观察研究,排除主管成见和猜测,就能取得正确地认识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关于检验的标准,韩非提出了“参验”的方法,认为只有把各种言论、判断集合起来进行排队和分类比较,不要只顾一端之间、一面之词来判断事物的正确与否,要判定认识的正确与否,要综合天、地、物、人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韩非有着和老子一样的天道观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韩非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进化的、发展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上不能因循守旧,要因时制宜、因事而变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韩非是最好提出“矛盾”观点的中国哲学家,并且把矛盾的观点应用的对日常事务和人类社会及人们之间的利害关系的研究上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韩非的代表著作有《韩非子》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惠施
惠施(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18年)是名家的代表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名家也称辩家,惠施更是以善辩闻名,他的主要观点是“合同异”,为了论证合同异,惠施提出了十个命题:
第一个命题“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从宇宙观上概括了两极:至大与至小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第二个命题“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就是说无论多大的平面,哪怕大到一千里,都不可能求出其体积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第三个命题“天与地卑,山于泽平”,认为天与地、山于泽没有高低差别的条件性,突出事物的相对性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第四个命题“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太阳升到正中,马上就要西斜了,万物刚刚生下来,马上就要死亡了上虞道观寺庙寺院。说明生于死、正于斜都是不断运动着的,没有绝对的界限。
第五个命题“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这里的“异”与“同”是合同异思想的主要概括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第六个命题“南方无穷而有穷”,认为无穷是相对的,应该以有穷辅之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第七个命题“今日适约而昔来”,否认今于昔的差别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第八个命题“连环可解也”,说明没有解不开的事物,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向他的对立面转化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第九个命题“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认为宇宙中没有绝对的中央,只有相对的中央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第十个命题“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认为万事万物都没有同异之别,我与万物也浑然一体了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公孙龙
公孙龙(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0年)是名家学派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与惠施齐名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公孙龙反对惠施将任何事物都堪称相对的,但是他把任何事物都看成有绝对区别的,把差别绝对化。著名的论点有“离坚白”、“白马非马”论。
代表的著作有《公孙龙子》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又称两汉经学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阶段指的是西汉和东汉,这个时期是子学到经学的转变,也是独尊儒术的开始,开始了文化专制,思想上则由崇尚个人理性转变到崇拜经典、权威上虞道观寺庙寺院。经学,就是经典注疏之学,就是说这门学问、学术所讲的道理具有普遍永恒的意义与指南、道路的性质,是必须用以作为思想与生活的指导的,两汉以后,中国的哲学主要以经学的形式出现。
两汉经学经历了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谶纬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还互相渗透,成为两汉时期的文化主流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古文经学坚持学术研究要以秦始皇焚书以前的古文字书写的文章为研究对象,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的继承和研究古人的学说;今文经学坚持以现在的、或者最近的、特别是指秦统一后的文字书写的文章为研究对象;“谶”就是吉凶福祸的预言,“纬”是对经书的解释,谶纬就使我们现在所说的迷信,它通过对经典的延伸和解释,可以预测未来的一种学说,很多内容在今天看来是荒诞不经的。
在公元前100年左右,孔子被神话成具有人格神,孔子被说成是无所不能的上帝,儒家在那个时候就是儒教,不过被很多人所批判,后来孔子又还原成现实的人,形成后来的儒家和儒学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在西汉的初期,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就是“黄老之学”,它以黄帝和老子的名义,兼采各家之长,主张守道任法,无为而治,认为道德和仁义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后来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思想经董仲舒重新包装后,成为那一时期的主流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到了东汉,占统治地位的就是谶纬神学,当时还由皇帝主持,完成了一部让唯物主义者看不懂、认为荒诞不经的最高指导性学术报告——《白虎通》,在东汉,只有研究这种学说才是被官方承认的,谶纬就是知道当时的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也是人们解释世界的标准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道教在东汉末年形成,佛教在秦汉之际传入中国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两汉时期的哲学人物
陆贾
陆贾是汉初的高官,他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找到了治理汉朝的方针政策,陆贾主张以儒家的“仁义”为主,以道家的“无为”为最高理想作为哲学的理论依据上虞道观寺庙寺院。陆贾认为政治的最高理想就是“无为”,陆贾还认为认识不仅是定危救乱的方法,而且是最高的道德准则,行“仁义”的表现就是实行无为而治。
陆贾的著作有《楚汉春秋》、《新语》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贾谊
贾谊同陆贾的思想一样,都是“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但是贾谊看到了“无为”而至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并主张在政策上修正“无为”的治国方针,并主张在一定范围内“有为”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贾谊还认为政治统治的基础是“权势法制”,并主张在权势适定的情况下,要实施“仁义恩厚”,并且,贾谊认为,要以道德教化来治国安民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贾谊的著作有《鹏鸟赋》、《道德说》、《六术》、《贾谊新书》等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桓谭
