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库车 感悟古韵:喀什道观寺庙寺院
来新疆旅游,不到南疆就不算真正的了解新疆喀什道观寺庙寺院。因为南疆有新疆最具人文情怀的历史记忆,那是一个充满历史与时光沉淀的地方。
纵观南疆县城,知名度最高的可能就是库车(县级市)了喀什道观寺庙寺院。库车位于阿克苏地区东部,天山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东与轮台县交界,南与沙雅县相连,西与新和县、拜城县接壤,北部与和静县毗邻。
库车是南疆为数不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保存有大量的古城墙、古寺、洞窟、烽燧、古墓等文物古迹喀什道观寺庙寺院。其中,苏巴什佛寺遗址和克孜尔尕哈烽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库车历史悠久,史称龟兹,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喀什道观寺庙寺院。其地域囊括了东接焉耆、北到天山南麓、西连拜城、温宿等地,南到阿拉尔市的广大地区,是西域时期最大的城邦国之一。
汉朝时的西域都护府就设在库车城内喀什道观寺庙寺院。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定名库车,设库车办事大臣,1913年改设库车县。201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库车县,设立县级库车市。2012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龟兹古渡
由林基路先烈题额的龟兹古渡,2000多年前就已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了喀什道观寺庙寺院。库车老城与新城隔河相望,而连接它们的大桥名叫“团结新桥”,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典雅的名字---“龟兹古渡”。
出城沿人民路以西大约2千米到皮郎村,就能看到龟兹古渡了喀什道观寺庙寺院。古老的渡口处架起“团结新桥”横跨在库车河上。站在桥上,可以看到库车最真实的一面,这是老城居民生活最本真的一部份,自然而然,亲近质朴,一点也不因为喧闹而显得零乱和杂吵。
这里的空气弥漫着浓郁的味道,它是将水果的香甜,烤肉的芳裕,馕饼的清香混合之后的味道喀什道观寺庙寺院。这里的街道上,到处透露出一种慢节奏,人们不紧不慢的或坐或走,或用餐或品茶。
车水马龙的路上,我在人群里悠闲的踏着这种慢节奏,走着、逛着喀什道观寺庙寺院。站在历经沧桑的龟兹古渡边,看着水面上龟兹古渡摇曳的倒影,忽然想起2000多年来的龟兹盛景。
这个古渡,造就了库车老街,路边无数沿街的房门和随之形成的人文习俗,都成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喀什道观寺庙寺院。虽然现在古渡早已失去了往日渡口的用途,但巴扎却在龟兹古渡边扎下根来,生生不息,繁衍至今。
库车老城
库车老城,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老城,曾经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拥有着别样的异域风情喀什道观寺庙寺院。库车便利的交通资源,曾经造就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也成就了南疆一座旷世老城。
走在老城的街上,那一扇扇色彩艳丽、图案精致的门和窗,成为这座老城的一大景观喀什道观寺庙寺院。库车的老城,保存得说不上有多好,但有一种浓厚的地域味道和浓郁的民族色彩。
如果不是巴扎日,老城的热闹氛围主要在龟兹古渡街道两旁喀什道观寺庙寺院。饭馆,商店,清真寺,手工作坊,以及桥上桥下的各种民间交易,这一块成了库车老城区跳动的心脏。
库车老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居民大多是维吾尔族人喀什道观寺庙寺院。城区内的古建筑既吸收了中原、欧洲的文化元素和建筑风格,也融合了西域传统的建筑、绘画和歌舞艺术,至今仍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来到库车的游客必逛老城,而老城最吸引大家的是花门一条街喀什道观寺庙寺院。整条街色彩斑斓的门庭,蓝色廊柱支撑着屋前回廊,廊顶以民族风格装饰为主,低头又是栽种的花花草草,到处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与团结新桥附近的喧闹嘈杂不同,老城的另一边是寂静清幽的古城小巷喀什道观寺庙寺院。这一片是老城的居住区,古老的巷道纵横交错,上千年的土墙、土屋在数百米的长廊中铺陈延伸,灰黄色的墙体,在阳光下显得古朴沧桑,蜿蜒曲折的石砖路上,偶尔也会蹿出几个嬉笑打闹的小孩。不少老屋房前伫立着的百年古树,不仅为这土黄色的老城添上了一抹绿色,而且,它们更像是老屋的守护神。
