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有 |《金瓶梅词话》道德说教中的哲学命题: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关于《金瓶梅词话》一书的道德说教特性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强调《金瓶梅词话》主题进步的论者认为作者的道德说教是写作动机,也是中国传统小说的特定内容,但由于作
者对生活采取了真实反映的态度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小说随着商业(品)经济和市民思潮的发展,展现出时代的进步精神,表现了人们对欲望(求)的追求,道德说教不过是一种
摆设而已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主张《金瓶梅词话》主题二重说的论者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在辨析了作品字里行间存在着的对欲望的批判性与欣赏性交叉共存之后,指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是有道德说教的动
机和行为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但是不时地冒出来的作者自己的人性欲求干扰了道德说教行为的始终贯穿,破坏了小说道德动机的最终实现,并指出这种动机因此是“伪道学”的表
现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认定《金瓶梅词话》是一部“淫书”的人士也不否定道德说教的客观存在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只是遗憾地认为所有的说教不可能把读者从“淫”的恶流拉回到道德的岸边,小
说只会把读者原有的欲望之火煽得更旺,贻害无穷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还有的论者认为,说教不过是一个借口,一个幌子,作者很巧妙地挂羊头,卖狗肉,表现出与时代道德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金瓶梅词话》中确实是有道德说教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只是由于对小说人物故事的认识不同,人们对这个道德说教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和判断,或以之为深,或以之为浅,或
以之为实,或以之为虚,或以之为真,或以之为伪,或以之为有用,或以之为无效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当然,几乎所有的现代批判都给这种说教加上了一个限制词“封建的”,或“封建主义的”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不少现代的小说批评家们对“封建道德说教”,甚至对“道德说教”都是持否定态度的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这种态度不仅当然可以对过时的保守的落后的伦理道德作出合乎社会进步要求的结论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也可以在很艰难地肯定这部优秀名著的同时,轻易地解脱掉在肯定这
部优秀名著时的道德责任和同样很艰难才能完成的对这部优秀名著之所以成为优秀名著的思想原因的探讨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但是,现在看来,对“封建道德说教”的轻而易举的否定似乎是简单了一些,因为封建的东西当然可以批判,但过去的道德说教并非都是封建的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过去的道德中总有人类社会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对人自身生存发展有益的伦理准则,具有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思考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特定的群体在把过去的道德捆在一起作整体否定时,如果拿不出新的伦理来约束自己,规范社会,一味地肯定所否定的道德的反面,遭殃的仍然是人自己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本着这样的思考海南道教道家佛教,我们再来读《金瓶梅词话》,再来检讨其中的道德说教,会发现这部优秀名著更多的有益的东西,会发现道德说教中作为指导思想的关于
人类如何生存与发展的哲学命题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这一命题的意义将超过小说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带给我们的对一个时代百科全书式的认知,而给人们超越时空的启迪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金瓶梅词话》
一、《金瓶梅词话》是一部道德说教之作
不可否认,《金瓶梅词话》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但也是一部道德说教之作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1.执著的道德说教是作者创作始终的追求
《金瓶梅词话》全书从开篇的《四季词》(“词曰”)、《四贪词》和第一回对全书主旨的开场白到最后一回的终场诗,都贯穿着十分鲜明的道德说教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全