桓谭(公元前24年-公元56年),字君山,今安徽宿州西北人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他是著名的音乐学家、天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的就是主张力兴利除弊、进行治理,他反对针对天鬼、谶纬、神仙方术等的迷信,他反对奢侈的风尚和腐朽的人生观。
桓谭最早提出了“形神论”,就是探讨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问题的学说,他主张形体第一、精神第二,提出“烛火喻形神”,认为人死如灯灭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桓谭还激烈的反对谶纬学说,认为人定胜天而不会惑与灾异变怪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桓谭的著作有《新论》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汉章帝刘煊与《白虎通》
《白虎通》又名《白虎通义》,是有汉章帝主持召开的学术会议的会议纪要,他是汉代正宗的权威性经学著作,是皇帝钦定的教科书上虞道观寺庙寺院。《白虎通》主要是继承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它把儒家的天命观、人性观与谶纬神学结合在一起,是经学进一步神学化。他的最高范畴是“天”,认为“天”既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又是一起的主宰者。以天和阴阳五行学说共同搭建了这样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但是有形质的,而且有情性、含神明、容道德、纳文章,因此,人文道德等社会属性也是承自上天,是天意的体现,所以人就应该“以德配天”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将儒家思想改造和包装成了维护中央集权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提高皇帝的权威,刑德并用,让人们自觉地接受统治阶级的统治,实现“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利用阴阳五行作为论据,解释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认为天如果想做什么,会通过一些征兆告诉人,并且认为人是天创生的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为了解释天人感应和证明天是宇宙的最高主宰,董仲舒还提出了“人副天数”的论据,他从“天人合一”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和天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人的生理与自然的关系、人的道德与天意,认为人于天具有相同的生理和道德本质。
董仲舒认为人具备内在的善质,但外在表现出来的是恶,并把人性分为三种:一、天生不教就能善的“圣人之性”;二、天生就恶,虽教化也不能善的“斗箫之性”;三、天生有善质和性欲,但是教化后能善的“中民之性”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董仲舒还把政治道德化,董仲舒认为世界是由黑统、白统、赤统共同统治的,只是有时候某一统占据主要,就成为统治阶级,还认为政治的“三统”循环可以通过改名号等仪式更改,达到道的、统治的永恒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董仲舒的著作有《春秋繁露》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王充
王充(生于公元27年,卒于公元91-96年)是今天浙江上虞市人上虞道观寺庙寺院。王充思想的宗旨是“去伪存真、疾虚立实”,他批判天人感应和谶纬思想。
王充提出“元气”本体论,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物质基础,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自然凝聚而成的,因此不存在天人感应,也没有可以赏善罚恶、定人吉凶的天上虞道观寺庙寺院。王充运用气、气化学说解释万物的生成、运动变化、灭亡的转化,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形成了最系统的气一元论。
王充进一步发扬了桓谭的用烛火来比喻形神的思想,用元气论论证了“形尽神灭”的哲学观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王充主张命定论,同孔子的“死生由命、富贵在天”有共同之处,他反对天决定命运,认为人的命是注定的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王充将人性分为三品:中人以上是性善者;中人以下是性恶者;中人是人性善恶混者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并认为大部分人都是“中人”,通过学习可以改造人性。
王充的著作有《论衡》《讽俗节义》《政务》《养性》等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杨雄
杨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是古文学派的代表,著有《太玄》,主要阐述“反者道之动”的思想;还著有《法言》,攻击阴阳家,盛赞孟子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的哲学又叫“玄学”上虞道观寺庙寺院,玄学就是指幽深玄远的学问,魏晋玄学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魏晋玄学是研究本末、有无问题的宇宙本体论学说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以何宴、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主张“无”是世界的根本,万物存在的根本是无;以向秀、郭象为代表的“崇有派”则认为“有”是世界的根本,反对无中生有,反对以无为体。
二、魏晋玄学的根本目的是探讨名教和自然的关系上虞道观寺庙寺院。玄学的创始人王弼以老解儒,认为名教师自然的表现;而作为玄学崇有派思想的集大成者郭象则提出了名教即是自然的观点。魏晋玄学以人为名教,以天为自然,认为自然为本、为无,名教为末,为有。
三、魏晋玄学以老庄思想为骨架,同时又以道融儒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四、魏晋玄学开创了一种“得意忘言”的新方法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就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论,也就是说要透过形象明白主旨,抓住主旨的意思所在是根本的、关键的所在。
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
一、 当时的政治黑暗、统治者腐朽,使人们开始品评当时的政治和名人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二、 长期受经学的文化统治,知识分子开始反动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三、 受不了独尊儒术后儒教思想对人的思想的束缚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四、 被当时的魏国政权利用,用来巩固其统治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魏晋玄学的流变:
第一、正始玄学,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的年号,正始玄学始玄学的开创时期,代表人物有何宴和王弼,他们也被称为贵无派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第二、竹林玄学,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他们也被称为自然派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第三、元康时期的向郭玄学,也被称为崇有派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第四、玄佛合流时期,主要指东晋时期出现的张湛玄学和佛教玄学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魏晋时期的哲学人物
刘劭
