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古代壁画概览(连载39):通辽道观寺庙寺院
(来源:呼和浩特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
三大寺
三大寺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通辽道观寺庙寺院。清初自顺治到乾隆一百多年间在库伦修建了多处寺院,其中兴源寺、福缘寺、象教寺统称库伦旗“三大寺”。三大寺在建筑结构上采取汉藏结合式,三面环水北面靠山,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库伦三大寺融合了蒙、藏、满、汉建筑文化,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以及现存最完整的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群。其总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群占地面积5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由三十多座殿堂组成。库伦三大寺造型美观,素有“小五台山”之称。它是清代锡勒图库伦政治和宗教的中心,又是内蒙古唯一政教合一的寺庙,对研究通辽地区藏传佛教及宗教艺术有重要的价值。
清朝推行“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宗教民族政策,而蒙古诸部当中,又以漠南蒙古最早和满洲结盟,因此,科尔沁部长期与清朝中央政府保持密切联系通辽道观寺庙寺院。在这一背景下,清政府设立“锡勒图库伦喇嘛旗”,为漠南蒙古四十九旗中唯一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旗。库伦三大寺的设立反映了“锡勒图库伦喇嘛旗”的重要政治和宗教地位,以及清政府和漠南蒙古密切的政治联系。
兴源寺是库伦三大寺的主庙,居三大寺之首,也是库伦旗最早的寺庙,始建于清顺治六年,次年竣工后,顺治皇帝亲赐蒙、汉、藏三体匾额为“兴源寺”,五世大喇嘛罗桑嘉措赐名“嘎丹却楞”通辽道观寺庙寺院。该寺是总掌锡勒图库伦旗政教事务的锡勒图库伦旗掌印札萨克达喇嘛的驻锡地,是全旗的主庙和政教中心。兴源寺依北高南低、地势和缓的斜坡顺势而建,康熙五十八年曾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光绪二十五年重修正殿,在结构上采取了汉藏结合式,改扩建为二层建筑。主要建筑均在一条中轴线上,由山门、天王殿、正殿、嘛呢殿、救度佛母殿等组成的一连四进院落,层层递进,层层升高,中轴线各主殿两侧,辅以钟鼓二楼和配殿,整体布局上,显得均衡、对称。在高大围墙之内,兴源寺与象教寺左右相邻,一墙相隔,并有旁门相通。西院为兴源寺,东院为象教寺。1986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库伦旗三大寺维修及环境整治工程从2006年开始进行勘察设计,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批准施工建设通辽道观寺庙寺院。2009年——2011年对象教寺内玉柱堂、扎萨克达喇嘛寓所、救度佛母殿、膳食房,兴源寺内大殿及东西配殿、山门,福缘寺内三世佛殿、老爷庙、东西廊庑、山门进行维修和饰彩绘工程。
兴源寺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90.06平方米,建筑布局为四进院落,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正殿、嘛呢殿、额克苏莫通辽道观寺庙寺院。其中,正殿面阔九间,进深九间,俗称“九九八十一间大殿”。嘛呢殿位于第三进院落内的高台之上,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歇山式回廊建筑,建筑面积230.58平方米。