古树旁斑驳的院门虚掩着,推开这扇门,你或许会见到一位百岁老人在院子的葡萄架下,静静地乘凉,尽享天伦;又或你会看到一个民妇在院子里忙碌着,修剪着各色花草,它们在主人的精心料理下,争相绽放喀什道观寺庙寺院。
库车有着许多历史文化遗产,龟兹故城、明清故城、苏巴什佛寺遗址等等,都在向人们诉说着这座城市昔日的繁荣和辉煌喀什道观寺庙寺院。老城里随处可见的古老城墙,则展示着历史文化深厚的底蕴。踏寻这些历史的足迹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无不为我们讲述着库车从前的荣耀。
在老城游玩观光,感受着历史长河的堆积之后,如果走饿了,可以在大巴扎,品尝当地的各色风味美食,尤其是库车的烤肉夹大馕,值得一试喀什道观寺庙寺院。
馕是维吾尔族人的日常主食,记得舌尖上的中国介绍新疆馕时,场景就是在库车拍摄的喀什道观寺庙寺院。老城街边还有酸奶,5元一碗,大馕4元一个,烤包子2元一个,烤肉串6元一串,都很实惠,用馕沾着酸奶吃,也别有一番滋味。
行走在库车老城街头,望着眼前的情景,感觉自己犹如走在时空交错的地带,这里是汉唐龟兹故城和明清故城的重叠地段,尽管目睹不到龟兹故城的原貌,但明清时期的古城墙却耸立在民居之间,见证着龟兹地域的历史变迁喀什道观寺庙寺院。
库车大寺
库车大寺全名为库车加满清真寺,又称克戈敦清真寺,是新疆境内仅次于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的第二大寺,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群众做礼拜的宗教场所喀什道观寺庙寺院。库车大寺可供三千人,在里面同时做礼拜。寺院面积1165平方米,主体建筑有两部分,一是大寺院,内有旋转楼梯至寺顶,全寺为砖木结构。二是礼拜大殿。大殿分前厅和后室两部分,面积约665平方米。在寺内庭院东南角,还保留了一处伊斯兰宗教法庭的遗址。
大寺始建于1561年, 初始为土建寺院,17世纪改作木结构寺院,1925年遇大火焚毁木结构部分,现存寺院为1932年重建成,在上世纪80年代曾修缮过喀什道观寺庙寺院。
库车大寺门楼高18.3米,全部用青砖砌成,高耸的门楼与宣礼塔,庄严挺拔喀什道观寺庙寺院。塔柱雕以伊斯兰风格图案,穹窿式楼顶,形似天宇。大厅内纵横8行的64根六棱形大柱,表面饰彩雕绘画,支撑起由102块方格画图案组成的天花板,华丽壮观。穹隅也是砖砌的,气势恢宏,直径6.9米,最高处15.5米,方圆过度,空间浑然一体,结构非常完美。
苏巴什佛寺遗址
“苏巴什”是维语里的“水之源头”,苏巴什佛寺遗址位于库车河出口的两岸喀什道观寺庙寺院。该遗址是魏晋到唐时期,龟兹乃至西域的佛教文化中心。经过千年的风雨侵蚀及外国探险队的挖掘破坏,现已面目全非,但现存的残垣断壁和佛塔仍能显示出昔日的恢弘和壮观。
佛寺始建于魏晋时期,隋唐最为兴盛,十三世纪后毁于战火喀什道观寺庙寺院。它曾是古龟兹国的皇家寺庙,高僧鸠摩罗什曾在此升座,为西域各国王公讲经说法。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录其“佛像装饰,怡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虽为佛寺,但其范围之广,堪比城郭。只是经过近2000年的风雨剥蚀,以及外国探险队的盗取,如今已面目全非。
玄奘西行至此,停留两月有余,《大唐西域记》中有记述,“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相称喀什道观寺庙寺院。这“昭怙厘大寺”,即“苏巴什古城”,也是传说中的女儿国(那条将古城分为东西两寺的河水,便是《西游记》中的“子母河”了)。至唐安西都护府移设龟兹后,内地高僧云集于此,佛事兴隆。
苏巴什佛寺遗址,是到库车旅游,最值得去的景点之一喀什道观寺庙寺院。走进废墟中的佛寺大殿,残余的厚壁和柱子也足以让我浮想曾经的恢宏与建筑之精湛。
相传,鸠摩罗刹在此为西域王公讲经,弘扬佛法;唐玄奘至此滞留,是在这座殿堂讲经两月喀什道观寺庙寺院。从大殿出来,沿坡西上,就是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佛塔——寺群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尊。在此佛塔基部发现的龟兹墓葬,又成了苏巴什给后人设下的一个千古之谜。
在旷大的遗址(约4万平方米)上,只有我们几个游客喀什道观寺庙寺院。清早戈壁上的风很大,风声里更加显示出苏巴什佛寺的静穆和神秘。站到临河一面的高坡上,兴许脚下原先是一间佛堂,库车河在这里,秋冬季干涸着,夏季浩荡的河水,在河床底部冲出了一道道深痕。河对岸的东寺,正在修建木栈道,现在还没有对游人开放,隔河远眺,那片废墟依然显得壮观辉煌。
克孜尔尕哈烽燧
从苏巴什古城遗址出来,沿吐和高速西行至217国道交汇处下高速,右转,我们来到了一处更为久远的历史遗迹---克孜尔尕哈烽燧喀什道观寺庙寺院。