刘劭为正始玄学的产生开辟了道路,他探讨了评品人物的方法和可能,并认为具备中和之质、平淡无味的人可以调和成人才,认为品评一个人要先看他的平淡,再看他的聪明与否,他开创了清谈和品评人物的开端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刘劭的著作有《人物志》
何宴
何宴(?-公元249年),字平叔,今河南南阳人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他是曹操的养子,是玄学的开创人之一,在当时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曾经注过《老子》,他的学说以研究老子为主,主张“无”是世界的本体,“有”是“无”的表现。在政治上主张“名教出于自然”,把道家的自然无为理论作为治理社会的依据,旨在调和儒道。
何宴的著作主要有《论语集解》、《道德二论》(已失传)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王弼
王弼(公元226-公元249),字辅嗣上虞道观寺庙寺院。是正始玄学的开创者之一和最重要的代表。王弼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玄学哲学体系,他是玄学的奠基人。
王弼的玄学本体论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在王弼看来“无”是一种无形无象,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本体,王弼认为,万物都是从无中来,也只有无才是永恒的,所以他建立了“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宇宙本体论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第二、“得意忘象”的认识论,这一思想是针对言、意关系提出的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在王弼看来,现象和本质是有差别的,有时甚至是相悖的。所以要认识事物就要抛开其具体的现象以求把握其内在本质。
王弼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具体形象的工具,具体形象又是得到本质的工具,所以,就要得到了本质就要把具体的形象和语言都忘掉,这就是得意忘象、得意忘言 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第三、圣人有情说上虞道观寺庙寺院。王弼认为圣人也有七情六欲,人性本质是没有善和恶之分的,只是感情有善恶之分。所以,王弼主张以性统情,如果要得到好的性情,就要用感情来触动,用人性来统治感情
第四、名教出于自然论上虞道观寺庙寺院。王弼认为要以道家的自然无为的自然之道来解释儒家,用此来巩固名教的统治,才会得到有秩序的统治。
王弼的著作有《老子注》、《周易注》、《道略论》、《老子杂论》、《论语解释》、《老子微旨略例》、《王弼集》五卷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郭象
郭象(公元252年-312年)字子玄,今河南洛阳人上虞道观寺庙寺院。郭象对裴(危页)《崇有论》的思想进一步深化,提出了以下几种哲学思想:
第一、“有之自生”与“无待而独化”上虞道观寺庙寺院。郭象认为不可能无中生有,也不存在一个在无中创生的造物主,万物都是自己生成的——即“万物独化”。但是郭象定义了一个叫做“玄冥”的术语,意思就是它是“无”但又不是空无,但也不是“有”,他是一种玄妙的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万物独化的原理和过程就是“玄冥之境”。
第二、偶然与必然及“命”与“理”上虞道观寺庙寺院。郭象认为一切变化都是偶然的,正是因为是偶然的,所以具有不可预测性,既然不可预测和把握,那就是一种必然。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必然的,我们改变不了,只能随遇而安。郭象还把这种必然称为“命”或“理”,他们控制和支配着这个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的形成、发展、变化和死亡。
第三、“相因”说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就是万事万物虽然是独化的,彼此是没有关系的,但是这个世界之间的万物就像唇和齿一样,看是不相干,其实少了谁都不行,这种相互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第四、“冥然自合”的认识论上虞道观寺庙寺院。郭象认为万事万物都是自生的,它们的产生、发展、变化甚至消亡便都是偶然的,既然是偶然的,我们就无法把握和认识,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认识,就是去认识事物,也仅限于力所能及。只有不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就可以达到“冥然自合”,是主体和客体实现一致。
第五、“足性逍遥”说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与阮籍、嵇康的遁世逍遥说不同,郭象提出足性逍遥说。在郭象看来,任何事物的外在表现及它的功能都是其内在本性的反映,是由其本质决定的。同时,从另一方面讲,既然事物的内在本性决定事物的一切,那么万事万物也就应该按其本性来行事,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各尽其能、自足其性,按本性生活,量力而行。
第六、“名教及自然”上虞道观寺庙寺院。郭象认为名教及自然,就是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及伦理规范都是一种合理的存在,都是自然而然的、理应如此。既然是合理的,任何人都要遵守,要顺乎天性的必然和自己的本性,在自己的本性之内行事,即自由是有一定限度的,没有绝对的自由。
郭象的著作主要有《庄子注》、还有已经失传的《论语体略》、《碑论》、《郭象集》、《论语隐》、《致命由己论》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子咸、王戎、刘伶组合
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子咸、王戎、刘伶组合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他们是当时最受欢迎的组合,这七个人都是帅哥,而且时尚前卫,当时的人特别崇拜这种风流的帅哥,所以,这七个人老少通杀,成为当时全国人民崇拜的偶像。他们经常喝得烂醉,人们看到不但不反感,还羡慕得说“连喝醉了都是这么有风度”;他们有时候还和猪一块吃喝,人们看到也不认为恶心,还由衷的感叹“帅哥就是帅哥,连和猪在一起都显得那么高贵”;他们还嗑药、裸奔、像疯子一样大呼小叫,人们都认为这是时尚,只是普通老百姓没法学习,否则会被人认为真疯了,只有像竹林七贤这么做才显得风流时尚。
他们都是批判现实主义者,激烈反对当时的统治者,他们经常在竹林里饮酒阔论、超世拔俗、隐逸旷达,他们都反对礼法名教,崇尚老庄的自然无为、逍遥遁世的思想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他们的隐逸旷达之风在当时盛行一时。
他们的代表人物是阮籍(公元210年-263年),字嗣宗,属河南人上虞道观寺庙寺院。著作有《乐论》、《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大人先生传》等;嵇康(公元223年-公元262年),字叔夜,今安徽宿县人,著作有《养生论》、《声无哀乐论》、《与山巨源绝交书》、《太师箴》、《释私论》、《明胆论》、《南宅无吉凶摄生论》《难自然好学论》、《管蔡论》。
六家七宗
六家七宗,东晋时出现了佛教玄学,这时候由竺法雅创立了“格义之学”,即用佛经中的道理,配上当时的玄学思想进行拆解,当时佛教徒都精通老庄,所以有佛道不分家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当时主要沿用贵无派的思想来解释般若经,因为理解上的不同,形成了众多的般若学说,主要的有六家,分成七宗,分别是本无宗、无异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元会宗,其中影响最大的为三家:本无宗、即色宗、心无宗。
道安
道安即释道安(公元312或314年-385年),他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本无宗的代表人物,他对两晋佛教的兴起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用何宴、王弼的贵无论来对般若空观进行解释,来讨论“本末有无”的关系,但同时道安也受郭象思想的影响,认为一切都出于自然而独化,怎么还有造物主呢?但是主要的还是以贵无派的思想为主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支盾
