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崇福之地(上)---嘉兴人文地理之十:桐乡道观寺庙寺院

符咒网    2023-02-09    56

文\杭白菊 图\胖胖胖

   “几处天边见新月,经过草市忆西施桐乡道观寺庙寺院。娟娟水宿初三夜,曾伴愁娥到语儿。”

   这是一个令人有些惆怅的新月之夜,唐朝诗人徐凝,来到运河边这个被称作语儿的江南小镇,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残留的古城,这立于河边那座寂寞的语儿亭,让他自然地想起越国美人西施,他一定能深深体会这个为国献身的女子内心深处的无限愁绪,才能随意吟出这样的诗句来,而这随意的一吟咏,竟也流传了一千多年桐乡道观寺庙寺院

   诗中的“语儿”,便是今天的崇福桐乡道观寺庙寺院。春秋战国到汉以前称“御儿”,西汉以后称“语儿”。如今那人、那亭、那吴越争战的壮丽,早已烟消云散,但那故事依然活着,鲜活得如同刚刚发生一般,两千多年的时光也只是瞬间。

   一、语儿怀古

   《崇福镇志》这样记述:“崇福镇素以古镇著称,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桐乡道观寺庙寺院。春秋战国时名御儿,附近为吴越战场。鲁哀公元年(前494),吴王夫差败越,御儿一度属吴,在西郊筑‘何城’。”其后,吴越交战,除何城外,吴王又建了管城、萱城、晏城以拒越,越国也垒石为门以拒吴,“吴疆越界”就这样有了来历。二十年后,越灭吴,此地又复归越。又过三十多年,楚尽取越地,御儿又归楚。

   可以想见,两千多年前这里曾是硝烟迭起的争战之地桐乡道观寺庙寺院。在滚滚硝烟里,有多少英雄故事传颂?想当年,吴王夫差雄姿英发,势如破竹收了许多越地。然后筑城封邑,试图拓展自己的地盘,实现霸业。他站在高高的何城上面,那踌躇满志的样子似乎清晰可见,风儿吹起他紫红色的战袍,和头盔上的红缨,胜利的笑声传达到很远。而对面败者为寇的勾践,怀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抱负,卧薪尝胆,最后用计大败吴国,收复了河山。当他凯旋回来时,又在语儿亭前驻足,去吴国之前夫人在此地生下的儿子,如今也能说话了,于是,他一高兴,金口一开,此地便称“语儿”了。

   传说中语儿的名字来得比较有人情味桐乡道观寺庙寺院。我真的宁愿相信这样的传说。如今,这些当年驻扎吴军、越军的旧城古垒,找不见了,那个叫语儿的古亭,也找不见了,那些无谓的战争,最后也都灰飞烟灭了,只有留下的这些古地名,只有这些书里记载的文字,只有这些美丽的传说,还在提醒着我们,这些曾真实地存在过。当然,还有一条位于镇东南,在这个小镇形成以前就有了的河流,这条后来被叫作“语儿泾”、“语溪”,今天被称作南沙渚塘的小河,依然让我们可以凭吊怀古。崇福镇旧时也称作“语溪”,就是因此河而得名的。南沙渚塘一头通大海、一头通运河,一如连接历史和现实的纽带,见证着曾经的辉煌。崇福,有这样的故事作底子,实在称得上是一座既有英雄本色、又有儿女情长,刚与柔相融合的小镇。

   二、常乐佛地

   吴越争战之后,与崇福一地有关的人文,首先值得写上一笔的,当是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桐乡道观寺庙寺院。《二十四史》之《南史》中有记载,梁武帝萧衍生性质朴敦厚,十分孝顺父母,从小勤奋好学。长大以后,博古通今,足智多谋,很有文才武略。他是凭自己的实力,一步步从一个普通的东阁祭酒,而升为宰相,而称帝的。称帝之后,虽然事务繁忙,日理万机,仍然手不释卷,曾亲自撰写过许多书。萧衍笃信佛教,晚年尤甚。他听政之余常常亲临寺院讲经,听者万余人。他对自己的儿子昭明太子也是这般严格要求。至今让我们常常想起这位教子有方的帝王父亲。