“克孜尔尕哈”是维吾尔语,意为“红色哨所”喀什道观寺庙寺院。 克孜尔尕哈烽燧为汉宣帝时所建,即西域都护府移设乌垒之后,是汉代的军事设施。是汉代出玉门关,西行通往古龟兹、疏勒及天山北麓乌孙的交通要道。是古丝绸之路道上,保存最完好的一处烽燧遗址。历经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雄姿犹存。2001年6月,克孜尔尕哈烽燧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克孜尔尕哈烽燧前有世界遗产的标志,在2014年6月,克孜尔尕哈峰燧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喀什道观寺庙寺院。
据介绍,该烽燧是汉唐时期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边防报警的军事传讯设施喀什道观寺庙寺院。烽燧顶部可燃放狼烟薪火,传递紧急军情。晚上燃火为之“烽”,白天放烟为之“燧”。烽燧往往又与政治军事中心的城堡、驿站、交通要隘联络在一起,形成信息网络。
烽火台十里相间,台台相连,烽烽相传,燧燧相接,一日即可到达,信息传递可达几千里的距离喀什道观寺庙寺院。遥想当年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下,骑马驱车从长安跋涉数千里是何等的不易,即使现在乘火车从西安到这里也要两三天的路程。
唐贞观十四年(636年),安西都护府设于西州,唐显庆三年(658年),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喀什道观寺庙寺院。唐王朝为了有效地抵御突厥的侵扰,在汉代烽燧的基础上,对克孜尔尕哈烽燧进行修复,并建了部分烽燧驿站。该烽燧是新疆境内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烽燧,它见证了汉唐时期中央王朝对新疆的有效控制。
来到烽燧前,围着烽燧转了三圈,从各个角度观察,烽燧主体由黄土夯筑,上部以胡杨等木柱为骨架,顶部以土坯垒砌喀什道观寺庙寺院。烽燧现残高约13米,底边东西长6.5米,南北宽4.5米。烽燧夯土版筑的构筑方式,是库车古代土木建筑中,最为普遍的的一种方法。
烽燧高高耸立在黄土高台上,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黄土夯筑的高台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依然得以保存,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和建筑手艺的精湛喀什道观寺庙寺院。
烽燧所处地是一个风口,烽燧南面已被风吹出凹槽,远远望去克孜尔尕哈烽燧,就像两个并肩站立的哨兵,孤独地矗立于戈壁与蓝天之间,让人不得不敬,或许,这就是“汉家风骨”四字的最好诠释喀什道观寺庙寺院。
克黑墩烽火台
克黑墩烽火台位于库车老城居民区中,是离龟兹故城西面最近的一座烽火台喀什道观寺庙寺院。与空巴孜烽火台、伊西哈拉吐尔烽火台、沙卡乌烽火台一起构成龟兹故城四周的军事防御体系。
沿着历史足迹和古人遗留下的遗址,根据考古资料推断,克黑墩烽火台的建造时代为唐代喀什道观寺庙寺院。
克黑墩烽火台距离龟兹故城西墙仅千米之遥,烽火台平面略呈方形,剖面呈梯形,底边长约7米,顶边长约6米,残高约6米喀什道观寺庙寺院。底部为夯筑结构,夯层不明,上部为土块砌筑结构,土块大小不等,现仅残存下部。这是当时都护府城防体系中诸多烽火台的其中一座。
2014年,克黑墩烽火台和库车清代城墙一起被公布为自治区第七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喀什道观寺庙寺院。克黑墩烽火台是我们在找寻库车大寺时偶然发现的。千年的龟兹,百年的库车,真是随地都是遗迹!
沙卡乌烽火台
库车县城里有一座沙卡乌烽火台,它位于天山路和新修的博斯坦路交叉口南行200米的博斯坦路东侧喀什道观寺庙寺院。沙卡乌烽火台呈长方形,形体相对规则,目测残高12米左右,是龟兹故城四周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丝绸之路上,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历史的龟兹,今日的库车,承载着龟兹文化沉淀之魂,库车人表现出来的是回归自然的淳朴乡俗,恬静淡然的生活态度,还有执着向上的顽强精神喀什道观寺庙寺院。这座千年古城,以底蕴深厚的龟兹文化为基础,融合了现代文明的精髓,正沿着历史的丝绸之路,走在未来更加辉煌的路上。
神秘而古老的库车,要想看的地方很多,到处都有历史的印迹,中西文化在这交汇,沉淀下来的都是精华喀什道观寺庙寺院。来库车旅游,不仅仅观赏自然奇观,更多的是要感受历史人文的魅力,只要你来了库车,绝不会让你失望。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8546.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