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高僧--太虚大师传:桐乡道观寺庙寺院
FONT size=3 “ 飞梦汉江尘,一谈微远因桐乡道观寺庙寺院。影中同现影,身外独呈身。
nbsp;nbsp;nbsp;nbsp; 了了心无住,澄澄意更伸桐乡道观寺庙寺院。随流得其性,本往海之滨。”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太虚大师赋诗
nbsp;nbsp;nbsp; 缘影收集补充,括号内皆是从《太虚大师年谱》中添加而来的桐乡道观寺庙寺院。今天之所以要介绍太虚大师,是因为他也是人间佛教的首提者,也是近代最有影响的高僧,以后我将要发表《人间佛教渊源与实践》的学习心得将提到大师,故特贴出。
太虚大师(1889--1947)近代高僧,以倡导人间佛教而著称桐乡道观寺庙寺院。俗姓吕,名淦森,法名唯心,号太虚。浙江崇德(今并入桐乡)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光绪三十一年16岁,入苏州小九华寺披剃为僧。出家后即往宁波天童寺依寄禅和尚受具足戒。嗣往永丰寺就歧昌和尚学经。越岁复住天童寺修禅学佛。时与闽僧圆瑛、会泉为同参,相与参究禅学。(补充:大师宗教体验:他曾回忆道:“看了个把月,身心渐渐的安定了。四百卷的《大般若》尚未看完,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的顿空,但并没有失去知觉。在这一刹那空觉中,没有我和万物的世界对待,一转瞬间明见世界万物都 在无边的大空觉中,而都是没有实体的影子一般。这种境界,经过一两点钟。起座后仍觉到身心非常的轻快、恬适。在二三十天的中间,都是如此。《大般若》阅后改看《华严经》觉到华藏刹海,宛然是自心境界,莫不空灵活泼;从前所参的禅话,所记的教理,都深化无痕了。……我原没有好好的读过书,但从那一回以后,我每天写出的非诗非歌的文字很多。口舌笔墨的辩才,均达到了非常的敏锐锋利”,参见太虚大师《我的宗教经验》)
宣统元年(1909),随寄禅和尚参加江苏省僧教育会,并在南京从杨文会居士学《楞严经》,后又就苏曼殊学英文桐乡道观寺庙寺院。三年赴广州弘扬佛法,被推为白云山双溪寺住持。
民国元年(1912),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太虚从广州返南京创立中国佛教会,第二年并入以寄禅和尚为会长的中华佛教总会,太虚被选任《佛教月刊》总编辑桐乡道观寺庙寺院。不久,寄禅和尚逝世,太虚在其追悼会上提出进行“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佛教“三大革命”口号。撰文鼓吹“佛教复兴运动”和改革旧的僧团制度。由于他的“佛教革命”言行,受到一些守旧派的反对,乃辞去月刊总编职务,转入普陀山闭关潜修佛学。闭关两年间,深研佛学法相唯识诸宗经论,旁及中、西哲学诸论著,法学精进,深有所得。民国五年出关后,即赴台湾、日本考察佛教,进行讲学。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民国七年(1918)从日本回国后,在上海与陈元白、章太炎、王一亭诸名士创设“觉社”,主编《觉社丛书》桐乡道观寺庙寺院。翌年改《觉社丛书》为《海潮音》月刊。月刊持办30多年,从未中辍,成为中国持办时间最长,普及影响最广的佛教刊物。
(1924年(民国13年甲子)36岁4月,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北京桐乡道观寺庙寺院。佛化新青年会道阶法师等举行欢迎会,并邀泰戈尔游法源寺,庄蕴宽陪同,徐志摩翻译。5月,武汉佛化新青年会借中华大学举行成立大会,太虚、宗藻生、李隐尘、李慧空等均在会上发表演说。武昌佛教会请太虚讲《金刚经》。德国乐始尔博士来佛学院谒太虚,谈佛法。7月,世界佛教联合会于庐山上举行成立大会,出席会议的除中国代表太虚、常惺、了尘、性修、竺庵、李政纲、王肃方等十余人,日本代表法相宗长佐伯定胤、帝国大学教授木村泰贤之外,还有英、德、芬、法等国的代表数人。会期三天,商讨了中日交换教授学生,唤起缅甸、泰国等国佛教徒的联合,并决定明年于日本召开“东亚佛教大会”。会议期间,太虚讲《西洋文化与东洋文化》,常惺、木村泰贤、黄季刚、李政纲均有演讲,大会取得成功。期间,太虚与李隐尘等发起筹设中华佛教联合会,以便日后在全国佛教界推选出席“东亚佛教大会”的代表。)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民国十一年(1927),太虚受聘任湖南大沩山寺住持,随后于武昌创办武昌佛学院(太虚认为,创办佛学院,培养合格的僧才,“出家的实行整理僧伽制度,分赴各地去做改进僧寺及办理僧教育工作;在家的依着人乘正法论去组织佛教正信会,推动佛教到人间去,这就是改进佛教理论的进一步的实施,也就是改进僧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关键”桐乡道观寺庙寺院。