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时,有一人200多岁容颜不衰,能知过去和未来之事:韩城道教道家佛教
原文:
伯山甫者,雍州①人也韩城道教道家佛教。入华山中精思服食②,时时归乡里省亲,如此二百年,不老。到人家,即数人先世以来善恶功过,有如目见,又知方来吉凶,言无不效。
其外甥女年老多病,乃以药与之,女时年已七十,转还少,色如桃花韩城道教道家佛教。
汉武遣使者行河东,忽见城西有一女子,笞一老翁,俯首跪受杖韩城道教道家佛教。使者怪问之,女曰:
“此翁乃妾子也,昔吾舅氏伯山甫,以神药教妾,妾教子服之,不肯,今遂衰老,行不及妾,故杖之韩城道教道家佛教。”使者问女及子年几,答曰:“妾已一百三十岁,儿八十。”
后入华山去韩城道教道家佛教。
伯山甫和西河“少女”的典故
一、何谓“服食”韩城道教道家佛教?
精思“服食”是什么?用现在的话讲,即对服食很有研究,且很有心得韩城道教道家佛教。而服食又名“服饵”,即通过服食丹药、草木药以求养生、甚至长生之效,历来为道家修炼的重要、方便法门。
服食源于战国方士韩城道教道家佛教。历代道教承袭服食术。魏晋南北朝时,倡服金丹;同时,服食草木药也较普遍。特别是在《抱朴子》中有专篇论服食,多为草木药服食方。
至唐代,外丹大盛,服食丹药者众多,因草木药大多加入丹药烧炼,单服草木药者相对减少韩城道教道家佛教。唐以后,因外丹烧炼难度大,且副作用(重金属中毒)过甚而为人所忌惮,有不少帝王就是服用外丹的牺牲品(如唐太宗等),故而日趋衰落,但某些有益的服食药方为医家所吸收提炼,丰富了古代的医药学。《正统道藏》收有《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种芝草法》等。
典故译文
伯山甫是雍州人韩城道教道家佛教。祂曾进入华山中修行,长期研究服食之法,当然,祂也会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和尊长,这样过了两百多年,竟然没有衰老。更令人称奇的是,祂到别人家里做客,能如数家珍地说出这家人前世以来的善恶功过,就像亲眼看到一样,祂又能预知即将要发生的吉凶等事,所说的话没有不应验的。
考虑到祂的外甥女年老多病,于是伯山甫就送药给她服用,当时这个女子已经七十岁了,却慢慢变得年轻起来,脸色竟像桃花一样娇艳韩城道教道家佛教。
汉武帝曾派遣使者去河东地区求仙(问药),忽然在城西碰到一名女子正在打一个老翁,老翁低着头跪着接受木棍的杖罚韩城道教道家佛教。使者很奇怪,就问起缘由,女子竟讲:
“这个老头是我的儿子,以前我的舅舅伯山甫,教给我制作和服用神药的方法,我让儿子服用,他不肯,所以现在衰老了,走路都不如我,因此拿棍子打他韩城道教道家佛教。”
使者问女子和祂儿子年纪有多大了,女子回答说:“我已经一百三十岁了,儿子也有八十岁了韩城道教道家佛教。”
后来祂们就入华山而去韩城道教道家佛教。
后续:
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位像秦始皇般渴求长生不老药的执著“明主”,其试图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老的法子不知尝试了多少遍?但最后也就活了70多岁(较之中国帝王35岁的平均寿命,武帝已是超龄了)韩城道教道家佛教。
不知这位使者回去后如何向汉武帝禀告祂的奇闻轶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既然女子口中描述的药食如此之神,汉武帝怎能不心动?必然会派人去求取,不过,等到使者再要追寻神药的下落时,人家早已翩然隐遁,不知所踪——而这位使者回去如何交代?凶险可想而知韩城道教道家佛教。
另外,既然神药如此灵验,能令人返老还童,几乎人人向往,而为何女子的儿子不肯服用?这其实是信与不信、有缘无缘的问题韩城道教道家佛教。
倘若不信,再好的道法、药方都是无济于事的韩城道教道家佛教。故道医有“疑信不决者不治”之警语。而关于机缘,不少人估计都有一种共识:世上聪明人很多,但很多师父传真东西最后却只传给了某少数几位弟子?
撰文:道海浮游 | 审核:燕子 、太元
参考文献:《太平广记·卷第五十九·女仙四》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参考内容、图片源自百科、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韩城道教道家佛教。若涉及实证修炼,须由明师指导,万不可盲修瞎练。否则,一切后果自行承担。
注:
①雍州,是中国古九州之一,史料载,其名来自于陕西省凤翔县境内的雍山、雍水韩城道教道家佛教。 《辞海》地理分册有注:“黑水所指,自来说法不一,有张掖河、党河(在今甘肃)、大通河(在今青海)等说。西河指古代少梁(韩城)以西的 西河 孔子弟子子夏在这里教学。”
②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中药养性,下药除病韩城道教道家佛教。①道士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一套采集、制作和服食长生药的方术,即为服食术。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9508.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