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历时60余年,丘镇英、丘成桐两代学人的心血结晶:2022年压轴之作: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符咒网    2023-02-10    85

题图:丘成桐先生

2022年还剩最后两天,元旦和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台湾道教道家佛教。一到这个时候,总会让人无比期待阖家团聚、围炉夜话的温馨时刻。

今天要介绍的这本饱含了浓浓亲情的压轴新书,正适合年末岁初的这种氛围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作者是一对父子,两代人前后接力了60多年台湾道教道家佛教。不过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可能对其中的儿子——丘成桐先生更为熟悉。

丘成桐先生堪称当代具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道教道家佛教。曾荣获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克拉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马塞尔·格罗斯曼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大奖,学术影响遍及拓扑学、代数几何、广义相对论等数学和物理领域……

作为一名数学家,最近几年,让丘成桐先生屡屡破圈登上社交媒体热搜的,是他对人文教育的看法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丘成桐先生为何对人文教育,尤其是哲学如此看重?这本由丘成桐先生亲自编辑的父亲丘镇英教授的哲学史讲稿,便是最好的回答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丘镇英,字百刚,193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翌年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台湾道教道家佛教。举家迁居香港后,丘镇英教授先后执教于崇基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等多家学堂,曾任香江书院文史哲系主任。讲授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中国上古史、中国近代史、中国诸事研究、中国经济史、经济地理等课程。

哲学乃统摄群学的学问,塑造着每个人认知世界的底层逻辑台湾道教道家佛教。丘镇英教授经历了近代中国最为忧患动荡的那一段时期,深觉根除乱象,对东西方文化之根本——哲学思想进行再评价,实为当务之急。

丘镇英、丘成桐父子

对哲学教育的重视,也融合进了丘镇英教授的家庭教育之中台湾道教道家佛教。丘成桐先生说:

父亲的文学、哲学素养后来间接地对我影响很大,家庭当时的学术研究气氛和哲学谈论,提高了我的哲学思想修养,培养了我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及专注力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丘镇英先生哲学史讲稿》回到古代思想起源的源头,从古希腊和老子、孔子一路讲下来,讲到基督教、佛教的影响,很清楚地勾勒出东西方哲学的走向,是很通盘、宏观的视角,是丘镇英先生作品中迄今为止最好的版本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概论古今东西方哲学,你可能会觉得题目过于宏大,市面上相关的普及性读物更是汗牛充栋,但相信你读完之后,会像阿信一样发出“相见恨晚”的感叹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读这本书,掌握一些哲学知识或许只是最基本的,你还能重温中文已经濒临消逝的古典雅致的纯粹之美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在越发重视家风建设的当下,这本书还多了另一重现实含义:在通过文本触摸老一辈学人在治学精神、学识眼界和人生态度上所达到高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家庭教育中究竟什么才是最根本的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历时60余年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邱镇英、丘成桐两代学人心血之作

文 | 阿信

来源 | 中信出版

01

丘镇英先生其人

在《丘镇英先生哲学史讲稿》的开头台湾道教道家佛教,丘成桐先生整理了一份《丘镇英先生自传》,这篇自传丘镇英先生于1939年由文言文写就,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丘镇英先生出生于1911年台湾道教道家佛教,原名“定庆”:

余生辛亥当鼎革之秋,故余父名余名曰“庆定”,纪念共和已定之意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先生幼时便聪颖好学台湾道教道家佛教,有“才子”之名:

五岁启蒙,《论》《孟》可朗朗上口,七岁随父母至大埔,改入新制小学,未半年,名列前茅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余父爱余甚,每晚温诵日课后即课以《唐诗三百首》,期年能属对作诗台湾道教道家佛教。曾作有“云趋分水凹,月照镇山楼”之联语,父执辈奖赞不已,目为才子。

1955 年台湾道教道家佛教,全家合影于沙田龙凤台

在人生观形成的初期台湾道教道家佛教,笃信佛教的祖母对丘镇英先生的影响颇大,其后才是卢梭、斯宾诺莎、曾国藩、梁启超等:

祖母佞佛,博记经典,耄耋之年,犹能为幼孙辈复诵《金刚经》《心经》,余尝以书比勘,一字无遗,佛家因缘之说、济世利他之怀,已深入幼小无邪之脑际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后为西洋哲学家如卢梭(J. J. Rousseau)与斯宾诺莎(Spinoza)之思想支配,是泛神论者,并是民权论者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言行则拟学曾国藩,前者受西洋思想家列传之赐予,后者则受曾氏著作之熏陶,而梁启超著作之诱发亦非浅鲜,至卢梭之不遇,斯宾诺莎之磨镜生涯,今犹慨叹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21岁时,丘镇英先生与父亲商定赴香江补习英、德文,决拟赴德学工科,不料父亲因病去世,家道从此中落,遂转进厦门大学,改研政治经济台湾道教道家佛教。在厦四年,家庭迭遭巨变,二兄夭亡、三兄歇业,每学期结束都虞停学。

1935年,丘镇英从厦门大学经济系毕业,翌年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台湾道教道家佛教。抗战爆发后回国。

抗战胜利后,丘镇英先生成为联合国救济总署在潮汕区的委员,因清廉而屡得奖赏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1949年10月初,丘镇英与妻子携带一家七口和岳母一家坐渔船到香港,决定在元朗定居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1949年丘成桐坐于母亲怀里,旁为大哥、三位姊姊与亲戚台湾道教道家佛教。摄于汕头

丘成桐回忆,移居香港之后,物质生活的清苦,几乎就是全家的主旋律台湾道教道家佛教。但进入1962年后,坏事接二连三而至。

丘成桐回忆:

先是二姊去世,虽然母亲多次带她看病,终于无救,母亲带我去和合石坟场找她的葬地,第一次遇到生离死别的伤心事,父亲写了一首悼诗,心情实在难过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秋天,丘成桐三伯的儿子丘成标从家乡到了香港,丘镇英悉心照顾侄儿,但家里本来空间就不够,又多了一个人,不单是饭菜不够,丘镇英还决定送侄儿到香江学院去读书, 家庭负担更重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而且丘镇英对小贩、对一切穷苦大众都富有同情心,家门前常有各种挑担的小贩经过,有很多是家中并不需要的事物,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帮衬他们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紧接着丘镇英在香江学院的教席受到冲击台湾道教道家佛教。与丘镇英一起创办香江学院的陈树渠与台湾国民党,一方面容许国民党特务到香江学院做学生,同时容许由台湾派人代替丘镇英的系主任,丘镇英遂愤而辞职。

丘先生坚持,做人要光明磊落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1962 年台湾道教道家佛教,丘镇英先生与夫人摄于沙田龙凤台

转年1963年农历新年,丘镇英吃了醉蟹,就开始不舒服,由于丘镇英也懂一些中医的知识,就自己开药治,一直不见好转,在尝遍了人情冷暖之后,直到4月,才由几个学生合伙将其送到条件好一点的养和医院医疗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但为时已晚,两个月后丘镇英去世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回顾丘镇英先生的一生,他都在寻找一个吸收西方、印度和中国长处的哲学思想台湾道教道家佛教。他认为中国儒家的“致中和”的思想是核心所在。但是由于中国人对于西方哲学并不熟悉,所以他在课堂上先从西洋哲学史讲起。

即使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他的主要兴趣还是做学问台湾道教道家佛教。去世之前,丘先生已经开始准备写儒家哲学、老庄哲学两本著作。

按照丘镇英在自传中所说台湾道教道家佛教,他这一生:

余生不辰,顺逆迭起台湾道教道家佛教。故尝以东西哲人自况,以励余行。“众生一日不成佛,我梦中宵有泪痕。”实为余之怀抱,曾子曰:“虽千万人吾往矣!”末世颓风,浮华征逐。

02

丘成桐:父亲对台湾道教道家佛教我的教育

虽然丘镇英先生已经过世多年台湾道教道家佛教,回首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丘成桐认为,无论在学术上和处事为人上都深受父亲的影响:

我在数学上或有异与同侪的看法,大致上都可溯源于父亲的教导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从小学开始,父亲教我们念唐诗宋词,从简易的开始,我们在山上朗诵这些诗词古文,看着大自然的景色,意境确是不一样台湾道教道家佛教。”丘成桐回忆。

丘成桐三岁某次气愤大哭之后

为了弥补丘成桐读课外书的不足,丘镇英买了一些国内外名著,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有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安徒生的童话、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等书籍给他读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丘镇英还向孩子们解释这些书籍的精义台湾道教道家佛教,读《西游记》就提到意马心猿的意思,读《水浒传》则提到农民的艰苦引致农民革命等等事情:

那时我还小,没有这些深入的想法,只会惋惜孙悟空不能逃过如来佛的十根手指,也对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故事觉得兴奋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丘镇英认为这些章回小说里面的诗词占着整个故事的重要部分,所以要丘成桐背诵它们,“初时实在也觉得困难”丘成桐时至今日都记忆深刻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但是《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祭周瑜文、《红楼梦》黛玉葬花词等都写得很好,念熟了,年幼的丘成桐也开始喜爱它们了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从九岁起,丘镇英要丘成桐每天习毛笔字台湾道教道家佛教。临柳公权和王羲之的帖,“当时邻居几个年轻人每个星期聚在一起,比赛写毛笔字,由父亲做裁判。我还小,没有资格参加比赛,在旁边观赏,觉得这种有益身心的比赛很有意思。”

丘镇英先生墨迹

丘镇英又开始教孩子们念古文,由浅入深,开始时念《礼记 · 檀弓》嗟来之食,又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丘成桐说:“回想起来都是跟做人和读书有关的文章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再后来读王勃的《滕王阁序》《苏武答李陵书》《弔古战场文》等,长篇难解,丘镇英会和丘成桐一起去欣赏这些古文,“记得我们在读《西门豹治邺》到河伯娶妇,巫婆下水时,我们相视大笑,有如父子互相切磋学问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等到丘成桐长大了些,便开始替父亲送信或送礼给他的朋友,钱穆先生是新亚书院的校长,住在西林寺附近,“父亲有时从沙田火车站走到他家里聊天,我站在旁边,也学了一些历史和哲学上的知识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丘成桐先生在清华大学

常有来往的教授还有钟应梅和王韶生等,丘镇英来往的朋友里,还有寺院里的和尚,丘镇英喜欢和他们讨论佛教的哲理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当时还有不少学生到家中和丘镇英交流,交谈的内容包含 西方哲学,儒、道、佛等中国思想的融合,“父亲尤其推崇王阳明的学说,也论及近代科学的思潮……”丘成桐在《那些年,父亲教导我的日子》一文中写道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丘成桐说台湾道教道家佛教,父亲这种对整体性学问的追求影响了他,与他的数学品味一脉相承:

我做学问几十年来,与别人不同之处,也在于我能够通盘地了解学问,这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父亲的哲学很看重哲学思想的交流和不同学派之间的冲突融合,比如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中国后,与儒家、道家的交流和缓慢融合,这都与我做学问的品味很像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学问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不同支流融合成大流,汇入大江大河台湾道教道家佛教。这也是我父亲的看法。

他希望通过东方与西方的比较、交流、融合,形成一种新的看法和哲学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03

《丘镇英先生哲学史讲稿》

为什么值得读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丘镇英先生在《丘镇英先生哲学史讲稿》中开宗明义地写道:哲学乃探求纯粹智识的一种学问,为群学之首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人类的哲学思潮由古代发展到现在,以产生的背景不同,大致可分为东西两大支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东支的分为印度与中国两系,到了东汉以后,印度系输入中国系,经魏、晋、隋、唐的发展,至 宋、明由道学家加以调和融摄,便产生了中国的中古哲学——即所谓 “ 新儒家”的哲学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丘镇英先生手稿