支盾(公元314年-366年)是即色宗的代表,他不仅是一代名僧,还是当时玄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上虞道观寺庙寺院。支盾受向秀和郭象的影响较多,他对庄子的逍遥义做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与向郭的不同,他认为逍遥应是“物物而不物于物”,追求一种精神和心灵上的超脱,他还用“色无自性”、“因缘所生”、“即色是空”的佛教即色空义的思想论证了至人何以达到“物物而不物于物”,达到“灵虚”、“无心”的逍遥状态,也就是“无物于物,故能齐于物;无智于智,故能运乎志。是故夷三脱于重玄,齐万物于空同”。
僧肇
僧肇(公元384年-414年)是西域佛学大师鸠摩罗什的学生,深悟鸠摩罗什中观三论之学,是我国汉代三论学的鼻祖,他的佛教哲学思想以三论的中观哲学,即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有无如一的思想,对当时佛教般若学进行了总结,并且对贵无派和崇有派加以糅合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东晋以后玄学被日益兴盛的佛学所取代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我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佛教的影响最大,佛学的研究成果就代表着当时的哲学发展水平,从这时起,佛学和道学、儒学的融合发展对中国以后哲学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这一时期又被称为隋唐佛学时期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佛教的基本常识
佛教的产生:佛教产生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开始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之间,是三大宗教中出现的最早的宗教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达摩,他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就是“圣者”,又被尊称为佛,意思就是觉悟了真理的“智者”
释迦牟尼时代被称为原始佛教时代,他去世后,形成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取代小乘佛教后又分为两派,一派为中观学派,也被称为空宗;一派为瑜伽学派,也被称为有宗;在公园7世纪,密教出现,并在印度佛教中取得了主导地位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到了13世纪,伊斯兰教焚毁了印度最后的佛教著名圣地超行寺,宣告佛教在印度绝迹。
佛教大概在公元前后(两汉时期)传入我国,并且后来形成了佛教中国化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是追求人生解脱的宗教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佛教哲学是为了追求人生解脱所作的论证,是出世的、超越的哲学,他着重论述人生的痛苦、现实的矛盾、时间的污秽,探讨摆脱烦恼、排除苦难的途径和方法,否定现实的人生世界,追求永恒的、幸福的彼岸世界。
佛教最基本的教义有以下几个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四谛:“四谛”也称为“四圣谛”,是佛教中四个最基本的真理上虞道观寺庙寺院。1、苦谛,指现实存在种种痛苦现象。苦的种类有很多,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乃至一百一十种苦,最常见的是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佛教认为这些苦是与生俱来的。2、集谛,主要探讨苦的原因。佛教认为人的苦再与人有种种烦恼,尤其是“贪”、“嗔”、“痴”这三中最根本的烦恼。烦恼使人迷于事理,害人不断造业,故有三界轮回之苦。3、灭谛,指在明白集谛真理的基础上,灭绝痛苦的根源——业和烦恼。灭烦恼得解脱,是佛教的最高境界。4、道谛,指灭绝苦的道路达到涅磐境界的方法。苦集二谛成为世间生死因果; 灭道二谛成为世间出世因果。
缘起论:缘起论是佛学的的理论基石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佛教的缘起论主要是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的。佛学认为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是由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种因缘会合而成,这十二种原因就称为“十二缘起”、“十二因缘”、“十二有支”。他们的相互关系是:无明(对佛教真理不能自觉)为缘引起行,行缘引识(识别作用),识缘引名色(身心),名色缘引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处缘引触(反应),触缘引受(感觉),受缘引爱(妄执),爱缘引取(追求执著),取缘引有(存在),有缘引生,生缘引老死。从缘起论加以推延,就有“无常”、“无我”的学说。为了论证人生的无常、无我,佛教还提出了三法印说。
三法印:所谓“三法印”,就是佛教用以判断是否为佛法的三个标准,具体内容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关于佛教: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是洛阳的白马寺,最早翻译过来的佛经是《四十二章经》,第一个正式出家的汉人是朱士行,也是最早西行求法的先导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大概在曹植首创中国佛教梵呗的时候,佛教经、律、论三藏都已经全面传入我国。
魏晋时期的佛教哲学家
道安
道安,北方佛教领袖,“本无宗”的创始人,他的观点是“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认为“无”是世界的本体,只有认识到“无”才能解脱,同何宴、王弼的贵无论相识,道安和慧远的佛学活动,标志着中国化佛教的初步建立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心无宗”的意思是空心不空色,只要内心不念外物,就不会对外物产生观想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即色宗”的主张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在色(存在)去体会空,而空也就色自身所具有的性质。
慧远
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法性”本体论,法性就是佛教的最高境界和最终归宿——涅磐,涅磐是永恒常驻的,而不是寿命长远,因而长生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要把握了不变的“法性”本体,就达到了佛教的最高境界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二、神不灭论,慧远认为神是一种非常精灵的东西,即精神上虞道观寺庙寺院。神是变化无穷与万物感应的。神不灭就如同薪火相传一样,火永远不会灭。
三、慧远的因果报应说,慧远是第一个把佛教思想和中国有关迷信观念结合起来阐发因果报应的佛教哲学家,因果报应论也是慧远佛教思想的中心,也是慧远佛教思想中最为典型、最富有特色和最有影响的思想上虞道观寺庙寺院。慧远的因果报应说认为人有三业、业有三报、生有三世,将报应推延到未来,并且将个人的现实归结为个人自身行为的善恶,把造成人生苦难的社会原因归之人的主观自身。
四、沙门不敬王者论,慧远将佛教和中国的儒教相结合,认为佛教和儒家的君、亲、师和忠、孝是一致的;另外慧远说佛教认为“身”为“苦”之本,所以僧侣不把“存身”当作“息患”的条件,所以僧侣不以重生顺化为贵,也就无须对王者的资生以运通感恩戴德、以礼敬作为报答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三报论》《纱门不敬王者论》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家
竺道生
竺道生,竺道生的著述和《涅磐经》的翻译,成为上承般若、下启涅磐的高僧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倡导“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和“善不受报”。“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也称为“顿悟成佛说”就是对佛说的义理的觉悟乃至成佛解脱均在于一悟一切悟,而无阶级次第之分;“善不受报”的意思是只有远离望报之心才有善。
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家
智(岂页)
智(岂页)人称“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创建者,因为天台宗以教义以《法华经》为依据,又称法华宗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他认为“性具实相”,意思是一切事物及现象本身都具备真是本性,因此凡夫众生到主佛菩萨都具有“善”“恶”两个方面的本性,区别在于修行的不同,他改变了中国佛教的“佛性至善”的传统观点。