书100回,“无非明人伦,戒淫奔,分淑慝,化善恶”①海南道教道家佛教。(《欣欣子序》)
《四季词》和《四贪词》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坦陈作者的人生价值观,这是很显然的海南道教道家佛教。第一回开场白中霸王项羽与虞姬和汉王刘邦与吕后、戚氏二夫人故事
的内涵人们多有争议,索隐附会的猜测颇多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但是,最直接的理解,仍然是道德中的老问题:“情色”误身,误他人之身,也误自己之身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金瓶梅词话》有诗词曲600多首,大多是道德说教的直接载体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如第三回回首诗:
色不迷人人自迷海南道教道家佛教,迷他端的受他亏;
精神耗散容颜浅海南道教道家佛教,骨髓焦枯气力微;
犯着奸情家易散,染成色病药难医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古来饱暖生闲事,祸到头来总不知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也有少量的中性描写之作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如第八回回首诗:
静悄房栊独自猜,鸳鸯失伴信音乖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臂上粉香犹未泯,床头揪面暗尘埋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芳容消瘦虚鸾镜,云鬓绷松坠玉钗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骏骥不来劳望眼,空余鸳枕泪盈腮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还有一部分诗词,有论者认为是作者矛盾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泄露,表现出与道德说教截然不同的心态,是一种带有欣赏、肯定自己所批判的对象的情感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如第十回有:
紫陌春光好,红楼醉管弦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人生能有几,不乐是徒然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第十五回回首诗:
日坠西山月出东,百年光景似飘蓬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点头才羡朱颜子,转眼翻为白发翁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易老韶华休浪度,掀天富贵等云空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不如且讨红裙趣,依翠偎红院宇中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第九十三回也有:
人生莫惜金缕衣,人生莫负少年时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见花欲折须当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从诗词曲本身来看,的确是与作品的道德说教不一致,甚至唱反调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但这是孤立地看这些诗词曲。
若把这些诗词曲的前后情节联系起来,从文学语境的整体去看,我们的结论就相反了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这是作者用这种方式来揭示一种世俗的欲望海南道教道家佛教,虽然书中并没有写明这是某个人物的心态和要求,但不可否认,这至少是一部分人的社会观念,正是作者道德
说教针锋相对的批判对象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由此及彼海南道教道家佛教,《金瓶梅词话》中多处性器官和性行为的描写,在文笔上也多有欣赏叹羡之意,皆不应看作是作者自己的心态,而是作者以代入的方式表现出来
的人物的欲望之眼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中国的小说发展到了《金瓶梅词话》之时海南道教道家佛教,虽然已经有了以直接表现方式出现的人物心理活动或感知行为,如《水浒传》、《西游记》和“三言”、“二
拍”中的人物心理的展示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但以作者代入之笔来写人物心理活动依然比比皆是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保留词话说唱色彩更浓厚的《金瓶梅词话》,以作者之笔或说书人之口代书中人物表达感知行为是一种
常用的表现手法,不能看做这就是作者心态的昭然若揭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金瓶梅词话》是一部执著的道德说教作品并不影响到它也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其中的原因不仅正如很多论者论及到的由于作者采用了写实的手法,批判的
人和事往往很容易游离作者的说教而独立发展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即所谓的“说教归说教,故事归故事”;
