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云南游记(十二)九乡游记1:扬中道观寺庙寺院

符咒网    2023-02-08    46

九乡游记

  26日告别美丽的西双版纳,整整一天车程,跨澜沧江、红河、阿墨江,越哀牢山,经普洱、宁洱、墨江、元江、峨山、玉溪、呈贡诸县市,从景洪返回昆明,滇南之旅就结束了扬中道观寺庙寺院

  在开始滇西北之行前,有一日的九乡行程扬中道观寺庙寺院。九乡风景名胜区位于宜良县九乡彝族回族乡境内,距昆明90公里,距宜良县城47公里,是云南新兴的以溶洞景观为主体的风景旅游区。说实话我对此景点没抱太高的期望,只是认为既然旅行社安排了,多看一个景点总是好的。

  27日我们又被重新编组,安排到去九乡的旅游车上,导游是个长着圆胖脸、大腹便便的年轻人扬中道观寺庙寺院。此日的安排是先进购物点,对此我们都已习惯,也对已麻木了。好像首先仍是一个翡翠首饰店,然后是一家僰银店。据导游所谓“僰银”,是说用古代僰人的传统工艺制作的银饰、工艺品,而历史上生活在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汉族在内)都是僰人。导游有关僰人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僰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族,为古氐羌人的一部分,史书记载,曾建立过“僰候国”,也就是“僰国”。《史记#8226;司马相如列传#8226;集解》即说:“僰,羌之别种也”,《后汉书#8226;杜笃传》说:“捶驱氐僰”。僰族是滇国的主体民族,《水经#8226;江水注》引《地理风俗记》说:“夷中最仁,有人道,故字从人”,看来僰族是西南各少数民族中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而比较先进的民族,故其民族名称被例外地译写了“从人”,其他比较落后而仍然从事狩猎和采集的民族,则被称为“夷”和“蛮”。但这样一个强盛的民族,后来到底归于何处,是学界争论的一个难题。关于滇地的僰人,多认为就是后来的白族。元代李京《云南略志》说:“白人,有姓氏。汉武帝开僰道,通西南夷道,今叙州(宜宾)属县是也,故中庆(今滇中地区)、威楚(今楚雄一带)、大理、永昌(今保山)皆僰人,今转为白人矣”。而川南的僰人,即以“悬棺”引起人们极大关注者,在明代曾经受过朝廷十次征剿,万历年后人数大规模减少,至崇祯、顺治年间间或出现在文献记载中,后神秘消失,给今人留下难解之谜。撇开僰人不论,此店还是有看头的,店内展出着许多古代银器精品,以唐代的三角酒樽和宋代的银钟为最,现代的银工艺品比如花卉四扇屏、梅花迎春图等也工艺精湛,让人大开眼界。

  离开购物店,已近11点了,车子在宜良县城附近拐入一个小镇,导游说我们要先去一处寺院---岩泉寺扬中道观寺庙寺院。因为行程计划上没有此处,而我常翻的《中国自助游》一书也没介绍过,所以我出行前虽然对可能经过的景点都做了一番了解,但对岩泉寺还是一无所知。当时心想既是免费赠送的景点,看看也不妨,只是怕也没什么好景。

  当汽车驶入一条小街后,街尽头一座苍翠的山峰在望,山间重重黄瓦屋顶隐隐可见扬中道观寺庙寺院。街上有一牌坊,过牌坊便是山坡路,车在牌坊前未停,穿过牌坊来到山门前的停车场中。下车后导游给我们交代了中午饭的时间和地点后,就将我们交给寺里的导游---一位黑瘦的年轻小伙子,领着进庙去了。

  山门是一座高大的三开门牌坊式门楼,中门间塑着一个鎏金弥勒坐佛,门框上题“岩泉禅寺”四字,只是字迹有些拘谨扬中道观寺庙寺院。从侧门而进,迎面是一个仅由四根柱子搭成的门,柱上雕着云海纹饰,中间两根较高的柱子上各有一条飞腾的蛟龙绕柱,横梁上一轮红日浮出,这便是腾蛟坊。腾蛟坊之后是一段台阶,拾阶而上就到天王殿,殿后是一四合院。院子正面是一高台,台上是寺院的主建筑大雄宝殿,殿上悬一长条布幅,上有“盘龙祖师诞辰七百一十一周年”等字样,殿前燃着大株高香,香烟缭绕。台下则是九龙佛壁,壁上九条飞龙盘旋在云海间,其中三龙吐水,水柱均落在壁前池中的一小金人身上。院子左右有厢房,园中两棵紫色三叶梅开得正艳。一路有寺中导游照应着,在九龙壁前只照了几张相,便被领着登左边台阶继续向上而去,大雄宝殿前未作停留---导游说等会下来专门留时间瞻仰,便来到更高处的三仕殿。三仕殿正中供着鎏金千手观音像,门楣上悬着一匾,上题“滇南第一签”。殿中有不少游客在拜佛,导游就让我们边等候边听他解说,无非此处许愿、求签非常灵验等等,还有就是些融入了佛理的人生哲理,本是些老生常谈、大而无当的空理,不过这位小伙子说得倒还入情入理。在他解说时提了一句说道观佛寺共处在这座山上,道观在上面,顶上还有当年吴三桂的行宫,可是宫殿早已荡然无存。当他组织大家礼佛求签时,我先离开想往更高处去看看。山上树木茂密、山路陡峭,沿阶走了不多会,没见到庙宇建筑,到底怕掉队,不敢一人私自行动,就回头找大家了。此时大家已被领着从大雄宝殿之后经祖师殿往下走了,祖师殿像是座新修的大殿,匆匆不及细观,只是周围翠竹环绕、鲜花点缀,环境非常清雅。先前看到“岩泉寺”之名,我总觉寺中应有山泉,在此处隐隐似有水声,一人循声而去,果在殿后林木深处见一股清流由岩上而落,岩下一池,近池则水声轰然。但此处显非源头所在,想溯流而上却无处攀援,只能返回了。赶上大家时已在大雄宝殿前,问导游泉水之源头,他语焉不详,之说在后山深处。同行中有几位抽了签的,花十元钱换了签文,均未再让高僧解签,就从四合院侧边穿出,到漱玉斋吃午饭了。平生第一次吃斋饭,倒也清淡可口,不比几日常吃的团饭差。