吉藏
吉藏世称嘉祥大师,是三论宗的建宗者,三论宗又称法性宗、空宗,该宗认为佛说的任何言教都是权教,只有忘言绝虑才能真正的体悟佛说得真理,该宗还认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一切都是空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吉藏逝世后,三论宗迅速衰落。
法藏
法藏世称“闲首大师”,他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华严宗的中心理论是“法界缘起论”,“法界”指现象和本质。法界缘起论的意思就是说世界一切现象,都是互为依持、互为因果、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
华严宗自觉、广泛地和中国古代哲学相结合,对后来的中国哲学特别是程朱理学有很大的影响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玄奘
玄奘是著名的佛教翻译家,曾经到天竺求经问学,他开创了唯识宗,他的高足窥基建立和发展了唯识宗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唯识宗又称法相宗,该宗认为:只有人的心识及其作用是唯一真实的,世间万物、现象都由人的心识变现出来,存在不能离开心识而存在,即只有心识识没有止境的,也只有心识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的标准。
善导
善导,唐代人,被认为是净土宗的开创者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净土宗因专修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而得名,净土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个人的念佛修行为内因,以阿弥陀佛拯救世人的愿力为外援,内外相应,往生西方净土。众生只要信仰阿弥陀佛,从事念佛修行,死后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单,人人能做,因此自唐以后广为流传,在佛教信仰上,形成非禅即净的局面。
慧能
慧能又称惠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他的弟子后来根据他得说法总结整理出了《坛经》成为禅宗的经典,中国僧侣能够说法而称经者仅惠能一人。禅宗的第一创始人也有人说是来自印度的菩提达摩。
慧能的禅学中心内容是“识心见性”和“顿悟成佛”上虞道观寺庙寺院。识心见性的意思就是说“心”、“性”是成佛的根据。众生觉悟解脱的关键是体悟本有的心性,依靠自己的主题功夫而不假求于外。《坛经》主张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
以惠能为代表的禅宗南宗和以神秀为代表的禅宗北宗的根本区别就是顿悟和渐悟,顿悟的意思就是无须长期修行,只要一旦领悟即突然的觉悟佛性便可成佛,渐悟主张必须通过长期修习才能把握佛理而成佛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关于惠能和神秀有一次互相对话来说明顿悟和渐悟: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其中有一个含义就是说要渐悟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出染尘埃”,认为只有佛性才是永恒清静的,心性本来清静即性空,如何能达到这种“空心”,慧能认为:既不靠感性经验,也不靠理性思维,而是靠人生来就有的一种认识自己本性的良能,这种能力,又成为“灵知”,慧能认为,只要靠自己的“灵知”,一刹那间领悟到心本来就是空的,当下便达到“佛”的境地上虞道观寺庙寺院。这便是顿悟成佛。
鸠摩罗什、真谛
鸠摩罗什、真谛,他们都是佛教翻译家,将佛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结合起来的先导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宋明时期
宋明时期在哲学上又称宋明理学时期,理学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为宇宙本体义理之学,以孔孟之道为核心,也称“道学”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儒学在宋明时期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儒家也称“新儒家”,海外的“现代新儒家”就是认为他们自己是直接继承了宋明理学的理论。宋明理学自唐代韩愈、李翱萌芽,经北宋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的发展,到南宋朱熹趋于成熟,朱熹和同时的陆九渊以及后来的明朝的王守仁成为理学后期的主要代表。
宋明理学的概念:
宋明理学是指宋、明时期以研究《四书》、《六经》的义理为特点的义理之学,是以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为基础、吸取佛学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以接续“道统”为形式、以研究“性理”为中心的哲学体系上虞道观寺庙寺院。通常意义上的宋明理学是指“程朱(程颐、朱熹)理学”和“陆王(陆九渊、王守仁)心学”。因为他们都把“理”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最高本体,只不过程颐、朱熹认为理是客观的,在心之外,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最后根源;陆九渊、王守仁则认为理是主观的,是存在于人的心中,天地万物都是通过人的心的感知而存在。
相对于“汉学”,宋明理学被称为“宋学”,相对于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又被称为“道学”,是儒家道统的继续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宋明理学以探讨“道体”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力图从理论上回答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统一性问题,把伦理学哲学化,并把儒家的伦理学说概括、升华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伦理被抬高到了世界观的高度。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张载认为是“气”,程颢、程颐认为是“理”、陆九渊则认为是“心”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在人性论上,张载主张有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的区分,朱熹继承了张载的思想,陆九渊、王守仁则反对“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划分,主张“性本善”。
宋明理学的哲学家
韩愈
韩愈是唐代人,但是他最早提出了“道统”学说,被认为是宋明理学的萌芽上虞道观寺庙寺院。韩愈把儒家之“道”称为“君子之道”,把儒家之“德”看成“吉德”,认为在佛、道的创始人之前,中国就存在一个以尧为开端的儒家的“道统”。道统是以仁、义、道、德和君臣、父子、师友、昆弟、夫妇为主体的,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人们按照仁、义的内容行事,就是在实行儒家的“道”。不靠外力的强制而能够把仁义道德等封建伦理道德长存心中,并把它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自觉实行就是“德”,他重视现实社会和人间生活,重视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秩序,强调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联系起来,认为佛、道的出家修行、追求自己成仙成佛的想法,不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而是在逃避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应尽义务。韩愈认为道从尧、舜、禹一直传到孟子,孟子死后,道就没有人继承了。
李翱
李翱是韩愈的学生,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善的本性,只是后天的情使人迷惑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但是情不是性中本有的,而只是性外之物,所以是可以去除的,要觉察到迷惑性的情是邪妄,去除邪性,灭绝妄情就可以恢复至善本性。因此,只需要向内寻求,灭情复性,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周敦颐