西支的也分为希腊与希伯来两系,纪元以后,希伯来系随基督教的传入罗马,吸收希腊哲学中与神秘思想相合之部分,奠立所谓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文艺复兴运动后,希腊哲学思想随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复兴,遂产生西洋的近世哲学台湾道教道家佛教。十九世纪后半到现在,为希腊、希伯来两系交流时代,亦即转入西洋现代哲学的阶段。

西洋所谓哲学,它所研究的对象,约略相当于中国魏晋的玄学,宋明的道学,及有清的义理之学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论语》所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这里所指“天道”的部分,相当于西洋哲学中的宇宙论;所指“性命”的部分,相当于西洋哲学中的人生论。

文艺复兴以来,西洋哲学从发现人性的自觉,即我之自觉,同时我的世界,便分为二:“我”与“非我”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中国哲学则认“我”与“非我”同为一气的聚散,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台湾道教道家佛教。丘镇英先生写道:

照我个人的研究,中国哲学中对“我”与“非我”的觉解,远较西洋哲学为深邃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丘镇英先生手稿

东西哲学的第二个分歧点,是对人的评价方面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西洋哲学对人的评价,可分两方面来说:基督文明认人是上帝所创造的,而且是带罪降生的,故凡属人类都是罪人,所以人生于世毫无价值可言台湾道教道家佛教。至希腊文明对人的评价虽较高,但以宗教为希腊的科学、哲学的背景,神的地位远高于人。

近代人文主义兴起,个人虽由宗教全体主义之下解放出来,但仍不敢自认为自然的主宰,不过为自然中的一独立分子而已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中国哲学对人的评价,则恰恰与西洋哲学相反台湾道教道家佛教。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人死可以为神,神是由人变的。传说中认盘古氏为天地万物之祖,可见天地万物亦由人创造。中国哲学认“人是宇宙之心”,即认人是宇宙最高的表现。

换言之,中国哲学是承认“人”是自然的主宰的台湾道教道家佛教。人如能克制人心,发挥道心,人便可参天地之化育,与天地精神同流。

所以中国哲学认“人”可以与天地参,把“人”的评价是提得很高的台湾道教道家佛教。即如佛教谓:“一念相应,便成正觉”,一阐提亦可以成佛。即承认人性中有佛性。从可知佛教对“人”的评价亦高过基督教。

东西哲学的第三个分歧点,便是关于神的观念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西洋哲学,带有极浓厚神秘色彩台湾道教道家佛教。而中国则只有祭祀观念的产生,并赋有艺术的意义,同时,是一种最高的伦理行为。

在《丘镇英先生哲学史手稿》的《上部:西洋哲学史》自序中台湾道教道家佛教,丘镇英先生写下了他对哲学在中国普及迫切性的认识:

忆及作者在中学生时代受科玄论战的影响,三十年来即浸淫于东西哲学之研究台湾道教道家佛教。颇觉“五四”以后,国人皆崇西化,惟于构成西洋文化骨干之哲学,多仅啜其一勺,钻研失于太偏。

崇尚古典的,则反对现代,崇尚现代的则反对古典台湾道教道家佛教。于心物亦然,崇尚唯心的反对唯 物,崇尚唯物的则反对唯心。殊不知古今原属一脉,心物本亦同源。

最近胡适之先生在台湾极力鼓吹新个人主义,而内地则推行全体主义的运动,真是旗鼓相当台湾道教道家佛教。亦足征“全盘西化”毒害吾国之深!故今日对西方文化之再评价,实为当务之急。

即便今天看来,书中的这些文字仍然没有过时,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今天常提到的“卡脖子”问题的解决需要基础科学发展水到渠成,需要累计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希望从小孩子开始,培养他们深厚的科学文化台湾道教道家佛教。作学问,遇到小困难,就轻易放弃,恐怕也是积累了太多实用主义观念的缘故。家长总是希望孩子们做生意、开、从事金融。

通过我们的努力,希望中国的孩子们也可以看得远,追求极致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丘成桐在谈到整理父亲的手稿时,如是说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台湾道教道家佛教?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台湾道教道家佛教,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台湾道教道家佛教他》 | 《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 |《白鹿原》 |《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8695.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