  饭后便驱车前往九乡风景区而去,我想之所以来岩泉寺,大概是导游在此能省一顿午餐费,而寺院赚几个香火钱吧扬中道观寺庙寺院。对我们来说不管怎样,岩泉寺值得一看,所以也算是一意外的收获吧。

  谁想回家一查岩泉寺资料扬中道观寺庙寺院,既感意外之喜,复顿足而叹,连呼可惜!

  意外之喜者,是我原以为岩泉寺是所谓赠送的景点,不过是一个搭头,当然不可能是多好景点,不想一查资料,岩泉寺却大有来头扬中道观寺庙寺院。岩泉寺位于宜良城西一公里伏狮山,整座寺庙占地12平方公里,草创于南宋末年而建于元代,为云南著名高僧盘龙祖师开山。元至正初(约1341年)盘龙祖师至,结茅为庵,弘扬佛释,其后徒众建祖师殿供奉(当日我还想祖师殿供的什么神)。后有道士发现此处是“风水宝地”,跻身其间,逐渐形成寺庙依山构建、寺分上寺和下寺、上寺供道教诸神、下寺为佛门诸佛的格局,岩泉古刹遂成释道偕居、寺观并处之所,成为佛道合一的名山胜境。

  岩泉胜境以岩壁清泉为主体景观,《宜良县志》载称:“五峰壁立,翠积层岩,石涌清泉扬中道观寺庙寺院。”加上崖壁古树森郁,藤萝垂挂,世称“三绝”,岩涌清泉、山明水秀、环境清幽而远近闻名。岩泉寺高处林木茂盛的岩石间有一股清洌泉水涌出,长年不断,县志说:“水流潺潺,漱激于石,其声琮争如环佩”,从而在明代中叶就有了“岩泉漱玉”的美名,引得许多文人学士上山来汲水、品茗,留下了许多诗文,使之成为代表宜良文化人格的人文山水。如清代中叶江苏学者陈孝治的《秋日游岩泉寺暮归》“为爱岩泉胜,迟归暮色交。乱猿啼峭壁,老鸦下危巢。月向峰头出,诗从画里敲。回看城郭近,灯火隔林梢。”

  能于不经意间游此古刹扬中道观寺庙寺院,览其胜景,不是意外之喜吗?但是---

  我们且宕开一笔,先述一人及其之一书扬中道观寺庙寺院。人是名人---钱穆。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他自学成才,熟习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1930年,《刘向歆父子年谱》发表,震动学界,经顾颉刚推荐入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未久入北京大学教,其后历任清华、北师大、四川大学、齐鲁大学诸校。1950年在香港办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定居台北,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0年8月逝世于台湾。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作80余种达1700万字之多。著名近代思想史家、清华和北大双聘教授刘桂生挽:“由诸子入经学、转史学、据理学兼文学。子学达,经学明,史学信,理学诚,文学雅。心物两得,精博一世,代不数人;爱民族及文化,望复兴、求统一盼富强,思虑深、大义明、乡情重、识见卓、忧心切,知行一贯,阴阳两济,世多后生。”汪学群《钱穆学术思想评传》中称:“他以著述不倦的一生,捍卫、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肩负着‘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书是钱穆名著之一的《国史大纲》扬中道观寺庙寺院。1937年抗战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先生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先生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1939年秋,《国史大纲》完稿,次年是书出版。《国史大纲》一经出版发行,即成为全国大学教科书,风行全国,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曹聚仁评说“那部《国史大纲》,时辈中谁也比不上的”,顾颉刚在《当代中国史学》中称“中国通史的写作,……出版的书已不少,但很少能达到理想的地步,……钱先生的书最后出而创见最多。”