   这样一位比较明智的帝王,也与崇福这个小镇结下了因缘,甚至可以说为初创崇福立下了功劳呢桐乡道观寺庙寺院。他接帝位的第二年,也就是梁天监二年(503)就下令在各地修建寺院,其中也包括在语儿建的常乐寺。讲崇福镇因寺而兴,绝不为过。当时的语儿还仅仅是一个草市,直到建常乐寺后,隋朝又开掘大运河,穿语儿境,沿河两岸人口才慢慢地聚集起来,这里渐成常乐佛地。入唐后又有僧人在镇东建修澄院(后改广法寺,俗称东寺;常乐寺后来也改称崇福寺,俗称西寺)。再后来还建有南寺、北寺。从南朝梁时始建常乐寺到清末,历代建有五十多座寺庙。可见这个小镇佛缘之盛了。

  常乐寺建后,萧衍有没有来寺院讲经,志书上没有记载桐乡道观寺庙寺院。但宋建炎三年(1129)那个早春二月,康王赵构(即后来的南宋皇帝)避乱杭州时,路过崇德曾在该寺院驻跸,这确实是有历史记载的。事实上,这座不寻常的寺院,历代都曾是这个小镇的骄傲,是一代代僧人为之苦心经营的所在。唐乾符中(874~879),寺僧无着禅师主持,在寺前建造两座经幢,一名语儿乡,一名语儿市,后俗称西寺双塔。“文革”中两塔被拆除。其藏砖刻、金银铜器、玉石佛像、经卷、象牙玛瑙、珍珠、钱币等文物,现均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明正德《崇德县志》载:“延祐七年(1320),僧本烈筹建钟楼于寺东南隅,募铸铜钟,计重万斤,声闻十里。”此钟后置杭州灵隐寺。明永乐时还修建金刚殿,“上万寿岁旦,俱习仪于此”。清朝又屡加修建,民国七年(1918)又大修。

   因为历代都有修建,时世更迁,这么多寺院都先后被毁,如今仅存的,就只是这常乐寺留下来的一个金刚殿和两间僧房老屋,当然还有金刚殿边上那口古井了桐乡道观寺庙寺院。看那古井的石栏也已经老得由青灰变成了暗黄,井里还流着古老的水,但觉岁月漫漫,水石俱老,已不是现世之物了。据说,那寺院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时被毁,而独金刚殿没有被毁掉,多亏了它当时也称天王殿,与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称天王同,所以得以幸存。这不能不说有些戏剧性。今天这残余的殿内,是镇老年工人俱乐部的所在,那天我们去的时候,有几个老年人正坐在那里吃茶聊天,一位热心的老人还指点我们看墙脚边台子底下一块大碑石。那碑石字迹不清,无法知道记载着什么了。

   据小镇人王老师回忆,“文革”时从塔上拆下来许多石刻,曾保存在大操场司令台下,三十年后司令台拆掉时,那些雕刻精美的石头便如无家可归的弃儿,四处散落桐乡道观寺庙寺院。今天还能从桐乡二中校园内找到几块断壁残垣,静静地躺在草丛间,无奈又无语。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拍下它们,留一个记忆罢了。

   三、镇、县之始桐乡道观寺庙寺院,义、德兴焉

   历史的车轮到了唐朝,对于小镇崇福来说,有一个时间一定得记住,那就是唐乾符六年(879),此地正式建立义和镇,这是小镇建镇之始桐乡道观寺庙寺院。建镇的缘起,是因为与一个历史人物有关,这个人就是吴公约。乾符二年(875),黄巢起兵,余杭人吴公约招语儿健儿,组织义勇队保境,破黄巢于嘉兴西境(今天的崇福),特旨被授为义和镇遏使。因为这个原因,四年后,语儿乡升为镇,特于语儿西北隅新设义和镇,小镇的区域才逐步由东南语儿市扩展到西北义和镇。语儿一地慢慢成为官吏的行政治地,公务军旅车马频繁,商贾往来不绝,运河西岸也开始形成集镇。

