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中贸圣佳2022秋拍佛像艺术专场|铜佛像出手变现资讯:台北道观寺庙寺院

符咒网    2023-02-09    56

Lot 2109

摧破金刚像

西藏丹萨替寺 14世纪

铜镀金 高23厘米

估价:RMB 2,200,000-3,200,000

西藏有这么一座寺院,位于拉萨不远的深山中,最初只是一间修行的茅草屋,后来由于教派的壮大逐渐走向辉煌,成为西藏前藏地区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宏伟的艺术殿堂,盛极一时台北道观寺庙寺院。随着政权的更迭走向衰落,最终被人遗忘;终于在上个世纪被西方探险家发现,在为数不多的老照片中,将丹萨替寺伟大的艺术成就展现在世人面前;但是当世人还没得来进一步深入探访、研究这座艺术宝库,它就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场无常的劫难里化为焦土,灰飞烟灭,令人无限唏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丹萨替寺。

丹萨替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桑日县境内,山势雄奇,地形殊胜,北倚黑山,南临宽阔的雅鲁藏布江,东西两面山峦高耸,形成两道天然的屏障,海拔4410米;山上树木繁多,水草丰茂,风景秀美,气候宜人,每至夏日,山花烂漫,芳香四溢台北道观寺庙寺院。此如此优越的环境,使得这里成为了一处佛教修行的理想圣境。

丹萨替寺由噶举派僧人多吉杰布于1158年创建,建寺之后,多吉杰布在该寺收徒传法十多年,因其地名叫“帕竹”,该派发展为帕竹噶举派,丹萨替寺遂成帕竹噶举派的主寺台北道观寺庙寺院。多吉杰布本人也被称为帕木竹巴。多吉杰布时期,丹萨替寺仅有其修行用的一间屋子。1198年起,多吉杰布的两位大弟子止贡巴、达隆唐巴开始修建丹萨替寺大殿。1208年,出身朗氏家族的扎巴迥乃登上丹萨替寺座主之位,成为丹萨替寺第一代住持,正式揭开了丹萨替寺兴盛繁荣的大幕。此后丹萨替寺住持职位便由朗氏家族兄弟或叔侄之间世代相传,法脉不断,到14至15世纪时成为最富裕、最重要的西藏寺庙之一。直至1618年帕竹政权被藏巴汗政权取代,从此丹萨替寺走向没落。

侧身图

在丹萨替寺历史上,有一项重要的举措,那就是前一位住持圆寂后,继任者即为前者建造舍利灵塔,又叫吉祥多门塔或者扎西果芒大塔台北道观寺庙寺院。这种习惯始兴于帕木竹巴圆寂后的12世纪晚期,是帕木竹巴的弟子为师尊所建,其后相沿成习,一直延续到十五六世纪。根据史料记载,先后共有八座大塔在丹萨替寺落成,供奉历任主持舍利。丹萨梯寺最主要、最辉煌的造像艺术成就也是围绕着这些舍利塔创立的,那些最为精美的大塔装饰集中制作于14到15世纪,这一时期帕竹噶举派的势力发展至顶峰,有了朗氏家族的护持经营和信徒们的慷慨资助使得丹萨替寺拥有极为强大的财力和资源调动能力,这构成了吉祥多门塔宏伟雕塑的先决条件。史料记载丹萨替寺雇佣了来自不同地区最优秀的工匠们来此修建大塔。其中,喜马拉雅地区久负盛名的雕塑家尼泊尔人功不可没,他们以尼泊尔美学为蓝本,极尽工巧之能事,将加德满都谷地最具代表性的雕塑比例和装饰工艺注入到西藏本土美学中。此外,藏族、汉族工匠也参与到大塔装饰的制作中,使得丹萨替艺术呈现出更多元的艺术样貌,并逐渐发展出自成一体的艺术风格。

