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五台山:人生百回尤不足。:合山道观寺庙寺院

符咒网    2023-02-10    61

  《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合山道观寺庙寺院。”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截至2017年,五台山有寺院47处,台内39处,台外8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始于东汉合山道观寺庙寺院。永平十一年(68年),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人在此建寺。

  台内山多地广,河流纵横,选址建寺很重要合山道观寺庙寺院。《清凉山志》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迦叶摩腾、竺法兰不仅发现此足迹,而且还发现佛“舍利”,此外,营坊村这座山的山势奇伟,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由于这三种原因,故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以其山形命名为灵鹫寺。汉明帝为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是大孚灵鹫寺。大孚灵鹫寺是显通寺的前身。从此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大孚灵鹫寺为中国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合山道观寺庙寺院。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

  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合山道观寺庙寺院。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五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五个文殊的法号不同: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吼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

  唐代,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合山道观寺庙寺院。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了,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这是五台山在中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发展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

  随着佛寺的兴建和扩大,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亦日益增多合山道观寺庙寺院。唐德宗贞元年间,合山僧尼达万人之众。寺院的兴旺发展引起对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负面影响,唐武宗遂于会昌五年(854年)下诏废佛,命令拆毁寺庙,勒令僧尼还俗。综计中国拆毁大小寺庙四万四千六百余所,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收回土地数千万顷。五台山亦不例外,僧侣散尽,寺庙被毁,史称“会昌灭佛”。

  唐宣宗即位,又再兴佛教合山道观寺庙寺院。政府规定五台山的僧数仍达“五千僧”。实际上,加上私度和游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纵观历代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以唐代为最多。寺庙林立,僧侣若云,这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标志。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外国佛教徒对五台山的无限景仰和竞相朝礼。唐朝经济繁荣,国势强盛,在国际上声望甚高,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五台山还受到印度、日本、朝鲜和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的景仰。朝礼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经、佛法的外国僧侣很多。

  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合山道观寺庙寺院。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坐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区总面积达2837平方千米,最高海拔3061米。五座山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环抱整片区域,顶无林木而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据传拥有寺庙128座,现存寺院共47处,台内39处,台外8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

  五台山有浩如烟海的佛像,数量多达30000余尊,不仅有佛、菩萨、罗汉、胁侍、供养人、护法神,而且还有儒教、道教、地方宗教、帝王将相、僧侣居士等合山道观寺庙寺院。这里的佛像分为八种类型:泥塑,金属,石刻,木雕,烧瓷,脱纱,刺绣,画像。

  中国佛教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灭佛”事件,五台山都首当其冲合山道观寺庙寺院。隋兴,隋文帝、隋炀帝都是佛教信徒,热衷于扶植佛教,命在五个台顶都建寺庙。唐代的初、中期,是中国佛教的全盛时期,中国佛教走向成熟,当时五台山寺院多达360余处。敦煌莫高窟第61窟内的《五台山图》壁画,画面60多平方米,寺院林立,香客云集,反映了五台山全盛时期的风貌。

  五台山又一特色,就是既有青庙,也有黄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并重,青庙和黄庙相互比邻,共同发展,这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独有的现象合山道观寺庙寺院。菩萨顶是五台山黄庙之首,总管五台山藏传佛教事务的大喇嘛就住在这里。清康熙、乾隆,多次来五台山朝拜,都在菩萨顶住宿,曾赐大喇嘛提督印、斩杀剑,并命山西全省向大喇嘛进贡。据1956年五台山文物保护所的调查,在五台山范围内还有寺庙124处,其中青庙99处,黄庙25处。

  五台山有众多的佛塔宝刹合山道观寺庙寺院。建筑使用材料,有砖塔、石塔、琉璃塔、木塔、铁塔、铜塔、银塔、玉塔、水晶塔等等;建筑形制有车堵波式塔、密檐式塔、楼阁式塔、亭阁式塔、金刚宝座式塔、组合式塔;性质有佛塔与墓塔之分。佛塔中为舍利塔、灵迹塔及一般的供奉塔。墓塔中可分为高僧墓塔与一般性纪念塔;时代上最早的是北魏石塔,以后各个时期均有,最迟的是近年来为五台山圆寂高僧建的舍利塔;规模上大者高56.4米,刺破苍穹,欲与天公试比高。小者仅0.05米,精巧玲珑。在全国现存佛塔中,圆果寺的元建阿育王塔,塔院寺的释迦文佛舍利宝塔,显通寺的组合式铜塔以及《华严经》字塔,均属珍品。五台山的塔,沿革之久,数量之多,用材之广,形制之全,性质之繁,都是全国同类地区罕见。

  五台山的佛像,有关部门仅对37座寺庙调查,数字就达到了17445尊合山道观寺庙寺院。在使用材料与制作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泥塑(含悬塑与模拓),金属铸造(有铁、铜、鎏金、金),石刻(含玉雕,可分为全雕、浮雕、摩崖石刻),木雕,烧瓷,拓纱,刺绣,画像(含壁画、轴画、经卷插图树叶画)。最早的佛像为南北朝时期遗物,键陀罗艺术手法明显。最多的佛像为泥塑,自唐到现,连续不断,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沿革体系。最罕见的是明代著名画家丁云鹏在菩提树叶上彩绘的十八罗汉图,共12幅,单数绘单,双数绘双,工笔重彩,共成一册。五台山佛像,原料不同,工艺有别,时代手法各异,整个作品嫣红姹紫,斑驳陆离,将五台山充实成一座罕见的佛像艺术宝库。

  五台山寺内寺外保存下来的钟、鼓、钵、板、碑、碣、幢、匾、牌、联、诗、文等等,数量浩繁合山道观寺庙寺院。其中不少属于国家珍贵的文物。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8425.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