(《全书》第57册第93页)按照太虚的设想,武昌佛学院“第一届在速成了一班师范人才后,优秀者留院深造研究,而第二届专招出家众以律仪为训练,俾佛学院成为新的僧寺”。(《全书》第57册第94页)这种设想没有得到当时的院董会(董事长已由梁启超改为汤芗铭)赞同,不能实行。 (补充:1927年,太虚任厦门南普陀寺住持,兼任闽南佛学院院长。闽院招生简章中规定,“以造成佛教住持僧宝弘法利生为宗旨”,他关于专招出家众,志在建僧,注重律仪,施以严格的生活管理,模仿丛林规制,以树整理僧制之基的设想,在闽院得到实行。闽院开设的课程,大师所要培养的是具有世界性眼光,人类意识的弘法全才,故我列出.。这也是佛教所提倡的因明学,就是对世间法的全面掌握,可以应机对众说法。佛学部分第1学年有《佛学概论》、《各宗派源流》、《佛学大意》、《因明学概要》;第2学年有《佛学大意》、《俱舍学大意》、《成实学大意》、《四论学大意》、《唯识学大意》;第3学年有《律学大意》、《禅学大意》、《净土学大意》、《天台学大意》、《密学大意》、《贤首学大意》、《佛典泛论》、《大乘宗地引论》。此外,国文有语体文、文言文、文法、文学史、文字学等;外文有英文、日文;数学有算术、珠算、代数、几何、三角;历史有中国史、印度佛教史、世界史、中国佛教史、自由史观、僧伽制度沿革史等;地理有本国地理、世界地理、佛教行化地理形势等;科学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和宗教有心理学、伦理学、中国哲学大要、人生观的科学、西洋哲学大要、印度哲学大要、人生哲学、世界各种宗教大要、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等;教育有教育原理、教授法、佛教研究法、寺院管理法、佛教教育各论等;艺术有书法、音乐、图画、梵曲、建筑、雕刻等。此外,还有体育、行持等课。院中还编发《现代僧伽》等佛学刊物。太虚曾说:“闽南佛学院的宗旨,是要将佛学院精神实现为人间社会建设的‘由理想达之事实’”,“在闽南佛学院,是要拿出精神来学佛学的。院内虽有各门学课,也要从事修学,那是拿来作为研究和宣传佛学的工具,根本是要以佛学的信念为目标的”。(《佛学之宗旨及目的》,《全书》第35册第51-52页)在太虚的领导下,闽南佛学院办得有声有色,影响播及全国,当时,陕西、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广西、湖南、贵州、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市,均选派当地寺庙中的优秀分子来闽南佛学院学习,以期造就具有现代意识的住持僧。闽南佛学院成为继武昌佛学院之后的又一所著名的佛学院。太虚在闽南佛学院亲自给学生讲说《瑜伽真实义品》、《弥勒经大意》、《大乘宗地图》,还做过许多次演说,如《行为学与唯根论及唯身论》、《救僧运动》、《中国现时学僧应取之态度》、《大乘位与大乘各宗》、《佛学之宗旨及目的》、《僧教育要建立在律仪之上》、《西洋哲学与印度哲学概观》、《学僧修学纲要》、《现代僧教育的危亡与佛教的前途》、《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后的建设》等。)招收缁素佛教青年入院修习佛学,培育一批德学兼备的僧伽人才。十二年夏,往庐山大林寺住持暑期佛学讲习班,并发起筹办世界佛教联合会。翌年夏,佛教世联会正式成立,太虚被选为首任会长。十四年往山西朝礼五台山,应山西都督、省长阎锡山之请,在太原宣讲佛学。同年10月,率领中国佛教代表团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东亚佛教大会”,并考察日本佛教。自日本回国后,又应邀前往新加坡弘法。
民国十六年(1927),南普陀寺首届方丈会泉法师任期届满,极力推荐太虚继任方丈和闽南佛学院院长,当即推举转逢和尚为代表,往上海敦聘太虚来厦就任桐乡道观寺庙寺院。是年5月,太虚应聘来南普陀寺就职。由于他经常外出弘法,议定请转逢和尚都监,在他外出时代为掌理寺务和学院事务。十七年,太虚往南京讲学,并筹备创设中国佛学会。是年秋,会泉法师鼓励并资助太虚出国考察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诸国,宣讲佛学。并应法国学者建议,在巴黎筹设世界佛学苑,开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之先河。(补充:1928年(民国17年戊辰)40岁,11月,太虚同英国哲学家罗素亲切会晤)
