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太白云烟:金坛道观寺庙寺院
太 白 云 烟
一、望云
我的老家在南坡,南坡之南是一堵大山,这就是让我从小为之自豪的桐柏山金坛道观寺庙寺院。桐柏山东西横亘,雄伟挺拔。从家到大山下是五里,那里有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镇。小镇逢双日成集,在我的记忆中,小镇上有一家旅社,一家食堂,一家供销社和一家收购土特产的铺子。小镇的外边有一条河,几乎每年都有解放军长长的车队到河边驻扎,在河对岸的河滩上卡车拉起白布做成的移动“坦克”,供架起的大炮瞄准射击。每当听到隆隆的炮声响起时,村里的伙伴们就结队赶去看解放军打靶,当看到炮弹击中了目标,白布燃出一团烟火时,大家就会欢呼雀跃。
穿过小镇的一条公路,不知道它东边连到哪里,也不知道西边连向哪里金坛道观寺庙寺院。我常常站在南坡的最高处向南张望,看着成群的鸟儿飞过山再也看不到了,不能想象山外的世界。也常看到成群的鸟儿突然从山那边飞来,飞进我的视野,飞过南坡的高空,飞向北方黯淡的天际,留下一片无边的惆怅。南坡正对着的山叫“尖山环儿”,我没去过,可农闲的时候总有大人们去拾柴,据说那里松林密布,地上铺着厚厚的松针,正是做饭最好的燃料。尖山环儿向东,山势渐高,直到主峰太白顶。
我最喜欢在雨后走出家门,转向屋后的南坡高处金坛道观寺庙寺院。雨水还在顺着坡边的沟渠流淌,沙石土质的南坡走起来一点也不费力气。地面的青草和满坡的青松正挂着晶莹的水珠,没有污染的绿色愈加苍翠。雨停了,云还没有散尽,薄薄的流云在低空中匆匆掠过,象是提醒着人们这空气是多么地清新。这时的远山正被富含水汽的白云笼罩着,挺拔的身影时隐时现,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赶上朝阳初升或夕阳西下的时候,一定会出现一道连接南山北山的巨大彩虹,象是一座迷幻的空中天门,让人神往。
有的时候,大晴天太白顶也会被浓浓的白云包围金坛道观寺庙寺院。本来晴朗的天空,清楚的山峰,可转眼间就会从山间涌出团团的云,一层层地不断涌出来,直到把整座大山吞没,重重地包围起来。我曾经和一同学夏天去探险,我们在山腰上休息的时候,眼看着大团大团浓浓的白云就从脚下的山谷中绵绵不绝地涌出来,遮挡了山下的公路,遮挡了我们,遮挡了四周的山峰,大惧,急撤,那次登顶没有成功。
秋后的夜晚,草木枯燥极易出现山火,长长的弯弯曲曲的火线,十分壮观金坛道观寺庙寺院。
冬天望雪,一样蔚为壮观,一场大雪过后,群山素裹金坛道观寺庙寺院。开春后,山上的冰雪也迟迟不肯融化,每年的春天,太白顶上的积雪总是最后融化,当大地上都看不到雪的时候,太白顶仍然被积雪覆盖着,象是带了一顶白帽子,看着,心间一片清凉。
二、淮源
大约七、八岁时,我随读高中的大哥去了一趟县城,才知道穿过小镇的那条公路东边连的是县城金坛道观寺庙寺院。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电灯,也是我第一次乘坐汽车。后来我也到了这所县城里这所全县唯一的重点高中读书,知道了连接小镇和县城的路上有个地方叫“淮源”。初中地理上讲的:淮河的发源地在桐柏山太白顶。叫淮源的地方水很清,水边总有洗衣的女人,抡着棒槌槌打石板上的衣物,她们的面前游弋着几只寻食的鹅鸭,调皮的鸭子喜欢玩着钻入水下再钻出来、使劲抖动羽毛的游戏。淮源的标志物是一口古井和井边立着的巨大汉白玉石碑,上面是乾隆御书的“淮源”两个大字。石碑的棱角早已残缺不全,显然是饱经了风霜的真迹,与此相对应的古井则经过了整修,井台糊上了水泥,井上还盖了座雕梁画栋的亭子,只是井水不见一点灵气。而在传说中,大禹治淮时曾经到过这里,把一贯兴风作浪的恶蛟锁在了这口井里,平息了淮河水患。