而且也由于为了突出人物恶因恶果的关系,作者往往以代入之笔站到故事中去,揭示人物的欲望之心,表现人物的欲望之行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所谓“观其高堂大厦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云窗雾阁,何深沉也;金屏绣褥,何美丽也;鬓云斜身单,春酥满胸,何婵娟也;雄凤雌凰迭舞,何殷勤也;锦衣玉食,何侈费也;
佳人才子,嘲风咏月,何绸缪也;鸡舌含香,唾圆流玉,何溢度也;一双玉腕绾复绾,两只金莲颠倒颠,何猛浪也海南道教道家佛教。”①(《欣欣子序》)
就是这欲望之心,欲望之行海南道教道家佛教。然后才有“既其乐矣,然乐极必悲生”①(《欣欣子序》),说教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不正是小说作者执著而又巧妙的道德说教的表现?“盖为世戒,非为世劝也海南道教道家佛教。”①(《东吴弄珠客序》)
东吴弄珠客决不是为兰陵笑笑生辩解,而是真正理解了兰陵笑笑生的用心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兰陵笑笑生给了读者两个审美空间,一个是小说讲述的真实生活,一个是作者对
这种生活的理性定位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于是,肉欲的世界与理性的说教同时出现,又各自分明海南道教道家佛教。读者既看到了现实生活的魅力,也感到了说教的沉重。
《金瓶梅序》
2.道德说教的主要内容
《金瓶梅词话》道德说教的主旨集中体现在小说开篇的《四季词》和《四贪词》以及第一回的开场白上,穿插在全书人物和情节中的说教都由此展开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四季词》和《四贪词》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以具体的酒、色、财、气为批判对象,以西门庆等人的命运故事作为案例,对自己所肯定的道德规则和人生
价值作了辨析和说教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一是戒贪酒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酒不能不饮,“酒熟堪酌,客至须留”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但那是在清幽的茅舍之中,获得“无荣无辱无忧”状态,所以才可以“倦时眠,渴时饮,醉时讴”。①(《四季
词》)
不能贪酒,贪酒能乱性,令饮者失去原本应该有的行为约束海南道教道家佛教。“酒损精神破丧家,语言无状闹喧哗”,“失却万事皆因此”。①(《四贪词》)
“万恶淫为首”,但“酒是色媒人”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因此,“切须戒,饮流霞,若能依此实无差。”①(《四贪词》)
小说中说到纵欲行为,大多与酒密切相关海南道教道家佛教。西门庆所用春药一定要用酒为引,是形象的“色媒人”。
二是戒贪色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食色,性也海南道教道家佛教。”②(《孟子·告子上》)具有浓厚的子嗣观念和养生意识的中国人不提倡也不接受禁欲主义。但不能贪色,不能纵情,更不能纵欲,纵欲不
仅是道德问题,也是生理问题,纵欲必然导致伦理混乱和折寿夭亡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西门庆就是顺着这条邪道走到黑的海南道教道家佛教。戒贪色不等于禁欲,而寡欲则为节欲的表现。所以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少贪红粉翠花钿”,“莫恋此,养丹田,人能寡
欲寿长年”海南道教道家佛教。①(《四贪词》)
情色二事,关系密切,互为因果海南道教道家佛教。戒色,必然要做到抑情。“情色二字,乃一体一用。故色绚于目,情感于心,情色相生,心目相视。”①(第一回)
情生于自心,为体,有情则好色,遇色则情煽海南道教道家佛教。所以“从今罢却闲风月,纸帐梅花独自眠”①(《四贪词》)。
这是以抑情来节欲,从而达到“休爱绿鬓美朱颜,少贪红粉翠花钿”的戒贪色的目的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金瓶梅词话》道德说教中针对的最大道德问题就是色欲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新刻金瓶梅词话》
三是戒贪财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作者道德说教的批判标准不是不要财富,而是一要公道本分之财,“钱帛金珠笼内收,若非公道少贪求”(《四贪词》)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富贵自是富来投,利名还有利
名忧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①(第十四回)
二不能贪多,不是公道本分之财不能贪,就是公道本分之财也不能多海南道教道家佛教。贪财者会因贪而不仁,财多者因富而致祸。
“淫女卖从来由浊富”①(第二十七回),“富遭嫉妒贫遭辱”,而且“亲朋道义因财失,父子怀情为利休”(《四贪词》)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三强调积财不如积善,“为人多积善,不可多积财海南道教道家佛教。积善成好人,积财惹祸胎。石崇当日富,难免杀身灾。邓通饥饿死,钱山何用哉!……多少有钱者,死了没棺材”。(第七十九回)
西门庆受批,最大的罪过是纵欲,但最先的罪孽是有钱,是贪钱,是因富而获名,因富得贵,也因富而纵欲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没有那么多的钱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他哪里能那般地用银子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什么也就能做成什么?
