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宗教文化]四川曾经的道教名山和今天的无名荒丘:津地道教道家佛教

符咒网    2023-02-13    54

扁舟久不泛蟆津,常恐黄尘解污人津地道教道家佛教

  烂醉破除千日懑,狂吟判断四州春津地道教道家佛教

  汀洲渐叹萍花老,风露初尝荔子新津地道教道家佛教

  便欲骑鲸东海去,胜游未忍别峨岷津地道教道家佛教

  ——陆游《眉州作》

  这是宋代大文豪陆游为蟆颐山所作的一首诗津地道教道家佛教。在陆游心目中,蟆颐山是一个涤荡黄尘的地方,是一个净化心灵的地方,是一个美景无限的地方,是一个成为他不忍离开四川的理由之一的地方。今天的四川人读到这首诗会有些不解,因为“蟆颐”这是一个多么陌生的名字!的确是“扁舟久不泛蟆津”,但和当年陆游因事务繁忙不能来蟆颐山不同,现在的蟆颐山,是被世人冷落已久了。

  记得第一次读明朝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时,看到这样的句子:“四川眉州,古时谓之蜀郡津地道教道家佛教。又曰嘉州,又曰眉山。山有蟆顺、峨嵋,水有岷江、环湖,山川之秀,钟于人物。”当时非常奇怪,蟆顺是什么山,能和峨嵋并列?后来才想起,蟆顺就是蟆颐,就是和眉山城隔江相望的蟆颐山!也许是因为冯梦龙没有来过眉山,也许是因为后来的书籍翻刻出现了讹误,把“蟆颐”写成字形相似的“蟆顺”。

  熟悉当地人文历史的人可能会注意到,在写当地风物的历代诗文中,蟆颐山是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地方津地道教道家佛教。不独苏轼等眉山人写过关于蟆颐山踏青的诗文,古代入蜀的著名文人如陆游、范成大等都曾反复吟咏蟆颐山。如陆游的“锦城哪得去,仿佛蟆颐路。遥知樽前人,指我题诗处。” “蜀语初闻喜复惊,依然如有故乡情。绛罗饼餤玻璃酒,何日蟆颐伴我行?”如范成大的“雨后蟆颐山色开,玻璃江清已可怀。绿荷红芰香四合,又入芙蓉城里来。”(这里的芙蓉城不是指成都,而是指眉山。据范成大《吴船录》记载,宋朝的眉山盛产芙蕖)京镗《酹江月》:“蟆颐江畔,问收拾多少,山光水色。……邂逅天涯拼一笑,洗我尘胸俗臆……”这些诗人骚客盘桓或者路过眉州时,最吸引他们的地方就是城外的蟆颐山。

  直到明代,蟆颐山依然是当之无愧的眉州第一景津地道教道家佛教。成化年间的眉州太守许仁写的《眉州八景》诗,其中“蟆颐晚照”和“江乡夜月”都是蟆颐山景点。晚明时期,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还将蟆颐山和峨嵋山并列,作为眉州“山水之秀,钟于人物”的证据。直到清代,蟆颐山的地位依然无可动摇,正如清代眉州知州毛隆恩所题:“蟆颐入望色葱茏,东渡玻璃第一峰!蓬勃桑麻经雨润,崔嵬楼阁倩烟封。”

  大量的文献材料足以让我们相信,原来,被现代人遗忘的蟆颐山,曾经是这里最有名的游览胜地津地道教道家佛教。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愿意去触及这个事实,一任蟆颐山门前冷落,重瞳观苔封草迷,张仙楼渺然不存,玻璃江寂寞南流。现在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均把“蟆颐”写成“蟆顺”,却几乎从无人提出更正这个讹误。

  二

  蟆颐山为何衰败如斯津地道教道家佛教

  简单地说当地人忘记了蟆颐山似乎也不准确津地道教道家佛教。君不见,今天蟆颐山的山门正是前几年修的,上题“蟆颐山庄”四个大字。而且,在上世纪90年代,过春节的时候,常常有组织者请来一些剧团小贩,在蟆颐山重新搞起了庙会。在那短短的几天时间里,蟆颐山一度也人声鼎沸,接踵摩肩,恍然间似乎恢复了几许旧日踏青时节的神采和气氛。

  然而,在短暂而畸形的热闹之后,蟆颐山又陷入了长期的沉寂中津地道教道家佛教。为什么如此大张旗鼓地运作之后,蟆颐山却依然落寞如故?