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今湖南道县人,历任州县地方官吏,曾经做过程颐、程颢的老师,晚年在庐山建濂溪书堂讲学,世人亦称之为“濂溪先生”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他对佛道两家兴趣很浓厚,对《周易》的研究也很深,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他留给后人的就只有200多字的《太极图说》和不足3000字的《通书》,但是却很好地阐述了他的宇宙生成说和道德修养论。
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就是“无极而太极”,道教以“无极”作为宇宙的根源,是世界的最高本体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太极”是气之阴阳未分的混沌。无极而太极并不是说无极生出太极,而是指太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无极为其本体。无极是精神本体,太极是物质实体,二者是体用关系。周敦颐提出“无极而太极”说,是解决宇宙万物和人类发生发展及其统一问题,问题核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人关系。周敦颐肯定了“太极”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产生和发展的最终本原的存在。通过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层层扩展,明确地解释了本原如何生成了万物;反向追索,则环环相扣地说明了世界万物如何最终统一于无极。
周敦颐提出在道德修养上必须“立诚”、“主静”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立诚”就是君子要矢志不渝的追求“诚”的境界,人们不断克服不良欲望,改正过失就能达到“诚”的境界,只要诚性正立,言论、行动就会自然而然合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主静”就是要排除贪求荣华富贵钱财名利等私欲的干扰,追求一种心灵的安定和宁静,所谓“无欲故静”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周敦颐认为“主静”的修养方法和“中正人义”等道德规范一样,是圣人根据宇宙生化原则创立出来的,既然如此,只要依据这些规范和方法,完全可以去追求崇高、超越的精神境界,根本不必像佛道那样遁迹山林、出世修炼。
邵雍
邵雍(公元1011一1077年),号康节先生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他是今河南省人。他的宇宙发生论,虽与周敦颐的略有不同,但也是由《易经》发展而来,也是利用图解说明他的理论。邵雍说;“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交而地之用尽之矣。”
邵雍的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是从《周易》严格地演绎出来的上虞道观寺庙寺院。邵雍说道:“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邵雍关于事物的演化规律的理论:邵雍在推演《周易》的基础上,画了一张既自然又很神秘的图,这张图以八卦为基础,这张图作为邵雍的一项最伟大的发现而受到绝大多数新儒家的人的欢呼,据说在这项发现内可以找到万物演化的规律和宇宙秘密的钥匙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照邵雍与其他新儒家的说法,阴可以解释为只是阳的否定上虞道观寺庙寺院。所以,阳若是宇宙的成的力量,阴就是宇宙的毁的力量。用这个意义解释阴阳,邵雍用图解的方法说明宇宙万物都经过成和毁的阶段。邵雍还用推演八卦的方式,形象地说明了宇宙规律是凡物都包含自己的否定,这个原理正是老子和“易传”所强调的。
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决不是这个宇宙规律的例外上虞道观寺庙寺院。所以邵雍认为,在复卦初爻,世界就开始存在了。到了泰卦,世界上的个体事物就开始产生了。这时候人出现了,到了乾卦就达到文明的黄金时代。接着就是不断的毁坏过程,到了剥卦,一切个体事物都毁灭了;到了坤卦,整个世界都不在了。然后又在复卦初爻再现时开始了另一个世界,又重复以上的全过程。每个世界的成毁各经历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邵雍的主要著作是《皇极经世》,这部书里有我们现存世界的详细年谱上虞道观寺庙寺院。照这部年谱所说,我们这个世界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了。那是在尧的时代,即公元前二十四世纪。我们现在是相当于剥卦的时代,是万物开始毁灭的时代。第十四章已经讲到,中国哲学家大都认为,历史是不断退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在的一切都不如理想的过去。邵雍的理论给予这种观点以形上学的根据。
关于凡物都包含自己的否定的理论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听起来好像黑格尔的理论,不过照黑格尔的说法,一个事物被否定了,一个新事物在更高水平上开始了。但是照老子和“易传”的说法,一个事物被否定了。新事物只是重复旧事物。这是具有农业民族特征的哲学。
张载
张载(公元1020-1077年),字子厚,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张载少年习武,后来受范仲淹发掘,开始研究儒学,后来中进士,又受宋神宗赏识,但后来因于王安石政见不和而辞官回乡,研究学问达到废寝忘食、如痴如狂的地步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他的学派被人称为“关学”。他的著作有《正蒙》《易说》,还有讲学纪录《经学理窟》、《语录》等,后人编入《张子全书》。
“太虚即气”与“一物两体”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张载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命题,并用水和冰的作了形象地比喻。张载认为气就像水,具体事物就像冰,水凝固成冰、冰融化成水,冰随时都可以消失,而水却常在。张载认为气无处不在而又处在不停的运动中,世界的实在万物是由气聚合而成。张载还认为气有阴阳二气,阴阳两个对立面不停的运动,但又能统一于气,气因为包含阴阳两个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方面,所以才显得变化无穷。世界的永恒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气本身阴阳对立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这就是张载的“一物两体”观念。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上虞道观寺庙寺院。把人性区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是张载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后来的很多理论家在人性说上基本是都是沿用张载的这一理论。张载认为万物都是由气凝聚而成,人也一样,所以人的“天地之性”即本性是善的,但是人生成以后,由于受的阴阳二气有清浊之别,所以“气质之性”就因人而异,人就有了恶的可能。张载认为,气质之性只是揭示人有善恶分化的可能,既是一个禀受浊气的人只要勤奋学习,潜心修养,是完全可以消除“气质之性”中恶的成分的。张载还进一步推展“天地之性”,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气聚合而成,则人人、万物都有“天地之性”,那么万物于人人都是相同的,宇宙万物都是息息相通的,应该互相珍爱。
“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在如何认识世界这个问题上,张载划分了“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提出了与现代通常所说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区分大致相同的思想。所谓“见闻之知”就是通过我们的眼耳口鼻身体等感官获得食物的印象。所谓“德性之知”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超越经验的知识,通过我们尽心尽性进一步将认识推展到并未眼见耳闻的世界万事万物,从而达到对于宇宙整体的认识。张载认为我们的感觉认知是狭隘的,要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需要经过“尽心尽性”,尽一己之力、尽自我之性,以自我之性推万物之性,在逐步的积累中我们才能最终能够穷尽天下之物。
