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石窟与它的乡村守护者:四川道教道家佛教
提起“石窟造像”,人们大多知道的是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巴蜀之地也有石窟“养在深闺人未识”四川道教道家佛教。
其实,石窟造像有规模地传入巴蜀,始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从北魏至明清从未间断过,1400多年的历史脉络非常清晰四川道教道家佛教。乐山大佛、大足石刻……巴蜀的造像既体现出与北方中原一脉相承的风格,又形成独具一格的地域特色,是汲取、融汇外来文化的典范之作。
近期,袁蓉荪《巴蜀石窟: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以下简称《巴蜀石窟》)出版四川道教道家佛教。袁蓉荪按照石窟艺术自中原传播到巴蜀的路径,选择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37处代表性石窟文物,历经16载的寻访,通过文字记录及612幅图片,介绍石窟的历史故事、艺术价值、人文轶事,以及那些与石窟为邻的乡土居民和50余位“乡村石窟守护者”的感人故事。
一
石窟造像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古印度四川道教道家佛教。汉代,佛教石窟艺术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雕塑、绘画与建筑艺术相结合,成为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瑰宝。
唐代北方战乱,中断了石窟造像的蓬勃发展,中原大地结束了大规模的开凿造像四川道教道家佛教。但石窟艺术的火种随避难而来的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和工匠艺人传入巴蜀,逐渐遍地开花。
追溯巴蜀石窟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历史悠久的古蜀文明四川道教道家佛教。著名的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古蜀青铜铸像与面具,渠县、雅安等地屹立至今的地表建筑汉代石阙,巴蜀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汉代陶俑等,均可见巴蜀地区悠久的雕塑历史,其雕刻造像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佛教和道教在巴蜀的发展,则为石窟开凿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四川道教道家佛教。
佛陀形象最早在巴蜀出现,是在汉代崖墓及与神仙思想有关的青铜摇钱树上四川道教道家佛教。比如四川乐山东汉麻浩崖墓的门楣上,有一尊头有背光、结跏趺坐的佛像;四川绵阳、重庆忠县出土的汉代和三国蜀汉青铜摇钱树上,每节树干上都铸有坐佛……
古代巴蜀的中心成都,在南朝时代即为中国佛教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僧人进入巴蜀弘法的首选目的地,成都的万佛寺、西安路、商业街就出土了大量南朝佛教石刻造像四川道教道家佛教。在唐代入蜀的大德高僧中,也包括来到成都大慈寺的玄奘法师。时年23岁的玄奘在此受戒,不久便讲经说法。几年后发愿西行求法,北上西去踏上取经之路。当时,始于魏晋的成都大慈寺占地千亩,有僧人五万之众,唐玄宗赐匾“敕建大圣慈寺”。大慈寺佛教壁画之盛,可谓称冠全国,如宋代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载:“举天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这些名家画作,其后自然成为巴蜀各地壁画、石窟造像雕刻的摹本。
本土道教文化也为巴蜀石窟提供了独特的源泉四川道教道家佛教。蜀地是道教发源地,道教倡导“道本无形”,但受到外来佛教造像的影响,道士们也纷纷仿效佛教的开凿形式开窟造像。
经过长期发展,蜀地的摩崖、石窟造像,受佛、道两家哲学和教义思想影响,并融入儒家文化,技艺上汲取古铜器、古石雕等巴蜀文化养分,逐渐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文化风格与特点,佛道同龛甚至儒释道三教合一窟的造像在巴蜀屡见不鲜四川道教道家佛教。
巴蜀人随情随性,以开窟凿像为功德,钱多开大窟,钱少就凿小龛,捐资甚至割田舍地,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结社集资开凿大大小小的造像,来寄托他们心中的美好愿景四川道教道家佛教。开得多的,更是密如蜂房,比如广元千佛崖造像区长417米,最高达40米,重叠13层之多,大小间杂却无庞杂之感。这导致在中华大地一脉相承的石窟传播路线上,巴蜀石窟自成一体,大多是浅龛与摩崖造像,已无中原石窟那样的皇家风范。
二
根据2020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四川和重庆共有石窟造像文物2850处,接近全国数量的一半,四川省共2134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四川道教道家佛教。石窟文化融入巴蜀社会生活,巴蜀地区两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大小不等的石窟及摩崖造像。世代生活在石窟造像周边的村民自觉爱护,虔诚地供奉、顶礼,以此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如今,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迁往城镇生活,守护石窟造像的重任,就落在了山村中那些老人的肩上四川道教道家佛教。由于古道废弃,许多地方至今不通公路,只有羊肠小道蜿蜒于田间地头或山野峭壁。漫长的时光里,一个人,一只狗,梵影青灯,成为他们几十年守护文物的日常生活。
姚民平大爷和宋朝富大爷就是这样的“守护者”四川道教道家佛教。
四川绵阳梓潼千佛岩位于当地五一村北的卧龙山顶,在一块巨型岩石上四面开窟,各雕一组造像四川道教道家佛教。这块长方形的岩石包,东西长5.5米,南北宽5.2米,高3.2米,共有368尊大小佛像。
大多数时间里,这里都非常的冷清,加之乡村文管员的待遇低,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不可能来看管四川道教道家佛教。好在千佛岩庙里的功德钱被作为以庙养庙之资,由庙子的会首来掌管操持。2019年开始,在文管所每年给的工资外,庙子又每个月从功德款中补贴文管员240元,居士们供奉的米面、菜油,守庙的文管员也可以用于生活。
宋朝富是1947年生人,早年在庙里负责香火,并义务看管文物造像,2009年正式成为这里的文管员,当时一年只有600元的补助四川道教道家佛教。
姚民平的一生可谓辛酸四川道教道家佛教。妻子因病早亡,儿子长大后因脑膜炎去世。2013年,独居的姚大爷把家中事项托付给兄弟,上山来庙里做了文管员,日夜守护千佛岩的文物造像。
后来,宋朝富因病回家,文管所又另找了一位文管员,但并没有宋朝富尽心尽责四川道教道家佛教。很多时间都是姚民平一个人日夜守在这里,他说:“平常来千佛岩的人,差不多都是远处赶来的,没有人给他们开门过意不去嘛。虽说责任大工资少,经常又一个人守,但是想到这是国家文物,哪怕就算是做功德,也应该继续守好千佛岩!”
正是有许许多多个如宋朝富、姚民平默默无闻的坚守,荒山野岭中的文物造像才能幸存,他们的故事值得被记录,被分享四川道教道家佛教。而那些荒野中的宝藏也在等待着人们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8748.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