我一直怀疑这井就是大淮河的发源地,至少鹅鸭游戏的清水就不是从这口古井流出来的,而那泓清水却是淮河的一部分金坛道观寺庙寺院。我曾经顺着清水的上游往上溯过溪,那溪分明是从山间流出来的,这里的山峰正是桐柏山的主峰太白顶。
太白顶的山谷间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潭,最著名的是黑龙潭和黄龙潭,因为这两个潭是遇到大旱年山下百姓来求雨的地方金坛道观寺庙寺院。传说黑龙黄龙是两弟兄,黑龙脾气暴戾,喜欢下狂风暴雨,他下的雨常引起山洪爆发、房倒屋塌;而黄龙则脾气温和,下的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我见证过一次求雨事件金坛道观寺庙寺院。那一年干旱严重,大小池塘的水都干了,稻田裂开了大口子,庄稼地早就干透了,许多庄稼都干死了,连人畜的饮用水都出现了危机。于是周边几个村子的长者联合商议决定去黄龙爷哪儿求雨,当天夜里,也就是求雨的队伍解散不久,天空中响了几个隆隆的雷声,接着大雨刷刷刷地下了起来,雨水灌透了干涸的土地,装满了原本见底的堰塘。还愿的时候杀了猪宰了羊,请来两个戏班子在关爷岭唱了七天的对台戏,整个求雨活动十分成功和圆满。
三、水濂
山水相依,雄伟的山有那么一点水顿显灵性,浩淼的水有那么一黛山更添妩媚金坛道观寺庙寺院。桐柏山最有灵性的水就是水濂洞了,一道瀑布从天而泻,水帘正好遮挡着半山腰的一个山洞口,瀑布跌落处的潭水碧绿,把飞流而下的水映衬得更加洁白,难怪“水濂挂雪”历来被认为桐柏八景之一了。潭中的水向外漫溢,形成溪流在山间穿行,最后出山注入淮河。这溪流的石堆石缝间,生长有国家珍惜保护动物娃娃鱼。
潭边依山而建的是一座红瓦灰墙的寺庙,叫水濂寺,寺的主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尼姑,与赵朴初有着佛家的渊源,寺门高悬的“水濂寺”三个大字便是赵老的手笔金坛道观寺庙寺院。
水濂洞地方不大,却有着很古老和很有名气的传说金坛道观寺庙寺院。传说这里曾经是鬼谷子王诩修行和授徒的地方,鬼谷子为纵横家的鼻祖,史书记载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当地的传说是关于孙、庞的,而且特别多,老一点儿的人都可以随口讲出不少鬼、孙、庞的故事。我从小耳焉能熟的歌谣就唱道:二月二,龙抬头,孙膑下山骑青牛,手里拿根檀香棍,誓与庞涓结冤仇。我想有人把鬼谷子的传说与这里对号入座大概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鬼谷子是现在洛阳一带的人,常到云梦山中采药修道,后隐居清溪边。从鬼谷子的家乡向南,最近的大山就是桐柏山了,而且桐柏山也有过“云梦山”的叫法,所以把这里当成鬼谷子的修炼和授徒之地也不算牵强。
四、桃花
登太白顶的路不止一条,从淮源上山登顶要穿过一个山谷,叫桃花洞,桃花洞位于太白顶西侧的大峡谷内,峡谷两侧峻峰擎天,古木森森,岩石壁立,大小七十二洞分布其上,其中西壁有一大洞,即桃花洞,传为桃花仙女居住之地金坛道观寺庙寺院。