总之张载是一位原创思想丰富的哲学家,他提出的许多哲学命题和观点被后人所继承或吸收,二程和朱熹很多思想就是直接取自于他,王夫之、戴震等明清思想家也深受他的影响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程颢、程颐
程颢(公元1032-1085年),字伯淳,也称“明道先生”上虞道观寺庙寺院。程颐(公元1033-1107年),字正叔,也称“伊川先生”。程颢、程颐两人是同胞兄弟,同为理学重要的创建人,哲学史上把他们合称为“二程”,二程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父与周敦颐是好朋友,也是张载的表兄弟,另外他们住的地方离邵雍不远,他们经常会见。他门的著作后来被编为《二程全书》。
在哲学思想方面,二程的学术宗旨基本相同,都以“理”为最高范畴,视“理”为天下万物的本原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但在具体的学说上,程颢侧重“只心便是天”、“理与心一”,他的学说后来发展成为新儒学的“心学”派;程颐则坚持心与天对立,他的学说后来发展成为新儒学的“理学”派。
二程的天理论:二程认为世界真正的本体存在是理而不是气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但二程仍然认为气是世界的本体,即“理本气化”。万事万物虽然由气聚合组成,但气的聚散依据不同的理,即花之为花是因为遵循了花之理,叶之为叶是因为遵循了叶之理。万物虽彼此不同、各自相异,归根结底都统一于作为最高宇宙本体的“理”。
作为思想核心范畴的“理”在二程的著述中也被称为“天”、“道”或“天理”,理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质上虞道观寺庙寺院。理独立于物质外,却又主宰和支配着万物。
对于“理”这一超时空的形而上学本体,二程作了“无为”、“无形”的属性规定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二程认为天理是自然的,没有意志也没有喜怒哀乐,人的意志也不能左右天理的生生不息的变化。
“理一万殊”是二程天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二程认为统一的理存在万物之中,成为万物之所以为万物的依据,于是一物有一物之理,完成了从一而万的推演;万事万物之理又统一于本体之理,完成了从万而一的归复。一理统万事,万事归一理。通过这个命题的推演,二程合理的解释了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问题。
“格物致知”与知行观:二程认为格物的目的就在于探索道,也就是穷理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就格物穷理,二程都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就是要树立诚意、端正态度,并且这种诚意和态度将直接影响认识的快慢。第二就是二程认为格物穷理不是说要穷尽天下所有的理,也不是说只死守一物一理,而是需要我们在逐步的积累当中,触累旁通、举一反三,由量变到质变,最后融会贯通,体认天理。
二程在知行观上提出了知行统一的知行观,认为实践在任职的过程中很重要,并且认为知难行亦难,告诫人们要加强学习,以一种持之以恒的态度去“明天理”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二程的“性”、“才”论和“存天理、灭人欲”:将本体论和伦理观的结合,是二程理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二程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理”,体现在人就是“性”,所谓“性即理也”。二程认为先天的本性是善的,但是“才”带来了恶的因素。在二程看来,性和才有着形上、形下的区分,且人性是本然纯善无恶的,只是由于气的清浊决定的“才”让人的言论、行为有了善恶之别。
作为“性”、“才”论的进一步展开和贯彻,二程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并把它看作是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二程认为,人之所以会做不道德的事情,是受到了各种欲望的诱惑和蒙蔽,如果不能清醒地意识欲望的危害,就会丧失在天良的罪恶深渊不能自拔。
在二程看来,人心之所以危而不安是因为私欲的牵累,只有抛弃私欲,专心致志,才能体悟到天理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二程之所以突出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天理是“公心”,人欲则是“私心”,天理和人欲实质上是公于私的对立。甚至明确提出:“虽公天下之事,若用私意为之,便是私”。二程把一切把有意于功利目的行为都看成是人的私欲膨胀,只有那些超功利的行为才符合天理。二程还认为人只要遵守礼的规定,便接近了天理。
朱熹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江西婺源人,但是长期居住在福建上虞道观寺庙寺院。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上的地位仅次于孔、孟。
朱熹的“天理”论:朱熹认为宇宙间只有一个理,这个理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而且存在于万物和天地生成之前上虞道观寺庙寺院。朱熹还认为宇宙只有一“理”,至于“理一分殊”这一问题,朱熹用“月印万川”来说明,即“理”就像月亮照在大地上一样存在于万物之中,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朱熹还强调把天理作为社会规范的源泉,强调一切伦理制度、道德规范和礼仪都是理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展现。
朱熹的“心”、“性”、“情”论:“心”是指意识能力;“性”即人性;“情”指的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流露的情感、情绪以及态度上虞道观寺庙寺院。朱熹认为心、性、情各有明确所指,是不能混淆的。性是情产生的根源,情是性的外在表现。相对性、情而言,心则是意识活动的全部。因此,心是性情的主宰。
朱熹的“格物致知”论:朱熹认为只有通过认识的主体即人心与作为客体的外物建立联系,并有着充分认识外物的理的目标指向,才能称之为“格物”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也就是说,格物的目标在于穷理。所谓致知就是充分运用自我认识能力对已体认的理作进一步扩充和拓展,达到对田里的完整认识,最后达到天下万物和我心之理都“豁然贯通”的天人合一境界。朱熹所说的格物之“物”,不仅仅是指自然之物体,也包括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朱熹认为穷理之学要一点一点积累,但朱熹的格物不是指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索,而是叫人们懂得为什么和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贤明善良的人。
朱熹的“居敬”、“去欲”说:“居敬”也称“持敬”,就是要求强化身心涵养,收敛自己的思想,在一种心灵的宁静状态中保持对义、理的恭敬上虞道观寺庙寺院。朱熹认为人只有自己把握自己,不胡思乱想才能明了天理、才能符合道德。朱熹还认为人欲是人性的一种病态,是社会不安定的根源,人们在私欲的蒙蔽和诱惑下,便会产生各种恶的念头,作出不道德的事情。所以人只有去人欲才能清醒地体认天理,发挥至善的“天命之性”。但是朱熹更突出地强调,人们“去欲”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封建伦常的道德规范。所以他在总结自己理欲观念的时候就直接说:“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陆九渊
陆九渊(公元1139-1193年),字子静,今江西临川县金溪人上虞道观寺庙寺院。陆九渊承袭程颢的“天即理即心”,他的学说被后来的明朝的王守仁发挥,世人称为“陆王心学”。
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陆九渊认为“我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心”,他在把心扩展为宇宙物质世界第一性的存在,认为世界上唯一真实的只有“我”和“我的心”,万物的理都是都是心的一种表现,人世间所有事物都是我心中之理的体现,离开了心就没有理可言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因此,世界上一切客体都只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天地万物都是我心所固有,“万物皆备于我”。那么,陆九渊的理是什么呢?