图一:丹萨替寺大殿外景台北道观寺庙寺院,1948年

1948年,意大利藏学家图齐和他的摄影师弗兰西斯到访丹萨替寺,用相机记录下了唯一一组吉祥多门塔的珍贵照片,为我们在半个世纪后揭开丹萨替艺术风格的神秘面纱提供了直接的图像证据(图一)台北道观寺庙寺院。根据照片结合历史资料可知,大塔整体为梯形上升结构,高约4.2米至5米,共有6层,每层为方形折沿式,直径逐级递减(图二、三、四)。基座部分呈圆形,由帕竹噶举各部护法组成,供奉位置严格按照四个方位及噶举派仪轨排列,包括四大天王、龙女、吉祥天母、罗喉护法等;莲台上的第一层主供女性尊神,包括供奉于每一侧正中央的叶衣佛母、大随求佛母等造像,以及两侧每四位为一组、共十六尊供养天女浮雕;第三层表现佛部,中央供奉释迦牟尼佛,两侧为四尊阿閦佛,背板饰有千佛浮雕;第四层表现金刚界曼陀罗,中央供奉五方佛,其余方位严格按照曼陀罗布局放置金刚部眷属;第五层为密续本尊,如胜乐金刚、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等;大塔最顶层外圈为护法金刚亥母,中央供奉舍利灵塔,内部装藏历任座主舍利,舍利塔周围按顺序供奉噶举派源流师众,从金刚总持,到古印度各大成就者,再到帕木竹巴,直至帕祖之后的历任主持。严谨的布局和对称的几何形结构使得整个吉祥多门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坛城,大塔的顶部就是坛城的中央,所供奉的神格由低到高逐级递增。

图二至图四:丹萨替寺大殿内景

本尊造像即安放在丹萨替寺吉祥多门答第五层的密集不动金刚坛城中的不空成就佛,除其半忿怒相以外,主尊的三面、法器之顺序以及须弥座前两侧的迦楼罗和十字金刚杵均与不空成就佛之秘密像一致,例如,十二世纪重要的坛城章法《究竟瑜伽鬘》中便有相关记载台北道观寺庙寺院。自其右上臂起,六臂分别持转经轮、十字金刚杵、短剑、金刚铃、莲花、火焰状珠宝,与一张密集不动金刚坛城唐卡中位于东象限的不空成就佛一致(图五、六,参阅邦瀚斯,纽约,2014年3月17日,拍品18)。另一尊出自香港邦瀚斯之铜鎏金像(图七、2014年10月7日,拍品933)则刻画了密集不动金刚坛城大日如来之秘密像,与本拍品应属丹萨替吉祥多门塔上同一个坛城的同组造像。

图五、图六 :纽约邦瀚斯台北道观寺庙寺院,2014年3月17日拍品

图七:香港邦瀚斯 2019 年秋拍台北道观寺庙寺院,14-15世纪丹萨替寺密集不动金刚坛城大日如来

本尊不空成就佛头戴五叶金刚宝冠,冠顶装饰金刚杵,前方有化佛一躯,正面冠叶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发冠边缘可见波浪状发丝,刻绘精细台北道观寺庙寺院。耳旁缯带向两侧舒展飘起,动感十足。生得三面九目,神情为寂怒合一的寂忿相。宽额丰颐,脸型宽大,面部饱满,鼻梁高挺,呲牙咧嘴,三目圆瞪,杏仁状的大眼使得表情静穆而又慈悲,传递出强烈的宗教力量。双耳垂肩,饰花朵状大耳铛。上身袒露,胸前佩戴连珠项圈,项圈上的连珠颗颗圆润饱满,外层的连珠上坠以镶嵌了宝石的流苏;佩戴的臂钏、手钏、足钏均已三角火纹表示,极具装饰性。下身着薄裙,裙上錾刻精细的花朵图案。身后批飘带,从肩头绕过垂落于身体两侧,富有生动性。全跏趺坐于台座上,台座分为两层,上层为仰莲瓣莲座,莲瓣由两层饱满的褶边花瓣组成,这种独特样式由一种早期丹萨替莲瓣造型演变而来,莲瓣尖端的褶皱边缘被抽象成一道道的刻纹,这种稍晚期的莲瓣样式亦在诸多丹萨替寺造像中普遍存在,如瑞士瑞特伯格博物馆藏的14世纪丹萨替寺,不空成就佛(图八);国外私人收藏的一尊14-15世纪丹萨替寺大成就甘帝巴像(图九)。下层为“凸”字形须弥座,两角有立体的火焰纹装饰,正面浮雕十字金刚杵,两侧为迦楼罗形象,与拉萨西藏博物馆收藏的14世纪丹萨替寺不空成就佛须弥座前的装饰物一致(图十),同为不扣成就佛的身份标识;同时这样的多级台座也是丹萨替寺造像重要特征,同样之底座可参考布达拉宫藏丹萨替寺15世纪四臂佛母像(图十一)。整像造形完美,比例精准,结构复杂,身躯肌肉感表现到位,璎珞佩戴繁复,工艺精湛,风范非凡,为古代藏传金铜造像中之精品。