结果,死时连棺材也没来得及备妥,近十万家财也没带走一分一厘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四是戒使气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使气也可曰“尚气”,气是强梁之气,强横之气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一时怒发无名穴,到后忧煎祸及身”,所以待人“莫太过,免灾迍,劝君凡事放宽情。合撒手时须撒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四贪词》)。
主张“柔软立身之本,刚强惹祸之胎海南道教道家佛教。无争无竞是贤才,亏我些儿何碍”(第一回)。在小说中,使气逞强逞能者大多无好下场。
西门庆、李瓶儿、潘金莲、孙雪娥、宋惠莲、春梅、陈经济,一概如此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尤其是潘金莲、春梅,都是有理无理皆不饶人的人物,春梅更是一副刚性脾气。
《陈东有论稿》
二 道德说教的哲学基础
道德观是社会伦理意识,实际上是人生价值观的体现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人生价值观又取决于作为人的行为的根本指导思想的哲学观。
道德说教不仅要依靠一定的社会伦理准则,而且更要以更为基础性的哲学思想作为基础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金瓶梅词话》成书时间约为嘉靖末年至万历初年海南道教道家佛教。故事所写的空间乃为当时商业经济和市民阶层最为发展的中国东部运河一带。
故事所反映的现实,或者说道德说教所批判的对象,是十分活跃的商镇河埠中的商人市民阶层构成的商业小社会反传统道德的观念、行为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从上述作者的说教主要内容来看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其道德标准的构成主要是作为大众行为准则的明代理学中若干训条和融道、佛二教善恶观、因果报应等为内容的民间宗教
意识以及民众的生活经验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作者的这种选择,自有自己的哲学基础。
《金瓶梅词话》道德说教的哲学基础同它对理学和宗教的选择一样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并不专注于一,有用则取,目的上表现出十分的功利,所以诸家种种,很是复杂,不过
理出来也不困难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1.儒家的中庸之道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中和节欲观,寡欲以养心
从《金瓶梅词话》的道德说教主旨看,西门庆、潘金莲这类人都坏在人欲上,而且是过分的贪欲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富与贵,人之所慕也,鲜有不至于淫者;哀与怨,人之
所恶也,鲜有不至于伤者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譬如房中之事,人皆好之,人皆恶之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人非尧舜圣贤,鲜不为所耽。”但应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①(《欣欣子序》)
不可似“金莲以奸死,瓶儿以孽死,春梅以淫死”,“奉劝世人,勿为西门之后车可也”海南道教道家佛教。①(《东吴弄珠客序》)
这正是《中庸》中所谓的“中和”节欲观的具体运用:“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儒家不同意禁欲。“食色,性也。”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海南道教道家佛教。”④但强调用伦理规范来约束人的男女关系及其各种欲求,同时又使这种约束作为一种修养来促进人的道德的完善。“养心莫
善于寡欲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②(《孟子·尽心下》)
寡欲存善,多欲失善,养心在于存养善性,当要寡欲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要说明的是,儒家节欲观与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到了宋儒时,发展到一个极端海南道教道家佛教。由于宋儒不仅以儒学为核心,更兼采佛教、道教之论,把儒家的节欲推向佛
教的灭欲和道教的无欲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宋儒其实是夸大了人欲的弊害。
“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为不善,欲诱之也海南道教道家佛教。诱之而不知,则至于灭天理而不知其反。故目则欲色,耳则欲声,鼻则欲香,体则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
所以宋儒认为要存天理就必须灭人欲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宋儒的论说,由于过分于禁欲、窒欲的要求,离现实太远,也不合经典儒家先圣提倡的“中庸”之道,在明代社会难
以实施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金瓶梅词话》在对理学层次的选择时,自然不会去选择它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中庸》
2.道家的“道法自然”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寡欲以保身、养生、养亲、尽年
对于人的种种欲望持什么态度,在先秦诸子中已有不同的看法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老子》提倡“无知无欲”,原因不复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海南道教道家佛教。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
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海南道教道家佛教。⑥(第十二章)
所以,“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海南道教道家佛教。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
欲”海南道教道家佛教。(第三章)
老子这种愚民不知以达到无欲的哲学海南道教道家佛教,是过于理智了,大概当时“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现实中就行不通,到后来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就更行
不通了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但是其中说到物欲的缘起和节欲在社会伦理中的意义以及“人法地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⑥(第二十五章)
的终归自然的思想却是启发了其他的哲学家,并极大地影响了后人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金瓶梅词话》中也就有了不少“宽性宽怀过几年,人死人生在眼前海南道教道家佛教。随高随下随缘过,或长或短莫埋怨;自有自无休叹息,家贫家富总由天;平生衣禄随
缘度,一日清闲一日仙”之类的说教海南道教道家佛教。①(第四十九回)