   到了五代时,小镇开始升级,后晋天福三年(938),嘉兴县西部崇德等七乡(崇德、千乘、语儿、南津、石门、积善、募化)置崇德县,义和镇即为县治,成为县政集聚之地桐乡道观寺庙寺院。因镇北有崇德乡,故以“崇德”两字取名崇德县。从此,该镇开始了它长达一千多年县治(元朝时曾为州治)的光荣历史,运河沟通小镇东西两岸。五代时期小镇的崛起,我们无论如何都得感谢吴越王钱镠。民国《嘉区文献》载:“唐末五代,中原扰攘,而钱镠居吴越八十余年,独不被兵,崇德又紧靠吴越国京,四方冠冕咸集,造成人文兴旺。”由此可见,吴越王钱镠对小镇在中原大地大动乱时期独得安定而发展起来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时过千年,普通人都只知道,这个小镇曾是县治,我们的父辈们,还习惯地称崇福为“崇德”,去镇上出市称去“县里”,但他们不清楚,为“县里”崇德的创建起关键作用的镇遏使吴公约和吴越王钱镠两位功臣了桐乡道观寺庙寺院。幸好修志书的把他们记录了下来。每一次我翻动这段历史,心里总浮现出两个字:一为“义”字,一为“德”字,恰巧就应了这镇名、这县名。我想,这应该也是古老的崇福最初的人文精神吧。偏偏这:“义”和“德”兴于乱世,是更为难能可贵的

   四、治江南大县桐乡道观寺庙寺院,当仁不让

   有了五代时打下的经济和人文基础,到了宋代,古镇因为县域的进一步扩大,其地位也水涨船高桐乡道观寺庙寺院。北宋时期从中原到江南,普遍重视农业生产,崇德四郊也成了江南稻、麦、桑主产区,一些手工业者、商贾汇集于镇,促进了县治的日益繁荣。宋时还在镇上建起了收税亭、酒税务、抵当库、茶盐场,商品经济已初具规模。北宋熙宁十年(1077),嘉兴县的梧桐、清风、保宁、千金、永新五乡又被划归崇德县,属浙西路管辖,当时共辖十二乡三十都。此时,镇域以江南大县治地立足于世。

   北宋时的崇福建起了最能代表人文思想的两个所在,一是在运河之西建起崇德学宫(即孔庙,后迁至河东),沈括曾为之撰写《崇德县建学记》桐乡道观寺庙寺院。二是在县治的东南建有观风亭(南宋时改为春风楼)。乾道六年(1170)那个六月之夏,诗人陆游过崇,专门会见县令吴道夫,畅谈乡土情事,可见当时的小镇在诗人的眼里是很有看头的。

    令人欣慰的是,虽历经改朝换代,这孔庙和春风楼,至今还留在崇德人的视线里,昭示着这座古老小镇的文化内涵桐乡道观寺庙寺院。虽然现存之孔庙已经面目全非,原有代表笔(文璧巽塔)墨(小桥)纸(荷花池)砚(桂山)的标志性建筑只留下一座宝塔了,那规模宏大的大成殿也只留下一部分,即使如此,也足够让你去朝圣膜拜了。那石狮还在,那棂星门还在,殿前的大花盆里花草依然簇簇,千年以降,新老交替,却总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

   还有那春风楼,虽然那楼早不见了,但以此命名的春风大桥却成了今日小镇的标志桐乡道观寺庙寺院。站在春风大桥上向南向北眺望,总有种非常神圣的感情升腾起来,有时又免不了有种欲寻古人而不得、欲知来者又渺茫的疑惑,思绪在运河悠悠的波纹里晃荡——小镇的历史和现实,何以这样的令人着迷?小镇经济繁荣,人文雀跃,大气蔚然,当自宋时起是一个大转折。尤其是宋室南渡迁都杭州后,运河成了北方至京城的交通命脉,崇德为运河交通要道,又临近京都,不少官吏、世家迁居于此,带动了该地的发展与繁荣,崇德俨然南宋京城的北面屏障。治江南大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特殊地位,在元明到清前期继续发展,崇德真正成了江南大市镇之一。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两次攻占崇德,毁东南半城作为战场,全镇七十二条半弄仅剩三十二条半桐乡道观寺庙寺院。后经过抗战时期日军占领时修筑炮台和战争的破坏,城河淤塞。解放后,拆去城墙,填河筑路,小镇面貌大改。

   1958年11月,崇德县并入桐乡县,小镇长达一千零二十年作为县治所在地的历史使命结束了桐乡道观寺庙寺院。然而,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建设,崇福镇重振雄风,俨然为桐乡市第一大镇。这些年,古镇乌镇的名声已响彻海内外,但崇福镇的特别地位依然是别的小镇所无法企及的,想必是因为有许多人文的因素在里头,其深厚的历史底子是她深入骨髓的骄傲。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8193.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