  也许有人要说,现在的蟆颐山本身就存在着很多先天后天的不足,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津地道教道家佛教

  比如,蟆颐山主体山峰非常矮,主要景区面积更是小得可怜津地道教道家佛教。在高山林立的四川来说,这简直只是一个小土丘。四川的道教名山青城山海拔超过1000米,佛教名山峨嵋山海拔超过3000米。就是在眉山市范围内,彭山的仙女山、青神的中岩山都远比蟆颐山高、比蟆颐山大,更别提洪雅那堪与峨嵋比高的瓦屋山了!

  另外,蟆颐山景区破坏严重,经过种种磨难,现在大部分建筑如张仙楼、二忠祠等都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间颤巍巍的重瞳古观,也已是千疮百孔、残破不堪津地道教道家佛教。而仙女山、中岩山等固然在历史上也遭到破坏,但保存下来的石刻等古迹远比蟆颐山丰富。更何况,由于过去工厂的迁入,现在蟆颐山的主景区大部分地方都已经面目全非了。

  这些观点乍看起来有道理,但其实都经不起推敲津地道教道家佛教

  首先,蟆颐山不高也不大,这是自古就存在的事实津地道教道家佛教。古时候的蟆颐山也是这样的情况,为什么那时就能香火鼎盛名闻遐迩?可见,山体的高大和景区面积的大小并不是蟆颐山衰败的主要原因。何况蟆颐山虽不高大,但佳楠秀木至今犹存,老人泉依旧奔涌不歇。蟆颐山脉连绵不绝、依江而立,植被繁茂,曲径通幽,蟆颐堰流水淙淙,翠竹芳草,浓荫夹岸,清幽的景色没有改变,还有很多可挖掘的新景点。

  与此可以对照的事,苏州城外有一座不比蟆颐山高甚至植被还不如蟆颐山的虎丘,却被称为吴中第一胜景津地道教道家佛教

  历史上的破坏确实让蟆颐山元气大伤,甚至现在景区很多地方都已工厂化了津地道教道家佛教。但其他名山也都有过类似的命运,很多景点和建筑都是后来修补的,却依然能吸引游客,为什么蟆颐山在这条路上就举步维艰,不能重振雄风呢?

  三

  蟆颐山目前难以复兴的真正原因,是在经营上的急功近利,以及未能挖掘蟆颐山独特的文化特色所致津地道教道家佛教

  蟆颐山是千年道观,清修胜地,虽然景区改变、毁坏了不少旧日的风貌,但那种清幽宁静的气氛、适宜于静思默想的环境依然存在津地道教道家佛教。而在前几年的所谓开发,却和蟆颐山的气质与传统背道而驰。山前新建的“蟆颐山庄”牌坊,光是名字就不伦不类;庙会上请来的矮子舞队、业余演员和小贩,在看似热闹中把蟆颐山搞得乌烟瘴气。这些短视措施不仅不能复兴蟆颐山,而且严重影响了蟆颐山的形象。并且热闹一过,毫无任何建树,留下了依然是没有丝毫改变的残破和寂寞。

  那么津地道教道家佛教,蟆颐山真正的魅力在哪里?蟆颐山真正的内涵在何处呢?

  我以为,蟆颐山真正的魅力是其历史上的道教圣地的地位和悠久的人文传统津地道教道家佛教

  四川是我国道家的发源地,也是历史上道家特别发达的地区津地道教道家佛教。而人们久已淡忘了:其实,在唐代的时候,蟆颐观还是四川的三大道观之一,是四川无数道观中的前三甲。蟆颐山的重瞳仙翁、尔朱真人、弹弓张仙、杨太虚真人等都是中国道教史上有名的人物。如重瞳古观纪念的重瞳仙翁,本名陆敬修,是陶渊明的挚友,传说他和楚霸王项羽一样,眼睛中有重瞳。历史上道教在南中国传播弘扬的时候,葛洪、陆敬修、陶弘景三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津地道教道家佛教,还有几个人能想到,在静谧的玻璃江畔,在寂寞的蟆颐山中,在那座残破的蟆颐观里,曾有这样一位中国道教史上里程碑似的人物?