象教寺位于兴源寺东侧,始建于康熙九年,由山门、迈达尔佛殿、阿尤喜佛殿、度母殿、玉柱堂等建筑组成通辽道观寺庙寺院。在象教寺前面有一个长方形广场,为一进院落,这是每年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三大寺的喇嘛们举行大型法会时,跳“查玛”舞的场地。寺内其他建筑主要是札萨克达喇嘛居住、供佛、拜佛、诵经、会见客人及喇嘛印务处办公场所。
福缘寺位于象教寺坡下东南方向,始建于乾隆七年,乾隆皇帝赐名“福缘寺”,是清代锡勒图库伦旗财务机构的驻地通辽道观寺庙寺院。民国十五年,福缘寺开始设立却伊拉扎仓,并于民国十七年福缘寺与却伊拉扎仓合并到一起。扎仓是蒙古族喇嘛们进行学经、习文、礼佛教育的专业机构,却伊拉扎仓的建立也弥补了库伦地区没有佛教学堂的空白。
一、壁画内容及价值
三大寺保存的古代壁画分布在兴源寺嘛呢殿、象教寺玉柱堂门廊以及救度佛母殿门廊等处通辽道观寺庙寺院。
嘛呢殿是兴源寺的正殿,三间歇山顶四面出廊式建筑通辽道观寺庙寺院。殿内主供观世音菩萨,东、西墙壁绘有清代壁画,分布于殿内东壁、西壁、东侧山花象眼、西侧山花象眼,包括两幅墙面壁画和二十幅山花壁画,总面积73.04平方米。根据壁画风格分析,壁画创作年代当为清代中后期,绘画样式和设色较为考究,建筑形式、墙体砌筑、地仗和绘制工艺均采取典型的北方汉族地区惯用形式,应当为水平较高的民间画工所作,是内蒙古地区清代藏传佛教寺庙中重要的壁画作品遗存。壁画内容为汉传佛教主题,绘制汉传佛教十八罗汉、藏传佛教十八罗汉及护法韦驮、多闻天王等。嘛呢殿壁画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期间实施保护修复工作,现已修复完成。
象教寺门廊西壁上层山花、东配卧室二层门廊东西两壁、救度佛母殿门廊东西两壁保留古代壁画,画面内容为和合四兽、长寿图、空中楼阁、松树、山水图、人物牵马图、西洋楼阁等,面积约8.92平方米,存在裂缝、水渍、颜料层脱落、历史加固、灰尘污染等病害通辽道观寺庙寺院。
兴源寺外景
嘛呢殿壁画山花
嘛呢殿壁画局部
嘛呢殿壁画局部
嘛呢殿壁画局部
嘛呢殿壁画局部
嘛呢殿壁画局部
嘛呢殿壁画局部
嘛呢殿壁画局部
嘛呢殿壁画局部
象教寺
玉柱堂办事处
玉柱堂办事处门廊西壁山花
玉柱堂东配卧室
玉柱堂东配卧室二层门廊东侧壁画山花
玉柱堂东配卧室二层门廊东侧壁画
玉柱堂东配卧室二层门廊西侧壁画山花
玉柱堂东配卧室二层门廊西侧壁画
救度佛母殿
救度佛母殿门廊东壁壁画
救度佛母殿门廊西壁壁画
二、壁画保存现状及工艺
因兴源寺嘛呢殿壁画基本修复完成,本报告中的病害调查参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内蒙古库伦旗兴源寺嘛呢殿壁画抢救性保护修复方案》,病害类型照片采用2019年修复前所拍照片通辽道观寺庙寺院。
根据兴源寺壁画现场调查记录,主要存在病害包括裂隙、空鼓、颜料层脱落、点状脱落、涂写、泥渍、动物损害、人为干预、划痕等类型,严重影响了壁画的长期保存通辽道观寺庙寺院。其中空鼓最为严重,约占壁画总面积的50%以上,且分布较广。
1、裂隙
调查中发现,在建筑早期基础存在不均匀沉降,整个建筑南半部分(包括台阶和南墙等部位)下沉,导致东壁和西壁南侧以及两壁之间的室内地面出现大范围裂缝,并致使墙壁砌体出现错位、穿插枋等木构件出现劈裂,在壁画的东壁和西壁南侧出现通长裂缝通辽道观寺庙寺院。此外,在东壁和西壁北侧墙内柱部位亦有一定程度的裂隙病害存在,但相对比较轻;东、西山花等部位也存在部分细微裂隙。
2、空鼓
壁画空鼓情况比较严重,主要病害基本分布于东、西壁画面所及区域,尤其以两壁南端较严重通辽道观寺庙寺院。西壁空鼓面积大于东壁空鼓面积,且空鼓严重程度也较大,基本遍布在西壁壁画整体,大于整体面积50%。这种大面积的空鼓已经严重影响了壁画的保存。
3、颜料层片状脱落
壁画颜料层脱落病害呈现斑块状分布,主要集中于东西两壁,与长期不当使用或某些不合理的干预措施有关,山花部位颜料层脱落病害相对较轻通辽道观寺庙寺院。
4、点状脱落
壁画点状脱落比较严重,通常分布于各铺壁画边缘与靠近地面等部位通辽道观寺庙寺院。
5、涂写
涂写病害主要集中于壁画位置较低的部位,包括用铅笔、毛笔、粉笔、手掌以及不明工具留下的涂抹痕迹,极少数为圆珠笔笔迹,对壁画外观影响较为严重,这一情况应当与兴源寺曾在1949年以后长期作为政府机关办公场所的功能性质有关通辽道观寺庙寺院。
6、泥渍
由于近代以来,寺院文物建筑修缮较少,嘛呢殿存在较为严重的漏雨现象,导致靠近屋面的部分壁画表面出现泥渍和水痕通辽道观寺庙寺院。2009年,对屋面进行了清理和翻修,漏雨不再发生,残损致因不存。