(左)图八:不空成就佛台北道观寺庙寺院,14世纪,丹萨替寺,瑞士瑞特伯格博物馆藏

(右)图九:海外私人藏家收藏

(左)图十:不空成就佛台北道观寺庙寺院,14世纪,丹萨替寺,拉萨西藏博物馆藏

(右)图十一:四臂佛母像台北道观寺庙寺院,15世纪,丹萨替寺,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给藏

无论从整体造型还是局部特征来看,此像均表现了西藏丹萨替造像鲜明的风格特点,与现知的丹萨替造像特征完全一致:其一,丹萨替佛像大小规格一般在25-35厘米,本尊不空成就佛高约22.5厘米,符合其造像规格;其二,就面相而言,此尊造像脸型宽大,面部饱满,尤其杏仁状大眼更是丹萨替造像典型的艺术表现方式;其三,造像四肢粗壮浑厚,躯体饱满充实,四肢肥大厚实,整体气力充盈,充分表现了雄浑壮阔的艺术气韵,是丹萨替造像普遍的艺术表现;其四,造像身上多种组合的繁复装饰,这种装饰样式无疑是受到尼泊尔造像的影响,在丹萨替造像中普遍流行;其五,此像装饰绿松石等各色宝石,品种繁多,遍布全身,这是丹萨替造像的传统特色;其六,此像莲座低矮,莲瓣饱鼓,红铜基底鎏金,胎体十分厚重,亦符合丹萨替造像特征台北道观寺庙寺院。由以上几个方面可知,此尊不空成就佛像具有西藏丹萨替造像鲜明的风格特征,可以明确判定,此像就是来源自丹萨替寺舍利灵塔上供奉的佛像,为寺庙佛塔上的“大宝装饰”。

丹萨替寺佛像十分稀少,目前散见于各大小公私博物馆、私人收藏、艺术市场和拍卖会上,据初步统计,总数约100余尊台北道观寺庙寺院。因此丹萨替造像在国内拍卖市场上一经问世都是喜马拉雅艺术收藏圈一个不小的事件,2017年北京保利春拍上一尊14-15世纪的丹萨替大随求佛母就以3450万人民币拍出(图十二)。2019年北京保利秋拍,一尊14世纪丹萨替寺普巴金刚以1782万人民币易手(图十三)。而以密集金刚坛城中的密教造像在丹萨替所有题材造像里是最少见的,据资料显示,除开篇提到的邦瀚斯释出的那件外,仅有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的14-15世纪丹萨替寺的相似密教本尊像可做比较(图十四),除此之外再无同例。

做为此次中贸圣佳2022年秋季拍卖会的封面作品之一台北道观寺庙寺院,此尊14-15世纪丹萨替密集不动金刚坛城不空成就佛造像风格明确,工艺精巧,构思奇特,完美将尊神的忿怒神格和艺术美感融合阐释,彰显了极高的艺术造诣,是近年来少有的精品佳作,我们希望借由此尊造像以中贸圣佳之名,续写丹萨替寺的金色辉煌!