  蟆颐山还需要重点提到的是张仙津地道教道家佛教。张仙原名张远霄,五代时眉山人。他在蟆颐山遇到重瞳仙翁,受其点化,遂开始修道求真,成为道教著名的神仙。传说张仙总是背着弹弓,看到百姓人家的屋顶上有灾云,就用弹弓将其击碎,因此又叫弹弓张仙,是一位深受百姓崇敬的善良神仙。

  历史上的张仙图像常将张仙画成英俊武生形象津地道教道家佛教。后蜀亡,花蕊夫人被宋太祖掳去,但她心怀故主,经常在宫中悬挂蜀主孟昶的图像。宋太祖怪而问之,花蕊夫人诡称悬挂的是蜀人崇敬的张仙图像,经常祷告可以求子。从此,张仙又被民间称为送子神仙,这是中国众多送子神仙中唯一的男性神仙,因此民间也常常请他作为小孩子的保护神。据说,苏洵在苏轼兄弟出生前,就曾到蟆颐山求过张仙。

  在全国很多地方的道观神庙里,经常可以看到张仙的塑像津地道教道家佛教。这样一位在中国民间很有群众基础的人物,如果能够进行深入挖掘和大力宣传,无疑会对蟆颐山的复兴和城市宣传起到很大作用。但遗憾的是,今天蟆颐山上的张仙楼早已荡然无存,在一些书里,甚至把张仙遇到重瞳仙翁的地点放在了青城山,因为今天的青城山比蟆颐山有名得多。

  四

  也许有人会说,蟆颐山的衰败并不足惜,因为当地还有很多可以开发的景区,光是山就有一长串呢!但有一个问题我们需要重视,那就是,全国大部分有历史文化含量的山都远离城市,交通不便,而蟆颐山却和城市近在咫尺津地道教道家佛教。蟆颐山的复兴,对山下的眉山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建设“中国诗书城”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眉山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却不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而阆中、乐山等却榜上有名津地道教道家佛教。其中,阆中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应该说是有独特优势的,因为阆中城至今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城市建设依然是宋元旧格局。而眉山则由于种种原因,城市古迹很少,只有一个三苏祠孤独地伫立在周围的高楼大厦中。但另一方面,乐山虽然历史悠久,城市里面的古迹却也很少,甚至还没有像三苏祠这样的古典园林,那乐山怎么就能进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呢?她的成功对眉山有什么启发呢?

  乐山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绕郭流津地道教道家佛教。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乌尤山、凌云山、马鞍山等就在乐山城边,那里风景幽美,乐山大佛等人文胜迹比比皆是,是乐山的城市名片和金招牌。乐山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城边的乌尤胜景功不可没。

  今天的眉山城里除了三苏祠,已经难以找到别的古建筑了津地道教道家佛教。要想早日进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眉山是否还可借鉴乐山的经验,重点开发城边的蟆颐山呢?因为蟆颐山在历史上的名气不亚于乌尤山,蟆颐山人文气息不亚于乌尤山,蟆颐山作为道教圣地,宗教文化和清幽环境也不亚于乌尤山的佛家胜景。更重要的是,蟆颐山和乌尤山一样,都和中心城区只有一江之隔、一步之遥。所不同的是,乌尤山等因为大佛的关系,一直香火鼎盛,而蟆颐山却在近几十年有着明显的衰落。

  “山川秀毓三苏盛,水利源开百代功”,历史上,蟆颐山的灵气熏陶了眉州,蟆颐堰的清流滋润了眉州津地道教道家佛教。没有了蟆颐山,眉山是不完美的;仅仅拥有一个残破衰败的蟆颐山,眉山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魅力同样会失色不少。蟆颐山经历了长期的繁荣,现在已陷入历史的最低点,她的道教文化已经濒临完全毁灭的边缘,甚至可能就从此沦为一座最普通的荒凉山丘。什么时候,这座寂寞小山才能迎来复兴的曙光呢?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9242.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