7、动物损害
动物损害主要包括壁画表面粘附的动物粪便和蛛网,粪便分布较多,普遍集中于壁画的中上部位,蛛网主要集中于靠近屋面的部分壁画通辽道观寺庙寺院。
8、人为干预
分布于东西两壁,包括钉入壁画表面和地仗层的数十枚图钉,以及个别铁钉、木片等物,应为政府机关占用期间,工作人员为便于日常办公而采取的措施,所以图钉位置的分布比较规则通辽道观寺庙寺院。因为此类人为干预产生时间较晚,所以除形成孔洞之外,对壁画安全影响较小。
此外,在文革期间为防止破四旧的损坏采用石灰覆盖壁画的方式保护壁画,在壁画表面存在钙质物污染通辽道观寺庙寺院。
9、划痕
分布比较有规律,大部分划痕病害集中于靠近墙裙的部位和墙壁山花交接处,主要由人类日常活动和文物建筑不当改建造成通辽道观寺庙寺院。部分划痕较深且较长,应为锐器或工具划伤壁画表面所致。
裂隙
空鼓
颜料层点状脱落
颜料层片状脱落
划痕
人为干预
动物损害
泥渍
象教寺壁画分布于玉柱堂办事处门廊西壁上层山花、东配卧室二层门廊东西两壁、救度佛母殿门廊东西两壁,病害类型有刻划涂写、裂隙、水渍、历史加固、颜料层脱落、颜料层污染等通辽道观寺庙寺院。
刻划
涂水渍
裂隙
历史加固
颜料层污染
颜料层脱落
病害类型图
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内蒙古库伦旗兴源寺嘛呢殿壁画抢救性保护修复方案》中分析检测数据,兴源寺壁画结构为支撑体、草泥层和白灰层地仗以及颜料层通辽道观寺庙寺院。两层白灰层之间存在有一层较薄的纤维层。传统的白灰层是植物纤维和白灰掺杂后涂抹在草泥层,起到找平和打底的作用。此处的白灰层存在差异,两者分开后,与颜料层相接的白灰层质地细腻,可以勾画局部细致图样。相对其他而言,没有纤维材料的拉结作用,颜料层附着力较小,出现颜料层脱落和点状脱落。
通过对兴源寺壁画样品的分析可知,地仗样品主要是石英、钠长石,白灰层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蓝色颜料为青金石,绿色颜料为巴黎绿,红色颜料是朱砂,白色颜料主要是白垩,黑色颜料主要是炭黑通辽道观寺庙寺院。其中棕色颜料的拉曼测试点为朱砂,其成分可能是朱砂和白垩混合而成。灰蓝色颜料测定点为青金石,其组成为青金石和碳酸钙混合。地仗土样与殿外土样成分均为石英和长石,可见在当时壁画构建时使用了当地的土样制作地仗,麦秸等作为辅助材料。
壁画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修复实施后仍需定期对壁画状态进行观察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辽道观寺庙寺院。目前兴源寺嘛呢殿壁画保护修复工作已结束,为利于壁画的长期保护及管理,建议对壁画保存的小微环境长期监测。由于环境条件对壁画的保护有明显影响,建议在寺院和殿内相应位置布置小环境监测设备,长期监控小环境条件,为其科学提供基础数据的支持。
建议对壁画所在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光照进行监测通辽道观寺庙寺院。这些因素是长期且较缓影响壁画保存的,也是壁画病害产生的原因所在。建议进行每隔1小时记录一次的周期,对环境进行数据采集。管理人员定期收集监测仪器中的环境数据,进行环境条件分析,并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及时制定适宜的保养维护方案。
在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完成后,应充实日常养护管理的技术力量通辽道观寺庙寺院。对上述环境监测数据定期提取分析,并针对壁画本体病害进行周期性的观察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议由专人负责壁画本体日常养护工作,根据壁画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保护处理措施。
来源:呼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8485.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