与老子相同,庄子主张寡欲,主张回归自然;与老子不同,庄子把寡欲同贵生、养生结合起来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庄子追求他的“逍遥游”,期待的是有涯之生命获得无涯之逍遥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但他同时也深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讲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⑦
《养生主第三》庄子认为人生有涯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实质上是肯定人的自然属性,所以其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论讲的就是自然之身的保养,这与儒家寡欲以获得道德的
完善不同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夫富者,若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也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
邪?果不乐邪?”(《至乐第十八》)轻欲重生,止欲而贵生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庄子的这些思想,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金瓶梅词话》的作者也不例外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生命的内涵是什么?后来者有不同的看法海南道教道家佛教,追求生命的自由逍遥当然大有人在,把贵生发展成为养生,甚至发展成为养生之术的也大有人在,但对广大民众
来说,主要还是健康保命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金瓶梅词话》的《四季词》宣扬的就是寡欲养生的境界,而书中不少的说教是重在寻求健康保命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庄子》
3.杨朱一派适(节)欲顺生观
杨朱之学认为人欲与人的生命存亡密切相关,有关观点主要保存在《吕氏春秋》的《贵生》、《重己》、《情欲》等篇中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
顺者,欲也海南道教道家佛教。故圣人必先适欲。”⑧(《重己》)
“适欲”就是“节欲”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芳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所谓全
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海南道教道家佛教。”⑧(《贵生》)
“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
肖,欲之若一海南道教道家佛教。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圣人之所以异者,得其情也。由贵生动,则得其情矣。不由贵生动,则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⑧
(《情欲》)
这里认为贪心与欲情也是人天生的,无论是谁,要生存,就要节制自己天生就有的这种贪心和欲情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圣人修节止欲得到的就是不过节之情,于是得以生存;
而未能得生存者是因为不能修节止欲,失去了不过节之情,也就是放纵了自己的欲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俗主亏情,故每动为亡败海南道教道家佛教。耳不可赡,目不可厌,口不可满,身尽府种,筋骨沉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曲失其宜。虽有彭祖,犹不能为也。”⑧
(《情欲》)
人欲与人之生存的利害关系,解释了作为自然的人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合乎自然之理,也易为人们所接受海南道教道家佛教。所以,也成为后来包括中医诊治预防由贪欲
而引起的疾病在内的各种说法的思想基础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孙思邈《千金宝要》卷六有:“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百病滋生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序》有:“恣其情
欲,则命同朝露也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金瓶梅词话》在说教中劝人们节欲的指导思想当然与此有关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4.从先秦到汉代儒者提出的天人相通、天人合一观
从先秦到汉代发展起来的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是唯心观,但认为人与自然关系十分密切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人之(为)人,本于天。”⑨
这对于认识人的自然属性仍然是有意义的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因此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有了素朴的自然认识论的基础。 故《欣欣子序》中说:
“故天有春夏秋冬,人有悲欢离合,莫怪其然也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合天时者,远则子孙悠久,近则安享终身;逆天时者,身名罹丧,祸不旋踵。人之处世,虽不出乎世运代
谢,然不经凶祸,不蒙耻辱者,亦幸矣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这就是《金瓶梅词话》道德说教的哲学基础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人也都知道,这些哲学基础又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命题。
《千金宝要》
三 道德说教的哲学命题及其意义
《金瓶梅词话》不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其道德说教以中国哲学的传统命题作为自己的基础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金瓶梅词话》的道德说教是通俗的、大众的,也有相当多落后的、消极的成分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但道德说教思想基础中的哲学命题作为一种经历了长时期积累的文化思
考,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仍不失其重要的启迪价值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金瓶梅词话》成为传世杰作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不仅在于它对中国16、17世纪社会世情作了真实的反映,也在于它以特殊的方式讨论了一种对人自身来说具有普遍意义的哲
学难题,在于它对这个难题的解释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它的说教的目的不在于维系或弥补或重建传统的道德伦理,而在于关注人,关注人自身的命运海南道教道家佛教。所以,这部作品才会具有超越时空的文学魅力和哲学内涵。
1.处理生命与欲望之间关系的合理性
