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身体观:津地道教道家佛教
道教身体观(一)心体与形体1.老庄的身体观老子无疑是讲究养生之道的,所以他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津地道教道家佛教。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又说:“强梁者不得其死”,“知止不殆,可以久长”,凡此都显示了他贵生恶死,期望久长的愿望,因此他提倡各种损啬之法,以追求“长生久视”。但其长生久视之道偏重于精神面的修养,例如啬、损、谦、下、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和其光、同其尘等等,教人不要“餍饮食”,需要“外其身而身存”,因为“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依其说,对于身体的物质性存在,以及由之而生起的生存需求、意欲,他都是贬抑的。故其摄生之学,重点正在于消除或降低形体面的活动。这个倾向,在庄子书中讲得更为清楚。庄子养生主》区分了“养生”和“养生主”两个类型或层次,他认为一般人所谓之养生其实只是养形,非养“生之主”者。什么是生之主?就是精神。形躯生命皆有其主宰者(使其形者),犹如母猪已死,小猪即惶惧不敢靠近它,因为它形体虽仍存在,精神却已散离了。这精神,就是生命的主宰者。如若丧失了它,形体纵或仍然在,生命毕竟已经消失。因此养生之要,在于养生主。《刻意篇》发挥此义,更是对当时养形之士大加批评,谓: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德全而神不亏,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圣人与刻意养形以求长生久寿者不同,他们所力行的是平易恬淡的“养神之道”。所以庄子用老聃死亡的故事,或《德充符》里许多支离其形而德全神不亏的异人,来教人忘形、勿执着于形骸、“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就是说,老庄的身体观基本上是将身体区分成“形”与“精神”两部分,重视精神、轻忽乃至贬抑形体。民国初年万国道德会曾刊行一本古晋龙渊大法师注的《太上道德真经讲义》,其中就以“幻身”、“患身”之说来阐述老子这种身体观,主张人应“以道德为本,以幻身为末”。幻的观念虽属后起,但以形体为末事或患事,却正是老庄思想合理的推衍。相较于这种身体观,道教不论各派却都是重视形体的,都是庄子所批评的“为寿而已矣”的。如太平道自称其所说为“太平之理也,长寿之道也”(《太平经·成部·阙题》);天师道教人拜北斗以延长寿命;炼丹的各派要人烧炼丹药,服饵以求不死。后来内丹南北宗兴起,号称性命双修,也都是注重此一肉身的。如王重阳说:“精生魂血生魄。精为性、血为命。诀曰:精血者,是肉身之根本,真气者,是性命之根本”(《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卷二),李道纯说道者应“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中和集》卷四)等莫不如是。功法有难易,修持有顺逆,但一切修炼之目的,都是要长养色身,故呼吸吐纳、熊经鸟申不已。用太平道的话来说,如果“智乃包裹天地、积书无极,而不能身寿益命。此名空虚,无实道也”。2.与医家的差异医家的功能与医术的目的,是让人能健康地保有身体,这个目标,跟道教希望能藉其功法使人“身寿益命”当然是一致的。医家与道教也因此而长期拥有一家眷属式的亲近关系。许多功法,既是医学上的,也是道教中的;许多经籍,既是医方,也是道书(如《道藏》太平部所收孙思邈《千金要方》之类)。但是,道教身体观与医家毕竟仍是不同的。以上清道最主要经典《黄庭经》为例,《黄庭经》论五脏六腑血脉穴位及三焦,都直接援用《黄帝内经》的讲法。但修道人之宗旨毕竟不同于医生,故对身体之理解亦有与医生不同之处。以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医学上固然也讲气,但是,“营气之道,纳谷为宝。谷入于胃,气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针灸甲乙经·营气论》),基本上是要吃饭的。人吃了饭,才能生出血气来。可是道士修炼,以《黄庭经》来说,却是要辟谷,以呼吸元气来行导本身的血气,这是完全不同的想法,以致对于胃和三焦,就可能会有迥然异趣的解说。此外,《黄庭经》援用医学上的理论后,它本身的理论构造却与医家之说大相径庭,最明显的地方,便是它不再建立在经络的基础上。