陆九渊认为,首先,“理”是宇宙的本源,天地万物都是“理”的表现;其次,“理”指自然与社会的总规律,人的愚昧和明智就在于是否认识了“理”,社会及人事的吉凶都在于是否循“理”而行;最后,“理”其实就是封建伦理的化身,其社会政治内容就是尊卑、贵贱、长幼之序上虞道观寺庙寺院。把政治制度、礼仪准则和纲常伦理都归结为“天理”。
陆九渊的“反省内求”及其道德修养方法:陆九渊认为人格物只要“切己自反”,内求“本心”,体认心中已有之理,万物之理就自然明了,因此他的致知就是彻悟本心,他甚至认为,人可以不读书,只要闭目塞听、静坐修养,就可以达到“此心澄莹中立”的境界上虞道观寺庙寺院。这就是他所说的“反省内求”的“简易功夫”。
王守仁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理”,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上虞道观寺庙寺院。由于心包含了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条理,因而人们只要摈弃格物中之理的方法,向内用功夫而不必外求,只格“心”中之“理”就已经足够了。这个“心”既是良知本体,又是宇宙本体,是最完善的本体,是一切的根本,圣人之道是先验地存在于我心之中的,所以圣人之道也一样是用不着外求的。相对于“心外无理”,王守仁还提出了“心外无物”,认为没有被“心”感觉到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事物的存在也完全是依靠我的感觉而存在,我死了,我的世界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离开我的心,便无所谓“理”,便没有世间万物。一切都离不开人的良知,天地万物都是良知的派生物。
王守仁认识就是对良知的自我认识,知识来源于人们对良知的体认上虞道观寺庙寺院。“格物致知”就是把良知推到事事物物中去,使万物都有良知。王守仁所说的“良知”从本体论角度看,就是宇宙万物的绝对体;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既是认识的源泉和目的,又是认识的途径和标准,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从人性论看,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道德原则。
虽然“良知”是十全十美的,本身没有不善的,但是它会被私欲蒙蔽,表现为人的欲望时就有了善恶之分,因此,必须去掉私欲,恢复人的本心,这个过程就是“致良知”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致良知”就是要扩充良知,使良知表现在无限多的具体事物中;就是要恢复良知,完全彰显人本来就固有的良知,达到良知的极致;就是通过对良知的体认和推行,用内心的良知来规范人的思想,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加强思想修养,杨善去恶,以自己内心的“良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合乎道德规范的要求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如何才能“致良知”,致知在于格物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何谓格物就成为陆九渊学说的关键。陆九渊认为“格物致知”不是要去探求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而是要把我心中固有的天理、把我的良知推到世间万物中去。我的心的良知就是天理,只要把我的良知推到世间万物中去,那世间万物都是合理的。
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王守仁注重从自己心上体认的自我的认识的功夫,认为知行在其本体“良知”中是合一的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在符合良知的条件下,“知”就是“行”,“行”也就是“知”。因此,“行”是要人们把道德观念与道德修养结合,“行”就是人的内心世界的道德修养,这就使道德意识与道德修养成为了一回事。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由内向外,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挖掘自己内心的“良知”,培养心中的“善”的根源,消灭心中“恶”的思想,使人在知于行上统一起来。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哲学是借以反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而形成的一股“经世致用”的思潮,是对宋明理学的全面反动上虞道观寺庙寺院。所以,明清时期的哲学又被称为“明清实学”。实学思想家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物质性的元气构成的,“理”只是元气运动变化过程中所呈现的秩序、条理。
作为明清时期所特有的思想潮流,实学以前所未有的深邃和敏锐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的突破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明清时期的实学思想家
李贽
李贽提出了一整套实际上代表市民阶层要求的社会理想,他是这一时期较早对道学家和封建礼法进行批判的异端思想家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他提倡怀疑精神,要求择善而取,反对盲从一家,认为治学应该为了现实人生。正是因为这样,他认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把人的自然需要作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据,彻底否定传统的礼。
他还提出了“童心说”:由于“道理闻见”使人学会了文过饰非、隐恶扬善,因此是我们的世界成了一个虚假的世界,因此应该恢复人的童心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代表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他的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
王艮、方以智、何心隐
王艮从内部促进了王守仁心学的解体,为追求个性解放、冲击名教的启蒙思想奠定了基础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他把理学家视为人欲的许多活动都纳入“百姓日用之道”,反对“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分。
方以智则注重哲学思想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建立了“质测通几”之学,形成了注测、实理、求效的特点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何心隐提出了“君者均也,君者群也”的观点,开始提出了君臣共治的主张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顾炎武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江苏昆山人上虞道观寺庙寺院。原名绛,字忠清,明朝灭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开启了清初实学的先路,是清学开山上虞道观寺庙寺院。他提倡“崇实”、“致用”。崇实就是“修己治人之实学”,是“以务本源之学”;致用就是经世济民。他认为如果崇实不以致用为目的,就会流于虚无、迂腐;如果致用不以崇实为根据,就会堕入空疏。顾炎武强调做人要做讲求廉耻的有本之人,行博学多闻的务实之学。
顾炎武还主张做学问要走出门户,到实践中去上虞道观寺庙寺院。
黄宗羲
颜元
王夫之
戴震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8182.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