(左)图十二:北京保利2017年春拍台北道观寺庙寺院,Lot5816,14-15世纪大随求佛母,成交价:RMB34,500,000

(右)图十三:北京保利2019年秋拍台北道观寺庙寺院,14世纪丹萨替寺普巴金刚,成交价:RMB17,825,000

图十四:密教本尊像台北道观寺庙寺院,14-15世纪,丹萨替寺,北京首都博物馆藏

Lot 2108 

药师佛像

北京宫廷 明宣德风格(1426-1435)

木漆金 高62厘米

估价:RMB 800,000-1200,000

药师佛又称为大医王佛,是梵文中药师琉璃光如来的简称,与释迦牟尼佛和西方阿弥佗佛并称为三方佛台北道观寺庙寺院。据《药师经》说,药师成佛前在因地修菩萨行时,曾发十二大愿,经历修炼,终成正果,化现东方净土,成为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与无量寿同样是以持名号念佛为众生祈愿的方便法门,可为众生医治病苦,消灾延寿,所以在藏传佛教寺院的医学殿内也常供奉此像。此尊木漆金药师佛具有明代早期的宫廷造像风格。螺发规整,发髻高耸,中央现髻珠,面相方圆,脸颊丰满端庄,双目微合,眉间现白毫,表情安详静谧。药师佛披袒右式袈裟,内着及胸僧裙,衣纹流畅写实,颇具质感。左手作禅定印,右手置于右膝前,执药草“诃梨勒”,这是药师佛的典型法印。造像结全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莲花座上下边缘各饰一周圆形连珠。该像相好具足,整体造型优美,躯体雄健,线条饱满柔和,富有自然写实的艺术美感,体现出高超的雕刻水平和审美造诣,具有明早期宫廷造像的艺术特征。

侧身图

原配佛座雕刻十分精美,呈亚字型须弥座样式,中央有摩尼宝,双狮分置左右,下承一圈小巧的覆莲瓣,上下沿均雕刻莲花与金刚杵纹样,高浮雕工艺精湛,精美绝伦台北道观寺庙寺院。明代宫廷专设造像机构御用监-佛作,制作专为皇帝个人观修的皇帝本尊像,以及供佛教仪式供奉的“事奉佛像”。永乐、宣德年间,“佛作”制作的佛像将汉藏融合的艺术发展至巅峰,这些造像质量上乘,艺术风格独特,并且数量稀少,有的用于赏赐给西藏上层僧侣,为朝廷的宗教怀柔政策服务,有的供奉于皇家寺庙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一直以来都是艺术市场的热点。这尊药师佛像当年便很有可能在皇家寺院中供奉。类似的作品可参见《中国佛教寺庙宝藏-散华聚念》中出版的一尊永乐时期木雕漆金药师如来佛坐像,这尊木雕造像于北京保利2015春拍上拍,最终以人民币402.5万元的高价成交;另有一尊台北鸿禧美术馆收藏的夹纻漆金释迦牟尼像也可作比较。

明代宣德一朝宫廷造像艺术深受永乐时期宫廷造像艺术的影响,皇家气度非常明显的表现在造像艺术的气韵与工艺中,这一时期宫廷造像艺术风格即有永乐宫廷造像的宏阔又有宣德宫廷造像的瑰丽台北道观寺庙寺院。其造像艺术兼收并蓄于两朝的优质传统,实是宣德宫廷造像艺术汲取传统的宫廷造像艺术的精神而形成自有的造像风貌神韵。

此尊明代宣德宫廷制木质金漆释药师佛造像,整体的瑰伟高昂之态,稳重若金字塔式的构置,一种法度庄严的造像艺术具体地显现于虔诚者的面前台北道观寺庙寺院。造像艺术多金铜铸造而后鎏金,而以木质为之而成的明代宫廷造像艺术则为少见。木质造像,纯然于手工匠师雕琢而成,其木质的可塑造性而使其工艺精尽细微得以表现和传达,在刻画的的一刀一痕之间尽露造型的完美之象,在一种规制的样式风格体系中表现的更加深刻而完备。