大峡谷内长满了桃树,桃树大大小小多不胜数,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个年代、多少个轮回的更替金坛道观寺庙寺院。春天到来的时候,一山谷都铺满了厚厚的桃花,粉红耀眼,仿佛到了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这里的气候相对比较独立,花期较长,当山下已经看不到桃花的时候,这里依然一谷烂漫,正应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意。与这个充满女性色彩的地名相呼应的是这桃花谷中的一座尼姑庵,尼姑庵的建筑物十分简朴,就是依山搭建的几间普通房屋,没有山门没有大殿,根本比不起水濂寺的辉煌。
每年春天,老百姓上山踏青烧香,一般都喜欢走这条路线金坛道观寺庙寺院。一是这条路上山较缓,适合中老年攀登,二就是可以欣赏到这一谷的桃花。即使不是文人,也不讲浪漫,人到了这里,闻闻香,看看蜂飞蝶舞,心情也会自然地舒畅起来。“天下风景僧占尽”,寺庙一般喜欢修建在风景宜人、险峻的地方,香火旺盛的寺庙风景也好。我想,香客们愿意选择它,除了宗教本身的力量外,奇美的风景也是一种吸引吧。
在到桃花洞之前,可以先看到一片松林金坛道观寺庙寺院。说到这片松林是因为这片松树特别大,很整齐,看得出是同时人工栽种的,个个都有两抱粗,还很高,有记载说是明代栽种的,也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五、寺和观
前几日几个高中的同学小聚,说起家乡的事,一同学说城东的道观金坛观在元代时很有名,为元代四大名观之一金坛道观寺庙寺院。我很振奋,回来到网上搜索,希望看到一些有关它的资料,可惜没有,搜索到的相关条目只有四条,都是写张三丰的小说中提到的陕西宝鸡金坛观,没有桐柏金坛观的信息。打电话向同学求证,他说是在中国道教学会的一个刊物上看到的,应该没错。
很可惜的是我自己没有亲自去看过金坛观,但从一个故事里得知它应该是有些规模的金坛道观寺庙寺院。故事说:一个桐柏人、一个唐河人、一个社旗人、一个泌阳人在一起吃饭,点了一条鱼,谁都想独自享用,争执不下。一人提议比比各地的建筑,谁高归谁。唐河人先说,唐河有座塔,离天一丈八,说完就去端鱼。社旗人不干,说,社旗有座春秋楼,半截矗到天里头,说完得意一笑,忙去抢盘子。桐柏人不慌不忙地说,桐柏有座金坛观,能把老天装一半。轮到泌阳人,没啥可比的,就说,呗呗儿,喝点水儿。于是桐柏人吃到了那条鱼。故事中说到的塔、春秋楼和金坛观都是实在有的,最后大家能让桐柏人吃了鱼,说明金坛观还是胜于其他古建筑的。
我没有刻意研究过周边地区的佛道文化及影响,只知道在桐柏县这个不大的范围内大布着大小小分几十个小有规模的寺观,证明了佛道文化在这个地区曾经有过的繁荣金坛道观寺庙寺院。最有名的寺庙除了前面提到过的水濂寺外,还有坐落于太白顶之巅的云台禅寺,云台禅寺俯瞰豫鄂两省,为佛教临济宗白云系祖地。这里我曾多次造访,的确地势险要,在解放战争年代,曾被选作地下党的秘密会议地址。另外还有黑明寺、普化寺、天桥寺、铁佛寺等较为有名。简单搭设起来、没有和尚居住、甚至只具象征性的小庙就更多了。
太白顶因为是道家的根据地之一,关于道家比如太白金星的传说就比较多,山的名字也因此而来金坛道观寺庙寺院。
归结家乡人的特点,大家一致认为太“责己”,就是为自己考虑得少,为别人奉献得多,常责备自己而很少苛求别人金坛道观寺庙寺院。我想这些大概都与佛道文化的长期熏染不无关系吧。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7217.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