  这一人一书与岩泉寺有关吗?据资料载2000年,岩泉寺管委会刻纪念性碑刻三通:“钱穆教授著书处”碑、“袁嘉谷品茗处”碑、“藏真阁遗址”碑扬中道观寺庙寺院。原来钱穆先生就是在此处写成此书的,而且著书碑就在我们到过的四合院中。先生在此著书一年,来时有哲学家汤用彤、贺麟先生相陪,其间国学大师陈寅恪、史地学家张其昀、历史学家姚从吾等也曾来访,一时真是群贤毕至,成了岩泉寺的一段佳话。钱穆先生的《忆岩泉》一文中,回忆初上山那夜时写道:“是夜锡予、自昭与余同卧外室地铺上。两人言:‘此楼真静僻,游人所不到。明晨我两人即去,君一人独居,能耐此寂寞否?’余言:‘居此正好一心写吾书。寂寞不耐亦得耐。窃愿尽一年,此书写成,无他虑矣。’”

  其后钱穆之侄钱伟长也携新婚妻子来此,在藏真阁内居住3个多月扬中道观寺庙寺院。那段悠闲岁月,使钱伟长长久难忘, 20世纪80年代曾悄然来访问,1994年6月夫妇俩第三次来访。这年已85岁高龄,离当年度蜜月已是55年过去,忆古寺兴废,钱伟长很是感慨,为山门题写了“岩泉禅寺”,还写下了“岩坚泉清,宜结良缘”之句,如今已被镌刻于藏真阁废址旁的石壁上。

  难怪我出看见山门上的“岩泉禅寺”四字时觉得有点拘谨,毕竟钱伟长自有专业,不时书法名家扬中道观寺庙寺院。当然书法名家的墨迹岩泉寺有,而且很多,可惜我还是错过了。岩泉寺景点中最具人文气息的一处便是摩岩石刻,其总面积上千平方米,是我宜良县规模最大的石刻群,遴选之精,镌刻之工,设制之妙,在当地诚属仅见。摩岩石刻古迹甚丰,其中首推唐草圣张旭“飞霞流云”:每字高1.5米,宽1米,依崖势镌刻,高低错落有致,横贯崖际十数米;体制宏伟壮观,神采飞扬,艺术价值极高。其次有韩退之“鸢飞鱼跃”、清陆树堂“带雪松枝挂薜萝”、邑书家陈达“云闲”诸迹等二十余方。

  可惜我们在寺内导游的带领下,之游览了下寺扬中道观寺庙寺院。其实在山门口有一岩泉寺景点分布图,我当时匆忙中不及细看,就拍了张照片,分布图上就标有神泉、摩崖石刻等景点,可之后我却再没有想到看景点分布图,不然也许就不会错过石刻、不会错过神泉、不会错过滴水观音;山门的匾额上也有钱伟长的落款,我也没留心注意到,不然也许就会由钱伟长想到钱穆的。但一切都是假设,当日有导游催着只是匆匆地走、听他不停的说,根本没有我们自由活动的时间。现在想来他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带我去求签、然后解签、然后就是花大价钱买高香烧,所以我们被直接带到抽签处---三仕殿,然后回到大雄宝殿边的解签处。也难怪在一旅游网站的岩泉寺介绍中我看到这样的“温馨提示”:

  “1、 岩泉寺的抽签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其他寺庙是让你抱着签筒摇晃,最先掉出来的签就是你应抽的签扬中道观寺庙寺院。岩泉寺是让僧尼拿着签筒摇晃后,站在你身后,让你反手抽,抽到那支算那支。

    2、抽完了签自然就是交10元钱领一纸签文,然后可以找僧人解签,要走到这一步也就只能是僧人说多少钱扬中道观寺庙寺院。要抽到33签以内的上签,你随缘出多少钱买香烧都行;而抽到67签以后的签,不用说你运气太差,赶快出大价钱烧几柱高香化解吧。因此我们特别提醒:愿意抽签的自己抽,不愿抽的可以在寺内随便转转,寺内的风景还是很好的。”

  原来大雄宝殿前缭绕的高香都是这么烧的,当日我还奇怪此处怎么没有烧普通细香的扬中道观寺庙寺院。好在当日我们有几位抽了签的,都只花十元钱换了签文,未去解签,不然对岩泉寺之旅的印象可就深刻多了,呵呵呵。

  本来钱穆先生的古寺著书这段经历我是早就从文章中读到过的,得知当时先生身边几乎没有资料,全凭胸中所学写成如此一部巨著,还深为先生腹中之渊博感叹,也多少有些期望能瞻仰先生著书之处扬中道观寺庙寺院。不想有幸能一游此处,而我当时却浑然不觉,岂不令人惋惜!当日若知,身临其境,追思先生当年之状貌,心与古人相通,必另有一番感触!如今虽知已晚,平生未必有机会重游岩泉。为补遗憾,就假期中将先生之《国史大纲》细度一遍吧---近年来书愈读愈少了,大部头的都不敢打开了,但《国史大纲》一定要完成。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7198.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