此尊木质漆金药师佛造像尺寸巨大,品相完美,而且背光底座完整一套,整体显庄严法度台北道观寺庙寺院。佛陀头部高肉髻,头部圆融,面部若饱月华满之象,如清空皓月,透满光华。五官刻画精稳准确,比例协调而露祥和之相。着袒右肩袈裟,躯体宏阔厚实,肉盈满且光韵丰实。双臂圆柔筋健,右手持药果,左手于腹前结禅定印,呈跏趺坐于满莲花瓣座上。手和脚的精微细琢微妙而传神,袈裟衣褶层次井然,折迭穿插而自然的着于佛陀的躯体,一痕一纹之间无一丝刻露的痕迹。袈裟的纹饰转折轻柔曼妙,可见工艺之熟稔精妙。佛陀坐于宽大而精丽的仰覆莲花座上,莲花瓣宽厚丰盈,宽圆厚鼓的上面装饰刻画的装饰之美,尽显华丽,若莲花之艳,如姿展之盛,具粒粒垂盈之体量而环绕之上下的珠点装饰,一座华满的莲花座承托着庄严的药师佛造像,在一种精严的工艺刻画下,却能又表现了匠师刻画艺术的精诚之念所达及的艺术深度的表现。

极为难得是本尊造像背光和底座也是原装一套,同为木雕漆金,整体错落有致、繁而不乱,无声的阐释了明代宫廷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背光最外围装饰一圈火焰纹,上方为大鹏金翅鸟和龙女,中段两侧分别饰以摩羯,神态生动,呼之欲出;下方为相互叠加映衬的神兽台北道观寺庙寺院。佛背光意在表示佛光普射四方,大鹏显慈悲,魔羯示神威,神兽表降服,让人心生敬畏之心。最下面是须弥座塔基,向上收分二折,形成多角“亚”字形状,上下边缘装饰一圈莲花瓣。中间束腰部分装饰复杂,两侧为两尊匍匐着的狮子,中间为摩尼宝。整体构图堪称完美无缺气韵十足,复杂的工艺让人眼前一亮,工艺精湛,叹为观止!在精致的艺术技艺的刻制下,施以漆金工艺,饱满华丽之造像面目呈现了一尊辉丽庄严的具有宫廷仪度而法相宽容、精微而高阔庄严的药师佛造像,令观者在虔礼之际心生欢喜。

(左)图一: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明永乐铜鎏金释迦牟尼佛以1.2亿港币成交

(右)图二:美国费城美术馆收藏木雕漆金的红圣海观音像

明代宫廷造像以气宇非凡、工艺精良,深得后人赞誉珍赏,素为藏家所重台北道观寺庙寺院。早在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一尊明永乐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图一)以1.2亿港币的天价释出。明代宣德宫廷风格的木雕漆金造像极为稀少,而背光、底座完整一套的更是罕见,查阅公私收藏,尚无与本品全然相似者。在美国费城美术馆收藏有一尊木雕漆金的红圣海观音像(图二)与本尊造像为同一时期作品,可为参考。纽约佳士得2018年春拍有一套完整的17世纪木雕漆金释迦牟尼佛(图三),成交价为684,500美金。厦门保利2018年春拍一尊18世纪的木雕漆金释迦牟尼(图四)也已460万人民币的高价释出。此尊药师佛造像相较于厦门保利和纽约佳士得的木雕造像年份更早、其庄严程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题材是更为稀有的药师佛,因此理应有着更好的市场表现。

(左)图三:2018年纽约佳士得春拍17世纪木雕漆金释迦牟尼佛以684,500美元成交

(右)图四:2018年厦门保利春拍18世纪木雕漆金释迦牟尼以460万人民币成交

希望对藏友有所帮助或者引起你的一些小兴趣台北道观寺庙寺院。少走弯路,关于民间藏品的出手想必藏友们都会有疑问和顾虑,但是还是要尊重藏品的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以诚相待!你的一份认可才是重要的。

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台北道观寺庙寺院。《求真务实》

国内一线拍行送拍(嘉德台北道观寺庙寺院,保利,翰海,全国国有文物商店交易会)(scjy18 陈老师)

送拍项目: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书画、油画雕塑、古董珍玩瓷器、紫砂艺术、铜炉佛像、瓷板画、印章、玉器等、钱币邮票资讯分享

收而不研者俗台北道观寺庙寺院,藏而不鉴者傻,以藏学师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缘友者雅,以藏养藏者!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8237.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