民国十八年(1929),太虚游历欧美各国归来后,(补充:1月28日,太虚由柏林返回巴黎,进一步商讨筹办世界佛学院事宜桐乡道观寺庙寺院。2月10日,巴黎佛学会开成立大会,太虚出席指导。13日离法国赴美,22日凌晨抵达纽约,后又依次访问华盛顿、芝加哥、旧金山等地,于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讲演,与美国学者广泛交流,并同留美学者晏阴初、陈焕章等人晤谈。直到4月5日,太虚离美返国,29日回到上海)即来厦亲自主持南普陀寺和闽南佛学院事务,并倡议组织思明(厦门)佛教会。在厦期间,积极推行佛教僧制改革,宣扬《建设现代中国僧制大纲》,以倡导“对三宝之诚信产生僧格;以六度之修学养成僧格”。嗣又通过佛教会的组织力量,对厦门一些规戒废弛的寺岩进行整顿。同时又对闽南佛学院的学制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设研究生部,分立专修科系,由研究生员自由选修。还亲自为学僧讲学,要求学僧要“学行”双修,讲论《僧教育要建立在律仪之上》。并先后开讲《佛学之宗旨与目的》、《学僧佛学纲要》,又以《现代僧教育之危亡与佛教之前途》为题,极力反对士大夫经院式的法师传法的僧教育方式。鼓励学僧要以振兴佛教、昌明佛法为己任,养成刻苦耐劳的体魄和清苦淡泊的志愿,为兴教献身而勇猛精进。闽院经太虚的亲自教诲和整顿,院风院貌焕然一新,进而使学院成为全国一流的典型的佛教高等学府,蜚声中外,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名僧大德。闽院毕业的学僧,遍布海内外,有的从事佛学研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大法师,如印顺导师等;有的住持名山巨刹,成为振兴佛教的栋才,如竺摩大师等。至今有些住持丛林禅院的高僧,犹是当年受太虚亲自教诲的学僧。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太虚在厦门,还经常应各界的邀请,到处讲学,如多次应邀赴厦门大学演讲,主题有《佛学在今后人世的意义》、《世界亚、欧、美佛教之鸟瞰》;为厦大心理学会讲《梦境》,为哲学系师生讲述《唯相、唯识学概论》等桐乡道观寺庙寺院。此外,还为双十中学开讲《民国与佛教》;应鼓浪屿武荣中学之请讲述《释迦牟尼的教育》;于中华中学讲《欧、美佛教概况》;为厦门青年会开讲《新青年与救国之道德》;还在蔡吉堂居士的涌莲精舍,多次开讲《唯识十三论》等经学论著。(补充:1932年(民国21年壬申)44岁,11月,太虚于厦门新青年讲《新青年与救国之道德》,又于厦门大学文哲学会讲《法相唯识学概论》。12月,太虚为闽南佛学院师生讲《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后的建设》。因连任六年将满,太虚辞去南普陀寺住持,由常惺继任。由于潮汕佛徒代表来请,太虚赴潮州、汕头宏法。后回厦门,在闽南佛学院讲《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太虚作《略评新唯识论》,对熊十力的观点提出批评。)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民国二十二年(1933),太虚连任南普陀寺两届方丈(兼院长)任满,引退返沪,但仍与厦门佛教界保持密切的联系桐乡道观寺庙寺院。二十四年再度卓锡厦门讲学,在佛学会和闽南佛学院,开示论题为《佛学会与实现佛化》、《佛化与现代中国》和《法师与学僧应如何爱护学院》等。鼓励佛学会众会员,要把研究佛学与实现佛化人间的行为结合起来,为振兴佛教做贡献。谆谆教诲学院师生,要爱国爱教,树立为国家为佛教的兴亡而献身的精神。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战爆发,太虚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吁全国佛教徒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救国运动桐乡道观寺庙寺院。并首先发表《电告日本佛教徒书》,要求日本佛教徒以佛教“和平止杀”的精神,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同时又通电全国佛教徒,播讲《佛教与护国》的论述,动员组织“佛教青年护国团”,积极参加救护工作、宣传工作以至地下斗争工作。并响应“航空救国”和“伤兵之友”等抗日爱国活动,募资捐款支援前线。二十八年,发起组织佛教“国际访问团”,远赴缅甸、印度、锡兰以及星、马各地,宣传抗日救国,发动各地华侨、华人和广大佛教徒、佛教团体,积极支援祖国抗战。三十二年,与于斌、冯玉祥、白崇禧等著名将领和宗教界首要人物组织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呼吁全国各宗教团体和全体宗教徒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因其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授予他宗教领袖胜利勋章。