经络,是就人体自然的生理的血气流动现象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理论说明,以十二经配五脏、六腑、十二时、阴阳。《黄庭经》只局部采用了它的经穴部位说,并参考了它对穴位及功能的讲法,而完全不谈经络血气等问题;所要谈的,乃是呼吸天气,并以意念导引它在身体中运行,此所谓天经也,不再是饮食水谷以后形成的血气运行问题了。由此可见,道教身体观在对身体的形骸部分,理解即与医家颇为不同。其不死之宗旨,以及强调精神作用之部分就更与医家有距离了。3.形神相合之路老庄之说,偏于精神,不甚重视形骸;医家之术,又只在修理这身臭皮囊,欲以针灸汤剂救命活人,而不太讲精神持养之道。道教则“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其性质恰好界乎两者之间。跟道家相比,它多了许多养生寿形的术法;与医家相较,则其延生长命的方案中,又有浓厚的精神性意味,例如要通过辟谷、冥思、内观、祝祷或以意念默运身中血气等方法来达成对形躯健康状态的转变,这些都是医学中所不讲的。若说道家偏于精神面“心”的作用,医家就只落在“物”的层面,道教则是心物合一的。对于身体,它向来不认为精神与形骸可以分而视之,它不是“顺躯壳起念”,也不是“离躯壳以思维”,因此是极为特殊的。我们固然可以说:在大传统方向上,中国哲学基本上都讲心物合一,故孟子也说要“践形”,老子也说要“长生久视”,人则都被视为精神与形体整全的存在。几乎没有人会像笛卡儿那样,区分身心,视为两个能以自身形式存在的不同实体,谓心灵不必依附于形体。反之亦然。但各家在这个基本方向上,对于心与身毕竟仍是各有偏重的。老子说:“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身体这个形质,本身即可视为一种局限,不像精神心意可以超越这个限制,这是身不如心的第一个地方身又因其形体需要保养,而对外在世界有所依赖,衣食住行无不“有待”,不像心神志意可以自作思维、自为主宰,是身不如心的第二地方。因身体形质之存有与延续均有待于外,故有无穷之欲求希冀,因此身是与欲望俱存的欲望与物相驰逐,不断增生,只能靠心的力量来控制或息止之,则不但是身不如心的另一个地方,更显示了“身必须顺从于心的原则才代表善”这个观念。此即老子以有身为有患的原因。它偏重于心这一面是毋庸置疑的。因此顺其说而开展之,身形这一面乃是可以“忘”也可以“无”的。庄子把老子之死形容成“悬解”,谓如人已解其倒悬;又说薪尽火传,是形寿固可尽也。儒家讲“不朽”,也是说身形终将灭没,而精神力量(德、功、言)却足以寿世。这都表示了他们其实是重心而轻身体形物的。同样地,医家也并非不讲精神作用,王冰注《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引老庄语即达十七则,大谈“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等等,足以证明医家亦不忽略精神面。《千金要方》中特别列了《道林养性》一卷,就是这个道理。但疾病之生,并不完全由于嗜欲无节,更可能来自细菌、风寒、身体器官故障或刀兵车械之伤害。此均不能靠养性全德使之痊愈,必须靠汤药方剂或针灸手术等属物之层面的知识与技术。因此医家终究是偏于身物的。由是观之,道教恐怕才真正是心物合身心合一的路数。嵇康《养生论》即已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陶弘景则说:“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华阳陶隐居集·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葛洪也说:“能令正气不衰,形神相卫,莫能伤也”(《抱朴子内篇·极言》);《老子西升经又说:“神生于形,形成于神。形不得神,不能自主;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相成”。主张形神相合,颇为明显。唐末以后,形神相合出现了另一种说法,即性命双修。如钟离权《破迷正道歌》批评“忘形习定息”是“邪功小法门”,而刘海蟾《至真歌》便道出“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渐定”之旨。又在《金丹歌》中说:“为甚神仙却爱身?也须借壳养精神。”其后王重阳门下郝大通说:“七真五祖之语,皆演性命之端的。后学者多求小法邪径,或用心引气,或数息忘心。…夫吾道以开通为基,以见性为体,以养命为用”,黄公望传《纸舟先生全真直指》说:“性停则命住,命住则丹成。……形神双证,实悟至真”等,均为性命双修之说。在六朝时,道教以形神相合来对比于佛教的神不灭论;在宋元时期,性命双修则是道教徒用来说明自己与佛教禅宗之所以不同的论点,指禅家仅修性而不修命,“僧人入定以来坐化,道士人静以出阴神,皆为清虚之鬼,非为纯阳之仙”(丘处机《大丹直指》)。