《金瓶梅词话》的作者面对的不仅是由于理性压抑而扭曲了人性的现实海南道教道家佛教,更是由于经济发展而膨胀了的欲望发泄的现实,传统的伦理秩序受到了冲击,传统
的道德规范也失去了曾有过的约束人心人行的力量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作者的道德说教既不可能以宋代理学作为标准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也不可能照搬明代官方理学的文本,所以,才选择了民众层次的理学、民间宗教和民众所能接受的关于生命
和欲望之间关系的辩证说法,反贪酒贪色贪财使气以节欲,节欲以保身,以达到生命与欲望的和谐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生就一副可以承受任何欲望摧残的金刚之身,人的肉体的形成、成长、死亡,是自然的规律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人不仅生命有涯,而且肉体的承受力也有限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人的欲望是意识活动,不仅无涯,而且会不断膨胀。
以有涯、有限的自然生命之体去抗争无涯、无限的欲望追求,必然导致肉体的崩溃海南道教道家佛教。若要阻止这种崩溃,就必须把无涯、无限的欲望追求限制为有涯、有限
的欲望实现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节欲、寡欲的意义正在于此海南道教道家佛教。生命与欲望之间关系的合理性,就是合乎自然规律性。
《金瓶梅词话》在敷演第一号人物西门庆的一生时所做出的道德说教,正是要说明这么一种人生观、价值观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西门庆毒害人命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占人妻女,腐蚀官吏,贪财枉法,还是属于表层次的道德批判,深层次的批判在于他对自身的自毁,他那难以抑制的纵欲在破坏社会伦理
的同时,也在消耗他自己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他要求胡僧给他那百十粒春药丸如同他以肉体生命为赌注的筹码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以纵欲来消耗自己生命的赌博,每一次都是失败的,用去一粒春药,就是失去一个筹码,
最后必然药尽命丧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作者为了强调这一点,对西门庆临死时的惨状作了突出的渲染。
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讨论西门庆之死是不是恶报和这种恶报是革命还是保守海南道教道家佛教,是进步还是退步,而是必须客观地肯定这种死对生命与欲望关系作出的合理的解
释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之所以肯定它是合理的海南道教道家佛教,是因为这种解释在“封建社会”和“封建社会”前前后后,在西门庆、东门庆、南门庆、北门庆身上都是合乎事物的规律而具有积
极意义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金瓶梅词话序》
2.肯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性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哲学命题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人与自然的和谐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不仅是人与动物世界、植物世界,与山地河流、海洋极地之间符合自然规律的共生共存,也是社会的人与自然的人、欲望的人与肉体的人
之间合乎规律的生存与发展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人本身就有自然属性,人就是自然中的一员,人应该通过自己的理智控制自己超越自然之体的承受限度的欲求行为,实现良好的健康生存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尤其是在一种束缚人的自由发展、完全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的时代行将结束海南道教道家佛教,而新的伦理道德尚未成熟之时,人的欲望在财富与权力的支持下,必定会无忌惮
地喷涌出来,人与自然和谐的命题就更为重要,肯定人的生活欲求与自然生命的和谐就具有了现实的意义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400年前的明代社会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不可能有我们今天这样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深刻的认识,但是《金瓶梅词话》道德说教提出来的问题和对人们的告诫,正是在阐释自然
的人与社会的人之间应有的和谐关系,尽管书中的节欲观带有浓厚的传统道德色彩,但节欲并不是禁欲,道德说教不等于扼杀人的天性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我们不否认明清时期以官方理学为武器的道德说教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束缚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具有压抑人性解放和个性发展的弊端,但是针对一个在金钱、权力和肉欲的支
配下,人可以失去理性的时代,不能把人应有的自我约束和社会应有的理性都看做是封建的枷锁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强调享受生活的权利,是现代观念,以此观念去批判中世纪西方的禁欲主义和东方的以维系天命纲常为目的的明代禁欲理学是对的、进步的海南道教道家佛教。但即使在现代
社会,享受生活的权利也并不等于无节制的纵欲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恰恰相反,享受生活更重在对生命的珍重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因此,我们在批判明代理学对人的正当生活欲求无情遏制时,不能把人的纵欲行为说成是积极的、进步的、合理
的,否则,就等于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否定了我们自己作为人的价值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强调个性的解放,褒扬爱情自由和婚姻幸福,不能等同于颂扬娼妓和一夫多妻行为以及违反自然规律和社会伦理的行为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否则,悖论的价值观不仅毫无意
义,而且会使新的文学和新的文明陷入到一个新的否定怪圈之中,难以作出合理的解释,不利于人自身合乎规律的发展海南道教道家佛教。
《金瓶梅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从略)
文章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本文获授权刊发,原文完稿于2000年6月海南道教道家佛教。发表于《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后收入《陈东有金瓶梅研究精选集》,2015,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出版。转发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8746.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