(补充:1939年(民国28年己卯)51岁,12月6日,太虚偕团员苇舫,翻译陈定谟,侍者王永良,抵达缅京(瓦城),受到二千余缅甸僧人、万余中缅印人士的欢迎桐乡道观寺庙寺院。太虚在缅甸僧尼中心区石阶山的欢迎会上致词。希望中缅佛教徒联合起来,为佛化世界而努力。10日,太虚一行抵达仰光,许多缅甸人就地朝拜,欢迎场面之热烈盛大,为太虚平生所未历。在缅甸,太虚访问缅甸朝野人士,出席各种集会,发表多次演说,吁请缅甸各界及华侨造正义舆论,反对日本侵略行径。他还参拜缅甸各大寺院,讲经说法,赢得缅甸佛教界的敬仰。尤其是在仰光大学讲演《缅甸青年之学佛方针》和应缅甸佛教会、崇圣会、佛学青年会的邀请在仰光市政厅讲演的《佛教的国际运动》,反响更大)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40年民国29年庚辰)52岁,1月11日,太虚等(团员慈航、惟幻于去年底自香港到缅甸)抵达印度,16日,印度国民大会领袖波史向太虚表示,愿意以印度医药救护队,赞助中国抗日。17日,国际大学举行隆重集会,热烈欢迎访问团,八十高龄的著名学者泰戈尔亲自担任大会 。19日,中国学院院长谭云山设茶会欢迎太虚,泰戈尔及各院教授等百余人出席。太虚赋诗一首赠给泰戈尔:“佛消焚化一千载,耶继回侵七百年。冶古陶今铸新圣,觉源遥溯育王前。”泰戈尔曾于1924年访问中国,在武昌会见过太虚,并与太虚、徐志摩交谈过。31日,太虚与尼赫鲁晤谈,对如何加强中印两国的联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作了讨论,互相交换了意见。尼赫鲁表示,要以中印学会为基础,进一步多设分会,交换教授,多派团体代表来往,还打算派妇女访问团赴中国,把印度妇女对中国的同情,传达给中国人民,同时也学习中国妇女在抗战中的努力。当天,摩诃菩提会召开阿育王纪念大会,太虚与尼赫鲁在十万群众的欢迎游行中赴会,太虚被推为大会 ,与尼赫鲁均有演说。2月13日,太虚会晤甘地,甘地于纺纱声中与太虚交谈)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太虚为现代中国佛教僧伽楷模,他不仅为爱国护教做出重大的贡献,而且对培育僧才,整顿僧制更不遗余力桐乡道观寺庙寺院。太虚一生创办或主办的僧教育学院有: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世界佛学苑、重庆汉藏教理院、西安巴利三藏院、北京佛教研究院。创办佛教刊物有《海潮音》月刊和《觉群周报》等。组织佛教团体有世界佛教联谊会、中国佛教会、中国佛学会、中国宗教联谊会、世界素食同志会等等。抗战胜利后,受任为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国民精神总动员会设计委员等职。主要著作有《整理僧伽制度论》、《释新僧》、《新的唯识论》、《法理唯识学》和《真现实论》等等。后由其门下弟子编辑《太虚大师全书》行世。
民国三十六年(1947)3月17日,太虚于上海玉佛寺圆寂,荼毗后得舍利子300余颗桐乡道观寺庙寺院。厦门分得舍利多颗,三十七年由其皈依弟子蔡吉堂、许宣平、虞愚等为建舍利塔于虎园路半山堂。1984年迁建于南普陀寺后五老峰山顶太虚台上。太虚台前亭后塔,亭中立一石碑,高约2米,上镌当代画家丰子恺为太虚大师造像。造像法相庄严安详,神态栩栩如生。像下有书法大家虞愚题铭,铭志大师住世大德。
太虚大师之得意弟子,有芝峯法师,法舫法师,大醒法师,法尊法师桐乡道观寺庙寺院。此四位法师“世称太虚大师座下四大金刚”
又如印顺长老等桐乡道观寺庙寺院,皆是大师之得意弟子,都对佛教日后的发展、僧才的教育、佛学院的创办等作出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FONTFONT size=3太虚大师年谱阅读/FONTA href="
FONT size=3 /FONTFONT size=3nbsp;太虚大师文集在线阅读/FONTA href="
FONT size=3
/FONT
FONT size=3 /FONT
P/P/FONT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8192.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