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这三教,是如何做到相安无事,还共同构成中华文化底色的?:广丰道教道家佛教
南北朝总结(六)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这个成语,引申义基本都知道——泛指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员广丰道教道家佛教。但是它的本义,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因为人们并不清楚,所谓“三教”和“九流”到底指的是什么。
有关“九流”到底是哪九流,分歧很大广丰道教道家佛教。因为春秋时期的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不过就只有九家而已;而各个时期对民众等级和群体的划分又都和“九”绕不开关系(比如说元朝就管读书人叫“臭老九”),因此“九流”的具体指代相当模糊。
“三教”的争议比较小,因为即使今天强调的“三大宗教”指的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然而在中国古代,三教指的就是儒释道三家而已广丰道教道家佛教。
毫无疑问,儒家、道家和佛家,三种文化乃至宗教流派,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广丰道教道家佛教。而如果细细分析,你就会发现,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甚至包括本不是中土的佛家,彼此之间都不是完全独立的,而呈现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
这就奇怪广丰道教道家佛教,其他国家特别是中东地区,几种不同的宗教甚至是宗教内部,都能因为信仰不同打到现在都不死不休,怎么中国的这几种宗教就能彼此相安无事呢?
我从不相信在政治、宗教、文化上的融合是不用流血的广丰道教道家佛教。今天的和同为一家,必然是因为之前已经有过牺牲。而这段融合的历程,也正是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里广丰道教道家佛教,我们先简单捋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家的发展线:
儒家:两汉时期被奉为统治思想广丰道教道家佛教,但是在魏晋以后逐渐失去市场,直到北周时才以复兴周礼的名义将其重新扶上正统思想的位置;
佛家:两晋时期开始大面积传播,涌现出如佛图澄、法显、鸠摩罗什等中外高僧广丰道教道家佛教。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蓬勃发展,但在北朝先后遭遇两次灭佛;
道家:汉末乱世的开启者,孙恩卢循之乱的宗教引导,却也是魏晋玄学的主流思想广丰道教道家佛教。拓跋焘灭佛后将其树立为北魏国教,此后发展又逐渐逊于佛教,在宇文邕灭佛时也被一锅端。
儒家之所以会长期失势,既和东汉时期儒学已经逐渐腐儒化有关,也和时代特色有关——前面说过,儒家是在承平时期修齐治平的学问,却很难在纷繁乱世中安邦定国广丰道教道家佛教。再加上五胡们刚刚来到中原,连汉字都未必认全,指望他们抱着六经去之乎者也,比较不靠谱。
而佛家和道家就不同了广丰道教道家佛教。前面在讲佛图澄的时候就提到过,在如此乱世,人民需要内心的宗教寄托。而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和中土自己产生的道教,就填补了这种空白。
然而,佛教来到中国以后,与其在印度本来的样子有着很大的变化广丰道教道家佛教。这也很好理解——佛教在印度已经几乎销声匿迹,而在亚洲东部生根发芽以后,又被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喇嘛教)和南传佛教三支。三大流派之间的差异,恐怕不比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之间的差异要小多少。
而现在非藏区的佛教即汉传佛教,其定型正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前面所说的鸠摩罗什之所以被誉为“八宗之祖”,就是说的他是汉传佛教各宗的共同始祖,虽然他是龟兹人广丰道教道家佛教。
其实佛教刚刚融入中华的时候,也绝非一帆风顺广丰道教道家佛教。早在三国时期,东吴就有僧侣聚众作乱,受到当局严厉镇压。而在两晋时期,为了博取当权者的青睐,如佛图澄这样的高僧,也不得不采用一些“奇技淫巧”来吸引眼球。
甚至,在两晋时期的史料里,管和尚们也叫“道人”,把他们和道士没太区分开来广丰道教道家佛教。名僧支道林,也是靠的清谈玄学受到青睐,而非在佛学上有多高的造诣。
而与此同时,道家的日子则一天比一天好过了广丰道教道家佛教。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受到了广泛的传播。一边嗑寒石散,一边拿着一根拂尘,一边清谈,这是魏晋名士的标配。就在这高雅的谈话之中,刘渊和石勒带着大军攻入中原,遂使中原板荡,神州陆沉。
衣冠南渡以后,道家思想更为士族青睐广丰道教道家佛教。甚至连时人的姓名都受到其影响,比如王羲之、王献之、刘穆之等,之所以名字都带一个“之”字,就是受道家文化的影响。(顺便说一句,正是这股风潮使得中国人的名字从单字变成双字,在南北朝后期,单字名已经很少见了)
进入南北朝以后,起初两边的君主对于宗教都还比较宽容,毕竟在物质条件不足以让人民满意的时候,宗教这种精神镇痛剂可以解决好多问题广丰道教道家佛教。而当他们势力越来越大的时候,国家却不得不出手干预了。
有关北朝两次灭佛,之前咱们已经专门分析过了,大抵都是因为佛教影响了国家动员能力;而佛教在南方的大面积铺开,除了菩萨皇帝萧衍(包括后来的陈霸先)以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西方僧侣的大规模涌入广丰道教道家佛教。
南北朝时期,中国和海外的联系进一步发达广丰道教道家佛教。于南朝而言,长期贸易伙伴北有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等国,东有日本,西则有天竺。而从天竺而来的僧侣,沿着当年法显走过的路,从印度半岛乘船来到广州,踏上了南朝的土地。
这些僧侣,既有寂寂无名的普通僧人,也有在南北均获得极高礼遇的达摩老祖广丰道教道家佛教。他们大部分留在了南朝,从而为南朝的佛教事业添砖加瓦,最终获得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美誉。
当然,最后收人头的,还是儒家广丰道教道家佛教。当南北即将回归一统的时候,作为统一思想的利器,宇文邕将其重新拿了出来,成为北周的官方思想。沉寂了三百年的儒家,成了摘桃子的那个。
而在经过三百年后的互相融合、挤兑后,三教之间的界限也变得不清了,而它们对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的塑造更是无法估量的广丰道教道家佛教。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普通人,会把“不亦乐乎”、“下辈子吧”和“你要上天啊”三句话当成口头禅广丰道教道家佛教。而这些简短的句子背后,却分别是儒、佛、道的思想。而如今的我们,早已将他们兼容并蓄地吸收了。
看来,融合这件事,不仅包括血缘、民族,文化也不例外广丰道教道家佛教。
在总结完这段大融合的经历以后,我们的故事也将进入尾声广丰道教道家佛教。在最后两讲,我们将谈谈这段历史的观察者,以及它对我的家乡的影响。那么,《两晋南北朝人物志》的最后两讲将如何展开呢?咱们下回再说。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9363.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