不论说心物合一、身心合一、形神合一、性命双修或精气神合一,意思大体是一致的,都表示道教具有独特的身体观:所爱者,为整体的生命;所欲修养锻炼者,则为整个的身心。4.形神相合之术在心物合一形神合一的基本路向上,道教各宗各有各人的步伐。它们与思想上的流派不同,在于对如何合形神以长寿益命都各有一套具体的修炼方法,代表他们对身体不同的处理方式。太平道主张精神应与形合,所以说精神若丧亡,人命即不可保,其方法便着重在如何让精神不要放逸这一方面,讲究收摄、持守,例如存思精神或守一等等都是。其法甚多,《御览》六六七引《太平经》说:“人之精神,常居空闲之地,不居污浊之间也。欲思还精,皆当斋戒。香室中,百病自除。不斋戒,则精神不肯返人也”,这是以斋戒来达成“还精”的目的,以使精神能返归形体之中。《太平经钞乙部》别有守一之法云:“头之一者顶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脉之一者气也。五脏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足心也。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肠胃也。能坚守,知其道意”,这是用存想(集中意念在身体某一处)的办法来祛邪益寿。此外亦可观想,“先斋戒居闲善靖处,思之念之”,画五脏神之神相,对之存想(卷七二《斋戒思神救死诀》)。总之,是运用精神性的力量来安身,故戊部缺题有一则文献云:“始以端身,正性道意,止归之元气,还以安身。但身体上的毛病有时未必可以完全恃此得安,时便须辅之以针灸,所以卷五十《灸刺诀》说:“得其数者,因以养性,以知时气至与否也,本有不调者安之。”天师道也认为精神不可散逸,故主张“结精”、“爱精”,不放纵精气。凡劳精思、求财禄、恣嗜欲等均属于精神涣散之举,唯有“自重精神,清静为本”才能长寿。所以这也是清静持守的路子,究“结精成神”“积精成神”(均见《老子想尔》)。上清道所传的《黄庭经》法又与上述诸法有些不同,大旨在于服气以养精神,认为精神能固,则身形可以长存。除了恬淡无欲以爱精惜气之外,它还教人练习一套咽津食气的法门,把外气吸入身体内部后,气即与人体内部之精气相配合,可以用意念推动它周流运转:“受意动静气得行,经历六腑藏卯酉,通我精华调阴阳”(《外景经》第十九章);同时,再吞咽津液,以之灌概脏腑,即可长生。当时还流行许多房中术法,谓“惜精”之精就是人体(男人)的精液,所以不但要守之勿泄,更要练习“还精”。所谓还精补脑,让精液循督脉上达脑部,形成滋益的效果。这些术法各不相同,或偏于精神面的摄持存思、内观、正意、诚心,有似老庄之清静淡泊;或侧重形体方面的讲究,如房中术或服气咽津之类。但那些与老庄清静之说相似的讲法,跟老庄相比,又都有具体化、物质化的倾向。例如精神之精,可能被解释成为人身体中具体存在的物质:精液、精血。精神之神,则可能被解释为神祇。但精神具存于人的身体之中,所以这个神也是在我们身体中具体存在的,称为身中神。他们住在我们身体各个部位,言道术者“指形名道,令有处所,服色长短有分数(《老子想尔》)。人们可以借着观想他们,并念诵他们的姓名,得到长生如《大洞真经》所说。而侧重形物之术的那一路,其实也仍有精神修养的意涵,并不纯粹只是技术操作,所以它不是“气功”、“健身体操”或“性技巧教习”,是有其伦理要求的。宋元以降,“形神相合”表现在修炼方法上,主要是讲心肾相交、调合坎离、水火互济、神与气合、性命双修。神与气合,是《黄庭经》以降之服气论的发展,谓呼吸元气,须与心神相结合,然后以意引气,疏渝五脏。因为“今世人,神与气,子母各行,俱不相守。虽然呼吸于内,神常运物于外,如此之道,遂使气无掌而不通彻,既不通彻而精自散”(《长生胎元神用经》),所以要以此法来使精神与形气重新结合。重阳真人性命双修之法,则不同于此。他先把持戒、清静、忍辱、慈悲、孝敬、忠君、断恶等伦理要求视为“修真妙理”、“修行之法”,谓修道人须先具备这些,才能修习“真功”。而真功也者全部属于形体方面的事:“诀曰:第一,身中东西,要识庚甲卯酉。第二,身中南北,要识坎离铅汞。”甲卯,是肝之气,也指律;庚酉,是肺之气,也指液。离铅指身中心气,也指血。坎汞,指肾中气,也指精。精为性,血为命:“人能了达性命者,便是真修行之法也。”就其理论之大结构而言,是先修心性后养身命;单就其命功来说,也是性命双修,不但精血即为性命,而且血由心主之,此心既为物质心也是神识心,故精血合一,仍是性命双修。内丹南宗之说,基本架构大抵也是如此。张伯端《悟真篇·序》说:“仆既遇真诠,安敢隐默?所得,成律诗九九八十一首,号日悟真篇。…及乎篇集既成之后,又觉其中惟谈养命固形之术,而于本源真觉之性有所未究,遂玩佛书及传灯录,至于祖师有击竹而悟者,乃形于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今附之卷末,庶几达本明性之道,尽于此矣”就其整体理论来说,其实亦如王重阳一般,可分为性理与命功两部分命功为养命固形之术,性理则王重阳兼采了佛教的慈悲、持戒、忍辱,儒家的孝敬、忠君、尊师;张伯端吸收了禅宗的“明心见性”。其后道教内丹学各派纷纷讲三教合一或仙佛合宗,蔚为风气,殆皆如王重阳、张伯端,是由它这种特殊的理论结构所导生出来的。但性命双修,不只是分列性理与命功而已,其命功亦须讲性命双修。张伯端之前,如崔希范《人药镜》说:“水真水,火真火,水火交,永不老。水能流、火能焰,在身中,自可验。是性敛,非神气谓大药就在身中,不假外求。其药以铅汞为主。铅汞指水火,而此水此火又并非一般所说的水与火,乃是身体内部的心火与肾水(注意:心火即真水,因离中有阴,心中有液,此液即为真水;肾水才是真火,因坎中有阳,肾中有气,此气乃真火)。两者水火相交、阴阳既济,就称为性命相合(元萧廷芝注云“左为性,性属离;右为命,命属坎”,可见性命相合即是水火相交)。其后五代时陈朴《内丹诀》与此相似,说:“心光肾液合丁壬…心肾始交通…火自海门朝帝座。”心属火,配南方丁;肾属水,配北方壬。经二转三转之后,“真水真火,上下交合,以配丁壬而抱养真丹”。至张伯端,所著《青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亦有《坎离说》,谓心肾交、铅汞合、精神会,丹即可以成就。同时元金月岩编《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也说:“凡修仙学道之士,先要识性命根源。根源者,此是人之心肾也。”这些都是以坎离心肾水火讲性命的。但王重阳之后,此说又有新的发展,不以心讲性,改由脑说。其说倡自丘处机,他所著《大丹直指》云:“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地也,常潜于脐。…顶中之性者,铅也、虎也、水也、金也、日也、意也、坎也、坤也、戉也、姹女也、玉关也。脐中之命者,汞也、龙也、火也、根也、月也、魄也、离也、乾也、己也、婴儿也、金台也。”(下卷)这段话,在据信为尹志平弟子所著之《性命圭旨》中发挥得更广。顶中之性(汞、龙、火、根日、魂、离、干、己、天、君、虚、兔、无、主、浮、朱砂、扶桑、姹女、昆仑),脐中之命(铅、虎、木、蒂、月、魄、坎、坤、戊、地、臣、实、乌、有、宾、沈、水银、华岳、婴儿、曲江),“总来只是这两个字,两个字只是一个理,故盲修者歧而二之,若真修者合而一之。合一者,炼气而凝神,尽性而至命,烹铅而干汞,取炊而填离(《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利集第五节口诀)。
寻找符咒,灵符,符咒网,道教符咒网,灵符网站,灵符网官网,购买符咒请灵符,这里有各种手绘开光符咒:财运符,财运符咒,财运亨通符咒,五路财神符咒,太岁符咒,化太岁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护身符咒,文昌符咒,学业灵符符,开运符咒,转运灵符,桃花符,月老姻缘符咒,偏财符,五鬼运财符咒,化小人符咒,事业符咒,升官符咒,去病符咒,去疾符咒,健康符咒,平安符咒,夫妻和合符,情感和合符咒。
符咒类型如下:
01.财运符-增财运补财库开运 02.太岁符-化解不利顺利度过 03. 回心符-挽回感情增缘复合 04. 护身符-辟邪镇宅转运护身 05. 学业符 -魁星点斗文昌帝君 06. 开运符-开运转运驱除霉运 07. 桃花符-桃花早到月老姻缘 08. 偏财符-五鬼运财偏财运势 09 .小人符-化解小人是非口舌 10 .事业符-事业有成无往不利 11. 去疾符-药王化疾祛病消愈 12. 健康符-身心健康得偿所愿 13. 平安符-诸事顺利健康平安 14 .和合符-夫妻情感姻缘和合 15.定制符-心有所想 专属定制
01.化解太岁法事——解太岁、谢太岁 02.升官晋职法事 ——官运亨通提升政绩 03.文昌考试法事—— 开窍聪慧考试顺利 04.偿还阴债法事—— 生债阴宅逢凶化吉 05.开财门补财库—— 增加财运助旺事业 06.助种生基法事—— 病魔缠身增寿增运 07.催子受孕法事—— 生子布阵子女满堂 08.开运转运法事—— 改运天命一帆风顺 09.催财发财法事—— 偏财运势正财持久 10.化解童子法事—— 姻缘顺利仙灵护佑 11.化解小人法事—— 化解小人防人陷害 12.小儿平安法事—— 驱邪回魂活泼健康 13.超度亡灵法事—— 祭奠亲人早登极乐 14.超度宠物法事—— 人类朋友转生脱苦 15.超度婴灵法事—— 打胎坠胎消灾除难 16.祈福许愿法事—— 许愿还愿祈求祈福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9238.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